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專業主義看“戲仿新聞”--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從新聞專業主義看“戲仿新聞”

丁曉旭 劉 慧

2013年01月31日13:2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戲仿新聞是將“戲仿”引入到新聞實踐之中,對傳統新聞進行“惡搞式”的摹仿,特別是針對社會熱點事件與輿論焦點。戲仿新聞最為直接的兩個特點是“假”和娛樂性。“假”是建立在一定事實依據之上,並非憑空杜撰,“假”只是呈現給受眾的表象,傳達的是新聞背后的社會問題及其根源﹔同樣,戲仿新聞以一種娛樂化、戲謔調侃的方式“說新聞”,在娛樂大眾的同時暗含對社會嚴肅的思考。

關鍵詞:新聞戲仿﹔新聞娛樂化﹔新聞真實

李普曼“擬態環境”理論表明大眾傳媒由於受到媒介屬性的限制、新聞專業主義的規范等,經過一層層的“把關”之后向受眾提供新聞信息。大眾傳媒所提示的環境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加工並重新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並不是環境的全部。與此同時,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矛盾的不斷涌現,新媒體的不斷興起,人們越來越重視意見的表達,越來越關注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新聞戲仿”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用一種調侃的方式“說出”在新聞媒體中不敢說、不能寫的事情,彌補了傳統新聞的“縫隙”。針砭時弊,反映新聞背后的社會問題、社會矛盾。

有觀點認為戲仿新聞就是假新聞,就是單純娛樂大眾,但是究其本質,“戲仿新聞”又與新聞真實性原則、新聞娛樂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當傳統新聞被“戲仿”,衍生的戲仿新聞是更加注重“戲仿”的成分,還是新聞的成分,值得深入的思考與研究。

一、從“戲仿”到“新聞戲仿”

“戲仿”的定義首先出自於英國文人撒繆爾·約翰遜在《牛津英語辭典》中,首先認為這種摹仿可以造就戲劇效果、滑稽效果以及荒謬效果﹔其次這是一種低劣的摹仿。“戲仿”之風從電影藝術開始,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蔓延到文學、音樂、繪畫等領域。人們運用“戲仿”這一手法,在自己作品中借用其他作品,通過營造一種“熟悉的陌生化”氣氛,使其具有戲謔、滑稽的審美效果,以達到調侃、嘲諷,有時甚至是致敬的目的。當“戲仿”被借用到新聞實踐之中,產生了一種全新的媒介現象——“新聞戲仿”,由此衍生出戲仿新聞。

但“戲仿”並不是新聞的表現手法之一,戲仿新聞也沒有成為新聞體裁之一,在業界並沒有“新聞戲仿”或者“戲仿新聞”這種說法。因此“新聞戲仿”隻能說是一種興起的媒介現象,與“惡搞”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但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有學者說:“使用戲仿這種敘事手段的新文本否定母本的價值取向,新文本總體上有一定的價值追求。使用惡搞這種敘事手段的新文本對母本態度曖昧,沒有明確的、更高的價值立場,因而惡搞是‘空心的戲仿’[1]”,由此說明,“戲仿”是對模仿對象的批判與否定,而惡搞則不一定,也許是否定,也許是褒揚。

在西方國家,最著名的新聞戲仿節目是在美國喜劇頻道每周一至周四晚間十一點播出喬恩•斯圖爾特的《每日秀》。“戲仿新聞”的研究就源自美國學界在討論關於喬恩•斯圖爾特的《每日秀》節目的論文中所用到的“News Parody”。

在國內,新聞戲仿節目並不多見,也沒有引起較大的反響。2000年伊始,各大中文論壇曾出現過一批源自“黑通社”(黑色幽默通訊社)的“假新聞”,以標准的新聞體或者訪談體播報,但其內容缺乏真實性。此外,還有南方報業集團旗下網站奧一網開創《愚人日報》﹔《南都周刊》2006至2008年制作的年末評點特刊《反向新聞》。它們所制造的“假新聞”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假新聞,而是暗含著對社會熱點事件的調侃與諷刺。

2010年春節,《壹周立波秀》火熱熒屏,周立波以特有的方式對2009年重大新聞事件進行趣談盤點,如重慶打黑、房市樓市的跌跌漲漲、奧巴馬訪華等等,其中“立波夢話”的板塊秉承了“新聞戲仿”的創作手法,周立波與另一名女主持人互相搭檔播報新聞,嚴肅認真的表情儼然新聞主播,文本模仿“新聞聯播體”對當下社會熱點事件進行播報,整個過程中極盡戲謔與諷刺,例如“近日幾百萬觀眾走向街頭向各電視台抗議,強烈抵制在廣告時間插播電視劇,他們聲稱現在大多數電視劇還不如廣告好看,我們要想看到一條精彩的廣告,經常要等上四五十分鐘……”是對廣電總局要求電視劇中不允許插播廣告這條新聞的“戲仿”。而“面對國際燃油價格居高不下的狀況,有專家撰文透露,他已經發現了一種新型汽車燃料,該燃料不僅價格便宜,無污染,還可以飲用……”是對油價上漲此類新聞的“戲仿”。

“新聞戲仿”並不是單純地制造一條條的假新聞,混淆視聽,而是通過“戲仿”這樣的形式求得人們對於熱點事件的關注,進而發掘事件背后的根源。

由此,得出新聞戲仿的定義,所謂新聞戲仿是通過對傳統新聞文本的戲謔性摹仿,以批判者的姿態與傳統媒體建構的新聞事實保持適當距離,並在對事實的有差異的重復中創造出調侃、嘲諷的效果[2]。

