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廣播而聽廣播的聽眾不多,在特定時間關注特定欄目的更少。聽眾對廣播的接觸方式,從一個個節目的細節式體驗變成了對頻率整體的把握,他們不再有耐心去等待、搜索某一個特定節目,而希望一個頻率的播出內容是恆常的、穩定的,廣播節目的伴隨功能越來越突出。這種情況下,類型化電台應運而生並大受歡迎。
在美國最早出現的類型台是音樂台。早期的音樂台是流行音樂台,其運作方式是循環播出,將最熱門的流行歌曲,按排行榜位次的高低決定其播出的頻率。最流行的歌曲在最短的時間內回放,位次靠后的歌曲回放的頻率降低,間隔時間拉長﹔歌曲依排行位次遞減且回放次數遞減。廣播由此找到了走出電視擠壓困境的思路:辦細分受眾需求的專業台。僅音樂方面,就有爵士台、藍調台、節奏布魯斯台,甚至有專門針對卡車司機的音樂台和專門播放土著音樂的電台。
在節目設置上,類型電台採取“流式傳播”,根據頻率的定位,以24小時和24小時銜接循環為時間段編排節目,用兩到三個小時的大板塊作為節目構成單位,同時強調頻率整體內容與風格的高度統一,從而獲得穩定的聽眾群,提高整個頻率的品牌知名度。
以美國紐約市的類型電台WBLS為例,這是一家專門播放R&B音樂、經典老歌、爵士樂、POP、舞曲等音樂的當代城市音樂廣播(Urban Adult Contemporary),一直是紐約市眾多類型化電台中的主流電台,擁有眾多忠誠而穩定的聽眾。WBLS全天的節目編排分為七大板塊:
6:00-10:00是名牌節目“史蒂夫•哈維早間節目”( The Steve Harvey Morning Show),由名牌主持人史蒂夫•哈維主持的脫口秀節目,輕鬆、娛樂,極具喜劇氣息﹔
10:00-14:00是賈斯敏主持的音樂節目(Jasmine),播放爵士樂,伴隨聽眾度過工作時間﹔
14:00-18:00是“溫迪•威廉姆斯體驗時間”( The Wendy Williams Experience),播放R&B音樂﹔
18:00-19:00是“經典唱片時間”( Afterwork Classic Mastermix),播放經典老唱片,伴隨聽眾度過下班后的時光﹔
19:00-24:00是沃恩•哈珀(Vaughn Harper)主持的晚間音樂節目﹔
00:00-05:00是香冰(Champaine)主持的音樂節目,播放智慧和舒緩的音樂﹔
05:00-06:00是多尼•麥克勒金(Donnie McClurkin)主持的基督教福音音樂節目。
WBLS的節目設置體現了類型電台“流式傳播”的三大特點:一是流式編排為整個頻率構建了統一風格。除了名牌欄目“史蒂夫•哈維早間節目”以外,其他的板塊統一以音樂為主題,固定在R&B音樂、經典老歌、爵士樂等類型上,整個頻率整體感強﹔二是取消欄目的設置,使節目內容“流動”起來。在幾大板塊中,欄目被極大地弱化了,有的甚至沒有欄目名稱,而主持人說話的時間也相當短暫,只是在歌曲的開頭、結尾部分有簡短的評述,聽眾無論在何時打開收音機,都可以欣賞到自己喜歡的音樂﹔三是主持人的語言盡可能地減少,極大地節約了人力。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類型音樂電台廣泛運用的節目編播軟件也改變了傳統廣播的工作模式。安德魯•艾克諾摩斯創立了廣播信息化服務系統RCS。它的系列廣播工具有六個:音樂編程軟件、數字化自動播出系統、網頁實時同步播出軟件、監聽與音源測錄軟件、串場事件排程軟件、談話性節目輔助軟件。依托這些軟件,電台節目總監及音樂總監按照自己的編排理念與主題,控制快歌與慢歌的比例、歌曲播放頻次、主打歌單等。
