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要做“正能量”傳播的引導者--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黨報要做“正能量”傳播的引導者

曹 鋒?

2013年01月31日13:1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與此同時,各種社會矛盾凸顯,人們的思想觀念、精神追求更趨多元化,一些人一方面對社會發展和生活改善感到振奮、滿意,另一方面對社會上出現的許多現象和問題感到困惑和糾結,如何排解這一社會情緒,本文站在黨報的角度,以做“正能量”傳播引導者為題,從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凝聚社會共識﹔堅持“三貼近”,提升傳播“正能量”的引導力﹔把握輿論監督的“度”,擴大“正能量”新聞的影響力﹔建設高素質新聞工作者隊伍四個方面闡述了黨報作為主流媒體應發揮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發揮作用。

關鍵詞:黨報﹔正能量﹔傳播﹔引導

一、引 言

2012年,在媒體上最紅火的詞語莫過於“正能量”了。那麼什麼是“正能量”?科學的解釋是:以真空能量為零,能量大於真空的物質為正,能量低於真空的物質為負。英國世界著名心理大師理查德·懷斯曼在他的《正能量》一書中指出,“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1]。

“正能量”三個字,像“給力”、“HOLD住”等流行語一樣,已經成為一個具有象征符號,表達著人們內心對正義的力量、對美好未來、積極人生的強烈渴望和期盼。它的廣泛流行反映了人們在矛盾錯綜復雜、價值多元化時代內心的普遍訴求,是有著一定的社會現實基礎的。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古老中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理性地看,我們告別了貧窮,國家空前的強大,值得欣喜﹔感性地說,社會上問題叢生,生活中不便多多,尤其是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令人焦慮。與過去的單一化相比,眼下的中國顯著地多樣化了,很難用一個標准衡量,作出非此即彼的評價。於是,有的人心靈底片上就出現矛盾,愛恨兼有、褒貶不一。由此而來,對我國未來發展的趨勢心存狐疑、首鼠兩端,有時感到有信心、一片光明,有時覺得沒把握、一片灰暗”[2]。基於這樣的社會現實,人們對“正能量”的精神需求就顯得異常強烈和積極。

如何引導人們追求陽光正義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正確看待當前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擾和難題,就顯然成了媒體,尤其是黨報面臨的一項最為迫切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人民日報從4月24日刊發《社會渴望“正能量”》開始,連續刊發多篇關於“正能量”的稿件,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尤其以人民日報評論部刊發的“人民觀點——尋找我們社會的‘正能量’”系列評論在社會上的影響最為強烈。

黨報是我們當今社會的主流媒體,是黨的宣傳工作的重要理論武器,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反映人民群眾正義訴求的重要載體,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起著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引領社會思潮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引領社會輿論,正確認識我們社會目前面臨的困難和矛盾,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營造健康、積極、昂揚向上工作精神和生活態度,更多地激發社會“正能量”,讓人們在看到存在的問題的同時,更多地看到我們社會上主流意識,在迷惘中看到希望的光芒,在災難面前看到人性的光輝,在困苦的生活中感受到關愛的溫暖。這是我們黨報要當前勇於擔當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政治宣傳任務。

二、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高揚時代主旋律,在多元化的時代凝聚社會共識

黨報是社會輿論的主陣地,輿論引導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引導錯誤,誤黨誤國誤民。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把堅持正確導向放在新聞宣傳工作的首要位置[3]。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導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於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有利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供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在社會大轉型的時期,黨報要切實貫徹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自覺地當好黨和人民的喉舌,全面、准確、及時和無條件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自覺地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來觀察、分析當前面臨的食品安全危機、空氣污染、誠信危機、職場危機等儲多社會問題,剖析其存在的根源,反思我們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的缺陷,探詢解決的辦法和途徑。

