柴靜自曝進央視內幕"被人吸引" 回憶10年採訪經歷--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柴靜自曝進央視內幕"被人吸引" 回憶10年採訪經歷

2012年12月31日07:14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柴靜自曝進央視內幕 回憶10年才採訪經過

  柴靜採訪(資料圖)

  12月22日,廣州遭遇冷空氣劇烈降溫,太古匯方所書店卻即將沸騰。上千名讀者擠在已經拉上鐵閘的書店門口,要求進入,隻為一睹央視記者柴靜的真容。

  柴靜的新書簽售活動原本沒有安排廣州站,“以為這裡沒人看中央電視台”。但這個夜晚,廣州的這家書店卻因為她的到來幾近癱瘓,人群從門口蔓延至商廈的二、三層。活動結束后,書店的運營總監被帶去派出所做筆錄,並做出“不再舉辦類似活動”的承諾,否則將適用於“危害公共安全”的罪名。

  雖然受到了讀者近乎瘋狂的追捧,可柴靜並不認為他們和自己的關系,是偶像與粉絲。

  “不是因為你,是因為你做的事”

  如果不是出版新書《看見》,柴靜並不清楚她的讀者究竟是怎樣一群人。

  在冰天雪地的北京西單,站了四五個小時,有的拿著書看,有的在背單詞,終於輪到自己簽名時,對她往往隻說一句話:“你辛苦了”。一名年輕的讀者對她說:“排了這麼長的隊,我不是為了來見你,只是為了你做的事情”。柴靜將這一幕寫到了自己的博客裡說,“嗯,知道”。

  正是因為這十年來做的報道中的那些人,讀者願意對她有一點相知,這點對她來說,最重要。

  這些年來,喜歡她的人越來越多,讀者們在網絡上建立柴靜小組,把她的文字和節目收集起來。也有讀者在談論她的圍巾、衣服、手提包,年輕女生在網絡上寫,“我也要戴條同樣的紅圍巾去見她”,因為在《看見》的新書首發式上,柴靜戴了一條暗紅色圍巾。甚至有自稱是柴靜粉絲的讀者,曾在網絡上造謠稱“柴靜被警察帶走了”,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為她增加人氣。

  但作為公眾人物,柴靜從不透露自己的私生活,對於種種傳言,她也幾乎不回應。她說,讀者並沒有非要了解這些,“我看在我博客留言的讀者,其實是沒有這種願望的”。

  進央視是因為裡邊的人

  十年前的柴靜,20多歲,天不怕地不怕,不想在任何單位固定工作,不願被坐班和辦公桌束縛自己。她住在北京,給湖南衛視“新青年”欄目做節目,做一期拿一期稿酬,相當於自由撰稿人,沒什麼保障,但十分自由。柴靜也根本沒想過要去央視,如果不是陳虻給她打的那一通電話。

  對於那時熱愛自由的她來說,最終打破種種擔憂的,是央視那年的年會。她在年會中看到了自由狂歡的勁兒,特別喜歡。新書首發式,崔永元、白岩鬆、張立憲等等好朋友的捧場,又讓她找到類似年會的那種感覺。她喜歡和這樣的人一起,是他們吸引了她進入央視。

  剛進央視時,她總被陳虻罵。她不服氣,對陳虻說,“我知道自己所能到達的度”。如今,回憶起當時的自己,她仍會不好意思地笑笑說,二十出頭的人,對人生有種錯覺,總認為人是向上攀登的,總覺得還有另一種在高處的生活,隻要不斷憧憬,總有另一種可能性存在。但到了一定的年齡,經了事兒之后,就落在了地上。

  搞掂採訪后發短信“贏了”

  十年前的她做採訪,總覺得這是天然賦予,“人民期待著我去問”。甚至她會在搞掂一個採訪后,給編導發短信:“贏了”。而現在,採訪不再是她與採訪對象之間的博弈,這項工作可能含有對人的冒犯,或者多少有些傲慢,“本來咱倆不認識,但今天坐下來,我就要來問你內心最隱秘的事情”。

  她變得溫和,更忠於內心的感受,她誠實地說和問,“如果我能承擔,那我願意和你一起”。

  生活中的她也變得更為謙遜、謹慎,不輕易發表看法,避免草率地下結論。她對群像概念十分謹慎,不再會對廣州這座城市給她的印象之類的大問題給出洋洋萬言,但放在十年前,形容詞和排比句或許早已脫口而出。在她眼中,隻有一個個具體的人,和具體的人接觸所留下的印象,更何況,就連這個印象也在不斷變化。

  坐標系是事情,不是時間

  2012年即將走到盡頭。柴靜沒有年的概念,也很少去想這個時間點是否有特別之處,她的坐標系不是時間,而是一件件具體的事情。從2003年擔任《新聞調查》出鏡記者起,經歷“兩會觀察”等等階段,她至今已有了十年的央視經歷。這個年底,柴靜把個人成長心路與中國大事件糅合在一起寫入新作《看見》。———從“調查”到“觀察”再到“看見”,柴靜說這是一步步地“后退”,一點點把視線放平,回歸到事物本身。

  十年前,央視辦公室的黑板上寫著各條新聞的轉載率,轉載率高,第二天可以受到表揚,或者免受批評。或許是為了急於証明自己,那時的柴靜總想做頭條,而且也總能做到,因為有新聞資源。但慢慢地,她發現,如果有很強的目的性或者功利心在前,其實是做不好的。現在的她,很多時候是為了樂趣在做事,而不是為了成敗,態度悠然。

  看過她的節目和書之后,仍然有人質疑她過於容易自我感動,也有人質疑她將復雜的社會問題講述得過於真善美。柴靜說,想知道讓人質疑自我感動的章節究竟是哪些,“或許那是不自知的”。但同時她也認為,書寫完之后,就和自己沒有關系了,隻屬於看它的人﹔而她,只是想誠實地寫下自己的生命印象。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