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與日本信息社會的建設--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2月

新媒介與日本信息社會的建設

龍錦

2013年03月04日13:19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日本學者提出了“信息社會”的概念並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在此基礎上,日本政府把建設信息社會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在一系列不斷提升的信息社會建設的藍圖及其實踐中,體現著信息通信發展水平的新媒介發揮了積極的引領及支撐作用。

【關鍵詞】日本﹔信息社會﹔新媒介

日本學者梅棹忠夫在1963年1月發表的《信息產業論》為后來風行世界的信息社會論奠定了基礎,而作為日本學者提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為數極少的得到國際社會公認的理論之一[1],信息社會論不斷得到深化並被用於實踐,建設信息社會也成為日本的國家發展戰略,並幾十年持之以恆。在這一過程中,體現著信息通信發展水平的新媒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新媒介是“以全新的技術實現既往未有的傳播功能,或對既存媒介在傳統技術與功能上實現了某種質的超越的媒介”[2],在新媒介的發展歷程中,“新”只是一個與“舊”相對的概念。20世紀80年代初,新媒介概念在日本盛行的時候,CAPTAIN(文字圖形信息網絡)、都市型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等被看作是新媒介,而進入21世紀后,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寬帶互聯網、第三代乃至第四代移動電話則成為新媒介的主要代表。

從信息社會概念的提出到建設國民主權社會,從CAPTAIN到3.9G移動電話,日本信息社會的建設為新媒介提供了表現的舞台,而不斷創新的媒介形態也在引領與支撐著信息社會的發展。

高度信息化社會建設階段——新媒介的興盛(1984年—1994年)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信息社會的概念及理論在日本逐漸擴散,日本政府也開始在這一理論指導下進行信息化的實踐。以當時的郵政省和通產省為主,相繼在東京郊外的多摩新城和奈良的東生駒市等開展了影像信息傳輸等試驗。這些理論研究及實踐探討為80年代新媒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84年被稱作日本的“新媒介元年”。在這一年,日本國會通過了《電子通信事業法》《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法》以及這兩個法律的《關聯完善法》等所謂“電電改革關聯三法”,確立了電子通信事業的競爭體制,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加大了機構改革的力度,如作為信息通信主管部門的郵政省,設立了多個以信息通信為主的新媒介技術的研究、調查、開發機構與組織。

1984年2月6日,時任首相中曾根在施政演說中提出“要積極促進高度信息社會的實現”,同時設立了首相的個人政策咨詢機構“關於高度信息社會的懇談會”,並於10月26日提出了最終報告書﹔自民黨信息產業振興議員聯盟在1984年10月19日提出了“高度信息化社會的建議”﹔郵政省制定的“通信政策大綱”(1989年后改為“信息通信政策大綱”)中,“新媒介的振興”被列為1985年度政策重點的第一位,1986年度的重點則包括衛星廣播和都市型有線電視等[3],新媒介成為高度信息化社會建設的重要工具。

在這一階段中,作為郵政省重點推廣的新媒介,CAPTAIN於1984年11月30日開始在首都圈和京阪神地區提供商用服務﹔都市型有線電視則於1987年4月1日在多摩正式開播﹔衛星電視也於1984年5月由NHK開始試驗廣播,1987年開始24小時廣播﹔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服務於1988年4月19日正式開始在東京和名古屋、大阪之間向簽約的29家單位提供﹔文字播送業務於1985年11月29日由NHK正式開始,12月其他的幾家電視台也相繼開播。播送的節目包括新聞、天氣預報、道路交通信息、股市行情、娛樂指南等﹔高清晰電視(Hi-Vision)的實用化播放試驗則於1994年11月25日開始。

高度信息通信社會建設階段——多媒介時代的到來(1994年—2000年)

進入20世紀90年代,經濟泡沫的破滅使日本的發展進入一個相對停滯的時期,而同時期的美國卻在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信息產業,特別是在克林頓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產業政策指引下,掀起了新的信息化浪潮。伴隨著高帶寬、雙向通信的“信息高速公路”向日本襲來的還有“多媒介”(多媒體)。一時間多媒介取代新媒介成為熱門詞語。