在網絡信息極為發達的今天,人人都是“自媒體”。黨報要做“正能量”傳播的引導者,就必須讓新聞的基調服從服務於黨委和政府工作的大局,不斷改進會議和領導公務活動報道方式方法,做大做強主題宣傳,增強報道的親和力、感染力,讓黨的方針、政策易於被群眾所接受,樂於被群眾所接受。面對熱難點問題、重大突發性事件,要主動跟進,第一時間發聲,旗幟鮮明地表明正確的立場,引導人們了解真相,正確認識事實真相,讓傳言、謠言沒有傳播的時間和空間。要大力挖掘報道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多報道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和亮點,多反映基層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創造精神,把版面讓給群眾,把鏡頭對准群眾,讓社會上的積極健康因素在新聞版面上唱主角。把社會公眾的關注點引導到社會發展的主潮流上來,更多地關注我們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正確認識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鼓舞人,引導人的宣傳目的。

三、堅持“三貼近”原則,提升主流媒體傳播“正能量”的社會引導力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黨對新聞工作提出的重要原則。貼近實際,就是指要站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大背景下,去把握新聞宣傳工作的總基調,遵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適應群眾的接受能力,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貼近科學發展的主戰場,就是要說實話、鼓實勁、求實效。貼近生活,就是指要以生活為源泉,忠實地表現和反映生活,解決生活難題,豐富生活內容。緊跟生活變化的新節奏,傳遞生活變化的新信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貼近群眾,就是指要吸引群眾廣泛參與,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重視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普及和提高結合起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4]。

隻有立足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階段,才能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社會存在的問題隻有持續不斷地通過改革開放、通過科學發展才能得到徹底解決,問題和困難是暫時的。才能認清社會的主流和支流、本質與表象、清流與濁流,什麼是應該提倡的,什麼是應該反對的。隻有明白了這一指導思想,就搞清了什麼是社會“正能量”,該如何引導社會“正能量”的傳播。

基層是新聞的源頭活水。新聞事業和黨的其他事業一樣,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黨報要成為社會“正能量”傳播的引導者,就必須大力提升輿論的引導力。首先,要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當作一項長期任務抓緊抓好,以主題策劃、版面創意及欄目設置等為載體,鼓勵記者編輯走出編輯部,跳出文山會海,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感受新變化,挖掘新典型,總結新經驗。其次,要做好新聞報道權威性與可讀性結合、指導性與服務性結合、普遍性與針對性結合。對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要通過主題策劃,發消息,從讀者角度提煉重點,進行深度解讀,同時提煉出分主題,找出鮮活的新聞事例,在可親可近可讀中,讓讀者入眼入腦入心。從讀者的閱讀習慣、信息需求,進行新聞要點提煉,讓讀者從中輕鬆得到所需信息﹔在報道形式上,要圖文並茂,延展信息量,新穎活潑,方便閱讀。在重大新聞上不失語、不缺位、不誤導。既要放眼世界,滿足讀者對各方面信息的需要,又要拉近每條新聞與讀者的距離,增強讀者對黨報的親近感。

要通過踐行“三貼近”原則,切實改變編輯記者漂浮的工作作風,擺正位子,放下身子,深入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前沿陣地,與群眾打成一片,吃農家飯,睡農家炕,在田間地地頭,在工廠車間,在大街小巷,體驗群眾的生活,以豐富生動的群眾語言,反映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精神追求,表達群眾的利益和精神訴求,讓黨報成為人民群眾真正的喉舌。

四、准確把握輿論監督的“度”,不斷擴大“正能量”新聞的社會影響力

有光明的地方,必定有陰影。假話絕對不能講,真話也絕對不能全都講。媒體是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如果過分渲染負面的新聞事件,必然會無限放大負面新聞的負作用,給廣大讀者造成負面的影響,也必然會造成讀者對社會主流價值的誤判,容易造成以偏蓋全的錯誤認知,從而激發迷惘、憤怒、不公的不良社會情緒。

傳播社會“正能量”,並不是對我們目前存在的各類矛盾和問題視而不見,選擇性忽略陰暗面。而是要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樹立一個正確的輿論監督觀。

開展輿論監督是黨報群眾工作的一項重要的任務,更是新聞記者的一種神聖職責。因為它對弘揚正氣、扶正祛邪、改進工作、密切黨群關系、干群關系、促進社會穩定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搞好輿論監督,就要明確輿論監督報道不是為了渲泄,追求轟動效應,不是為了監督而監督,為了批評而批評,而是有一個明確的出發點,即立足於團結、穩定、鼓勁,著眼於改正工作,分析所存在的問題的原因,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對一些問題和社會現象的報道要把握好度,有的既做又講,有的隻做不講,有的有區別的講。

