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抗戰歷史 豈能笑談--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部分抗日劇成科幻劇,身懷絕技、以一當百,飛刀敵炮火、徒手撕鬼子…… 

人民日報:抗戰歷史 豈能笑談

朱四倍

2013年02月25日09: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新的一年,抗戰劇依然有增無減。有編劇直言,“去橫店一看,四五十個劇組都在打鬼子。”據統計,2012年全國上星頻道黃金檔播出電視劇200多部,其中抗戰劇及諜戰劇超過70部﹔橫店影視城演員公會2012年使用群眾演員共計30萬,其中60%演過鬼子……

  這一現象在佐証抗戰劇“火爆”的同時,也折射出不少問題,如網友所說的,“抗日劇三宗罪:武俠化偶像化鬼子臉譜化”。事實上,這些問題都還是表面現象,更深層次的弊端在於抗日劇已經成為了消費的對象而非喚醒公眾記憶和激發愛國熱情的藝術。

  且不說電視屏幕能否容納下的問題,單就一個質量恐怕就足以讓業內外詬病。要命的是,如果質量無法得到保証,再多的抗日劇意義何在呢?

  為了出新出奇,胡編是司空見慣的現象。觀察可知,不少抗日劇的細節將殘酷的戰爭進行了游戲化的處理,把嚴肅的抗戰史變成了玩鬧的把戲。除了一時的搞笑外,鮮有價值可言。有些抗日劇被拍成了科幻劇,主人公個個身懷絕技,能夠以一當百,飛刀敵炮火、徒手撕鬼子,“雷人”劇情一撥接一撥,令觀眾大跌眼鏡、倒吸涼氣。由此,所謂的紀念和反思就被一種游戲狂歡所掩蓋,電視劇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就在娛樂中被大大消解了。

  抗戰劇所要求的歷史真實、現實主義所具有的審美追求是這類劇目的根基,過度的傳奇化、浪漫化與游戲化的創作傾向,降低了抗戰題材電視劇應有的精神品質與藝術格調。“武俠化偶像化鬼子臉譜化”的實質是消費主義文化邏輯影響和侵襲的結果,是商業和利益至上的結果。

  但是,在歷史的版圖內,有些板塊可以戲說,有些板塊卻需要肅然視之、嚴謹以待,由不得半點調侃、一絲編造,如果連關乎民族存亡、涉於國運興衰的歷史篇目,都可以無所顧忌地信筆涂鴉,都能夠沒有依據地隨意改寫,不僅是對文化創作的褻瀆,更將對下一代國民的歷史觀產生莫大的負面影響。戰爭的殘酷和慘烈遠遠超出和平年代人們的想象,認真創作出尊重歷史事件、尊重歷史人物的電視劇精品,將中華民族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影像的形式呈現出來,是每一個電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須知,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