RCS系統的使用避免了頻率內容選取方面因人而異的弊端,不會像傳統電台那樣因為主持人的水平高低,節目質量出現巨大差別,更不會因為主持人的個人喜好而出現偏好。維持了頻率的整體性和風格的統一。
類型化是分眾時代下的潮流,從類型化在中國的運行來看,如果只是拿來主義,並不能適應中國的市場。以江蘇音樂台FM897為例。2005年7月29日,江蘇音樂台(FM89.7)全新改版,引進RCS播出系統,全新打造類型化音樂電台。節目淡化主持人,突出內容本身。“音樂是最大的明星”,這是當時接受類型化節目主持人培訓時,讓人記憶深刻,給傳統型主持人帶來最大沖擊的一句話。RCS自動播出系統留給主持人說話的空間很小,歌曲與歌曲之間的解說的時間最長不過30秒,短時也就10秒鐘,所以,說什麼,怎麼說,主持人一時陷入惶恐。過去動輒就洋洋洒洒說上幾分鐘口水話的主持人開始學會精算語言,用最少的字准確表達出想要表達的意思,主持人看似話說的少了,但案頭工作卻更加用心,節目質量也有所提高。一開始嚴格規定主持人不許換歌,一切交給程序(甚至制定了私自換歌處罰條例),后來鼓勵主持人做適當調整。原則是兼顧類型化,提倡個性化,杜絕極度個性化。主持人戲稱這叫戴著枷鎖跳舞,但他們卻樂此不疲。最能印証這一觀點的是FM897的《音樂最拉風》節目,這檔節目從去年開播到現在,已擁有了大批鐵杆粉絲,在收聽率表上也一直保持領先地位。有人不解,同樣是機器滾單,《音樂最拉風》為何能夠一炮而紅?我們從兩份歌單的對比中便可發現端倪。
原始歌單 手調歌單
1. 天空 (王菲) 約定 (王菲)
2. Ready or not (楊千嬅) 單身情歌 (林志炫)
3. 單身情歌 (林志炫) 再見二丁目 (楊千嬅)
4. 依靠 (任賢齊) 依靠 (任賢齊)
5. 黑發尤物 (蔡依林) 黑發尤物 (蔡依林)
6. 真的很在乎 (楊坤) Shall we talk (陳奕迅)
7. 那又怎樣 (那英) 那又怎樣 (那英)
8. 辦不到 (張靚穎) 辦不到 (張靚穎)
線索:“手調歌單”所換歌曲皆為林夕作品。三位歌手都是林夕偏愛的演繹者,分別代表了林夕作詞的三個階段:《約定》——成型期、《再見二丁目》——成熟期、《Shall we talk》——抑郁症治愈后。通過這三首歌介紹林夕詞作生涯、風格變化。
江蘇音樂台規定,主持人可以適當調整,但不可以大面積調歌,一個小時最多調整2——3首,這就要求主持人在狹小的空間中,善用點睛之筆。
根據賽立信公司的調查數據,在中國,對於音樂類內容,89.72%的聽眾認為主持人說話內容應該與所播放的音樂介紹有關,有43.93%的聽眾認為主持人應該少說話,有11.45%的聽眾認為主持人最好不說話以播放音樂為主。數據顯示,絕大多數聽眾認可主持人正常的解說。類型化播出后,江蘇音樂台收聽率一度在南京排名第一,到了2009年卻下降至第9名。2010年1月28日改版后,節目突出了主持人的個性和風格,增加了適當的言語,三周后排名就上升了3位。之后很長一段時間能穩定在前3名。分析原因,主持人起了關鍵作用。在中國,音樂教育幾乎處在掃盲階段,絕大多數人對音樂僅僅是聆聽者,他們還不能深諳音樂中的內在意義,主持人適當的引領和解釋尤為重要。遵循中國廣播的市場規律,了解中國聽眾的收聽需求,這才是中國類型化廣播的生存之道。
(作者單位:江蘇文藝音樂廣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