黨報不同於其他都市報、生活類報,其公信力、權威性是其他媒體無可比擬的。監督性報道既要把好“量”的度,還要把好“質”的度,也就是批評性稿件在版面上的數量要有一個度,對一個地區一個部門的批評監督和法治類事件新聞不能太過集中,在批評性報道中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既要看到個體真實,又要把握好整體真實,既要依理守法,更要注重報道的社會效果。要讓反映社會生活的“正能量”新聞在版面安排上唱主角。

對事關社會大局穩定的群體事件、對民族宗教問題、對事關政府形象、對有可能影響到全局整體性工作的個別問題、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報道等等都要慎重處理,絕不能因為一起報道影響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大局,或者引起局部性的社會恐慌。2012年7月份,咸陽市發生一起咸陽亞龍灣洗浴廣場給一個13歲少年提供性服務事件,此事件經都市類媒體報道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成了一個輿論“熱點”,此次事件給咸陽的對外形象造成了極大傷害,也極大傷害了受害少年的自尊心,受害少年幾度自殺,認為自己無臉見人。許多讀者質問媒體,如此過分渲染,媒體到底要說明什麼?此次事件,咸陽日報作為地方黨報,沒有跟風炒作,因為我們認為這個事件的報道對咸陽的對外形象不利,對受害少年的成長不利。

同時,對一些色情、暴力類法治新聞報道要杜絕過分的細節描寫,不過分地渲染、描寫案情過程。對娛樂類新聞的報道上向媚俗、低俗、庸俗說不,不炒作明星花邊新聞,反映高尚、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和文藝作品。

五、加強學習教育,鍛造高素質的新聞工作者隊伍

人的因素是最關鍵的因素。新聞工作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新聞宣傳教育引導的質量和水平。“打鐵先要本身硬”,要傳播引導“正能量”,首先新聞從業人員必須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

當前,由於社會多元化思維的影響,新聞工作者隊伍中也出現了一些與社會主流格格不入的丑惡現象,個別不良記者到基層吃、拿、卡、要,不給紅包不寫稿,給了紅包亂寫稿,有的直接進行新聞敲詐,為圖名利搞虛假報道等等,在基層干部群眾中甚至出現了防火防盜防記者的口頭禪,嚴重敗壞了新聞工作人員的社會形象,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因此,黨報要做“正能量”傳播的引導者,必須加強隊伍建設,堅決打擊虛假報道、新聞敲詐等不良行為。

首先,要加強黨性觀念教育,用好黨和人民給予的話語優先權。黨報是黨和人民的報紙,不是記者或編輯個人的報紙,它不是謀利的工具,它是為黨和人民服務的平台和載體。我們新聞單位要經常性的開展黨的理論政策學習教育活動,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學習毛澤東思想,學習鄧小平理論,學習科學發展觀,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自覺抵制名、利、權、色的腐蝕和利誘,不以無冕之王自居,牢固樹立為黨和人民服務的思想,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在大是大非面前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守紀律,聽招呼,不說過頭話,不做過頭事,心存大義,公正無私,明辨是非,做一個社會良知的守護者,把傳播社會“正能量”當做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其次,要加強業務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今時代,新事物、新觀念、新知識層出不窮。如果平時不堅持學習,就難以掌握新本領、應對新問題。新聞記者要以開放的思維探尋學習門徑,堅持在學習中掌握情況,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在學習分析中問題,把學習作為終身的任務,使學習由外在的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自覺,使學習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精神需求、一種生活方式,使自己的思維方式、理論素養、專業能力、知識結構與職業要求相稱,與時代發展同步。

(作者簡介:曹鋒,男,咸陽日報社副總編,主要從事新聞採編業務管理與研究。)

參考文獻:

[1] (英)理查德•懷斯曼.李磊譯.正能量[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2] 現階段問題隻能通過改革開放解決[N].人民日報,2012-10-22.

[3] 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R].2008-06-20.

[4] 李長春.從三貼近入手,改進和加強宣傳思想工作[J].求是,2003(10).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