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微博反腐已進入“剝洋蔥”式深度挖掘時代--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報告稱微博反腐已進入“剝洋蔥”式深度挖掘時代

周凱

2013年01月04日07: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2012年12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學新媒體與社會研究中心、輿情網在滬聯合發布《2012年微博年度報告》。報告指出,2012年“微博反腐”迅速發展,進入成熟階段,並已進入“剝洋蔥”式的深度挖掘時代。

  在2012年廣受關注的15起真實的網絡反腐案件中,通過微博舉報的共有6起,佔40%。其余9起案件中,微博雖然沒有直接充當舉報平台,但是其產生的巨大轉發量,對案情的推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報告指出,微博成為有效的反腐工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快速、直接、簡單、有效的特性,舉報信息一旦進入微博領域,就猶如滾雪球一般,帶來極其強烈的影響效應和震撼力,成為廣為人知的新聞事件。

  由微博曝光的案件立案調查和司法處理時間縮短,上海交通大學新媒體與社會研究中心搜集到的24起影響較大的2012年網絡反腐案例中,非謠言誤傳的為15個,佔總數的62.5%。而15個真實案例中,政府已公布處理結果的案例為13個,佔真實案例的86.67%。13個已處理案例的舉報時間與政府公布結果時間之差,從被舉報到政府公布處理結果止,平均時間為28.08天。時間差在1個月以下的佔76.9%。

  網絡具有虛擬性,因此,網民可以在微博上匿名舉報,這就避免了被檢舉者打擊報復。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統計,全國每年發生的証人、舉報人致殘、致死案件,從上世紀90年代每年不足500件,上升到現在每年1200多件。在當下舉報制度有待完善的環境下,微博這種隱秘性的舉報方式極大地保護了檢舉者的人身安全,同時,也進一步地激發了網民參與反腐的主動性,形成了全民反腐的格局。

  報告指出,網民對腐敗事件的強烈關注,不再滿足於曝光事件的表面現象,而在於深挖表象背后的真相。網民面對腐敗案例的態度有更鮮明的自主性,他們不再以政府或媒體曝光的事件表象作為輿論中心點,而是通過“剝洋蔥”式的深挖,找到更深層的隱藏現象。網民的知情權和自主意識正在不斷提高。

  官員生活性腐敗事件被高度關注。根據腐敗行為的生態現狀和表現形式,可將腐敗區分為政治性腐敗、經濟性腐敗和生活性腐敗三個類別:政治性腐敗主要指為官者利用公權、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擴充自身權利和利益,主要包括買官賣官、人事腐敗等﹔經濟性腐敗主要指以權換錢的行為,主要包括貪污受賄、為親友謀求利益等﹔生活性腐敗主要指以權換欲的行為,主要包括公款揮霍、包養情婦等。就搜集到的24例網絡反腐案件來看,政治性腐敗佔總數的8%,經濟性腐敗佔總數的40%,生活性腐敗佔總數的52%。以微博反腐為代表的網絡反腐輿論興奮點,主要落腳在以社會行為為主的生活性腐敗上。

  此外,微博反腐“誤傷”情況時有發生。在2012年通過網絡舉報的24起反腐事件中,其中9起經調查確認為失實。

  《2012年微博年度報告》還進一步分析了微博反腐的缺陷,微博反腐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局限性:一是參與微博反腐的部分網民缺乏理性,由於網民素質參差不齊,受情緒化傾向和從眾心理影響,他們通常難以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審視和思考問題,如果利用網絡匿名性的特性,可能因產生謠言而對社會的良好秩序產生負面影響﹔二是微博反腐缺乏有效的法律規范,我國的網絡反腐尚處在初級階段,相關的法律規范還不完善,網站監督過濾信息的技術受到限制,微博反腐事件在受理、查處、反饋方面尚無明確的程序規范和期限規范。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