二、摹仿與真實:戲仿新聞與新聞真實性

任何新聞都可以成為“戲仿”的對象,但並不是所有的新聞都有被“戲仿”的價值。戲仿新聞因其所要凸顯的調侃與諷刺的意味,對於某些負面的社會輿論熱點事件成為新聞戲仿的“寵兒”。

“新聞戲仿”以現實社會中的矛盾與沖突為中心,大量的社會熱點事件成為其戲仿的對象,與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相差甚遠,以黑色幽默的態度,表達百姓訴求,提供意見宣泄的良性渠道。例如,“限塑令”的出台之后,有“戲仿新聞”稱“塑料袋自述:我活著,但我已經死了”對當時社會熱點事件的反諷。而有些新聞事件本身就帶有幾分荒誕意味,例如曾引起廣泛關注的“華南虎事件”,事件的真相——所拍老虎只是通過年畫PS之作,令人啼笑皆非,對其的戲仿“正虎拍龍”將事件中的怪異可笑之處進行放大與夸大,通過情節離奇化、權威丑角化、儀式鬧劇化、嚴肅游戲化等手段對其新聞事件背后的根源進行批判。

“戲仿”之下,雖然新聞變的“面目全非”,被冠以“惡搞”的形式,被稱為是人們口中的“假新聞”。 區分其的標准之一就是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新聞專業主義的真實性要求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報道的事實是准確的﹔二是報道的是事實的真相。戲仿新聞違背了新聞真實性的第一層的要求,報道的新聞事實並非准確而客觀,加入了創作者的主觀臆想,但是究其本質,戲仿新聞目的是揭露事件背后的真相,從這一點上看,在形式上與傳統新聞的真實性原則背道而馳,但內在具與傳統新聞具有一致性:還原事實真相。相比較之下,假新聞則徹底違背了新聞真實性的原則。

一方面戲仿新聞的傳播主要依托於網絡,另一方面,新聞仿作雖有部分的事實依據,但杜撰的比例比較高,當“假新聞”擁有了“戲仿”之名,虛假的信息便會迅速擴散,新聞的真實性就面臨著挑戰。因此,“新聞戲仿”應該怎樣做?戲仿新聞的真實性究竟如何?重要的是把握戲仿的“度”,分寸的拿捏影響著“戲仿新聞”與“假新聞”之間的距離。

三、新聞與娛樂的嫁接:新聞戲仿與新聞娛樂化

“新聞戲仿”的戲仿對象為新聞,但其本身是否為新聞還有待商榷﹔而新聞娛樂化只是新聞在內容上更加偏重於娛樂新聞,表現形式上多用娛樂的觀點與視角。具體而言,新聞戲仿與新聞娛樂化有著以下的不同之處:

首先,“新聞戲仿”和新聞娛樂化的主體有所區別。“新聞戲仿”的主體有專業的記者、編輯等媒體工作者,但更多的是非專業“草根”,以平民視角、大眾精神去評論社會熱點事件。正如巴赫金所述,“在戲仿面前,無論身份高低、無論男女性別、無論尊卑長幼,不管是位高權重者還是卑微貧賤者,不管是偉人還是平民,不管是智者還是愚夫,都在這一場狂歡中體驗著有趣的快樂。[3]”但是在新聞娛樂化中,新聞娛樂化的主體是大眾媒體、新聞從業者,新聞的娛樂化實際上是媒體及其從業者的娛樂意識在新聞報道中的泛化和濫化。

其次,“新聞戲仿”與新聞娛樂化的主體態度也不同。新聞戲仿是一種嚴肅的娛樂,通過娛樂化的形式表達其對社會問題的反思,表達對真善美的強烈渴望,以荒誕的形式中承載嚴肅的內容。而新聞娛樂化是用娛樂的觀點與視角去詮釋所有品種的新聞。這種娛樂化是不僅僅是由於報紙、電台和電視台娛樂性內容所佔比重越來越大,新聞節目內容遭到冷漠和擠壓,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新聞節目本身的娛樂性內容也越來越多,從嚴肅的政治、經濟等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並在表現技巧上強調故事性與情節性,表明其主體態度從嚴肅向娛樂的漸變。

娛樂只是戲仿新聞的表象,用娛樂大眾的方式,引發人們對社會熱點問題反思。

四、反思:“戲仿新聞”未來之路

戲仿新聞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給傳統新聞以一定的沖擊,以其獨特的風格揭示當下的社會矛盾和話語沖突,彌補了傳統新聞引起報道規范而產生的部分缺失,從傳統新聞的“對立面”促進其作出適度的改進。此外,戲仿新聞的草根性有利於提高大眾參加公共事務的積極性,“新聞戲仿”給了大眾以“發聲”的新的方式,網絡作為主要載體為“戲仿新聞”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是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但與此同時,戲仿新聞的“虛假性”和“惡搞式”在成為其顯著風格的同時,也阻礙著其更大的發展。要想未來走的更遠,必須掌握好“度”的問題:超越“虛假性”的“度”,“戲仿新聞”就淪為假新聞﹔過分的“惡搞式”則會喪失“戲仿新聞”的批判價值。在惡搞新聞時,要傳達正確的觀念,遵循道德規范,恪守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否則會淪為純粹的網絡群體暴力。

為了讓受眾能夠明顯的區分戲仿新聞和大眾媒體所報道的新聞,在“發布”戲仿新聞時應在開頭或者結尾做出明確的說明,使戲仿新聞得以規范化,區分虛構信息與新聞事實。

作者簡介:丁曉旭,女,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傳播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實務研究﹔劉慧,女,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傳播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廣告傳播研究。

參考文獻:

[1] 羅慧林.從戲仿到惡搞:娛樂泛濫時代文學的價值危機[J].當代文壇,2007(4).

[2] 韓瑋.新聞戲仿初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3] (前蘇聯)巴赫金著.白春仁,顧亞鈴譯巴赫金全集(第五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