面對洶涌而至的新的信息潮以及已經在信息化方面落后於美國的現狀,日本政府感覺到了危機並開始積極應對。1994年5月,通產省發表“高度信息化方案”,把1994年確定為“多媒介元年”。1994年8月2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設立“高度信息通信社會推進本部”的決議,由首相(時任為村山富市)擔任本部長,內閣官房長官、郵政省大臣和通產省大臣擔任副本部長,其他閣僚為成員,以推進高度信息通信社會的建設,以推動信息通信相關的國際合作。

高度信息通信社會推進本部在1995年2月頒布了作為今后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指導方針的“高度信息通信社會推進基本方針”。方針認為,高度信息通信社會是一個新的社會經濟系統,它要實現人類知識生產活動所產生的信息和知識的自由創造、流通以及共有,使生活與文化、產業與經濟、自然與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協調發展。這一系統將取代發生了制度疲勞的原有系統,促生“信息革命”的變革潮流,擴大經濟的疆界,促進全國范圍的均衡發展,實現真正寬裕和豐富的國民生活。

1996年8月,高度信息通信社會推進本部做出了推進“文件的電子數據保存”“申報與申請手續的電子化與無紙化”的決定,以提高行政服務的水平與效率,各省廳之間從1997年1月開始利用電子郵件來傳遞行政信息。而隨著互聯網的爆發式發展、電子郵件的運用、以手機為首的移動信息終端的普及、全球性的移動通信的出現,以及之后的電子商務的實用化等新情況的出現,1998年10月,高度信息通信社會推進本部對基本方針進行了修訂,提出了民間主導、政府完善環境、發揮國際共識基礎上的主導權等三個原則,並以普及電子商務、實現電子政府、增強信息學習、完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等四方面作為當前的目標。

在這一階段,移動通信開始進入第一次高速發展期。到2001年3月,日本手機用戶超過6000萬戶,達到約2人1台,PHS用戶超過580萬戶,達到約22人1台。此外,ISDN的信道數也達到了970萬[4]。

在1996年通信衛星開始數字廣播后,2000年12月,廣播衛星也開始了數字廣播。

高度信息通信網絡社會建設階段——互聯網的普及與應用(2001年—2005年)

這是以第四媒介——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化社會建設階段。在這一階段伊始,2001年1月6日,小泉純一郎對日本政府機構進行了戰后規模最大的改革,政府部門從原來的1府22省廳壓縮為1府12省廳,其中,主管信息通信的郵政省和自治省、總務廳合並,成立了總務省,原郵政省的所有事務均由總務省承繼。根據不同時間段建設重點的差異,這一階段又可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

“e-Japan戰略”——高度信息通信網絡基礎的完善。雖然早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但在20世紀末期以互聯網以及移動通信為中心的信息通信技術(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發展過程中,日本不僅落后於眾多歐美國家,甚至與“亞洲四小龍”相比在不少方面也處於相對落后的地位。為改變這一狀況,日本開始把推進IT革命放到政府戰略的高度,實施“IT立國”。

2000年7月,日本政府把高度信息通信社會推進本部改為“信息通信技術(IT)戰略本部”,同時,組成由索尼公司社長兼首席執行官出井伸之擔任議長的“IT戰略會議”,以促成全體國民能夠享受IT革命的恩惠,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IT立國”為目標,匯集官方與民間的力量,進行戰略性的研討。

信息通信技術戰略本部於2000年11月提出了“IT基本戰略”,而“高度信息通信網絡社會形成基本法(即IT基本法)”也獲得國會通過並於2001年1月6日起實施,高度信息通信網絡社會的建設也由此拉開了帷幕。

根據“IT基本法”,2001年1月6日成立的“高度信息通信網絡推進戰略本部(簡稱IT戰略本部)”取代了信息通信技術(IT)戰略本部,本部長依舊由首相擔任。2001年1月22日,IT戰略本部在“IT基本戰略”的基礎上制定了作為IT國家戰略的“e-Japan戰略”。

“e-Japan戰略”以5年內建成世界最先進的IT國家為目標。通過這一國家戰略,把日本建設成一個知識創新型的社會,這個社會能使國民所擁有的知識相互發生碰撞,進而萌發多種多樣的創造性。2001年3月,IT戰略本部第三次會議將“e-Japan戰略”具體化為“e-Japan重點計劃”,對世界最先進的IT國家,也就是高度信息通信網絡社會作了更詳盡的描述:

第一,是所有國民均能享受IT的好處的社會。5年內至少3000萬家庭可用低廉的費用常通高速互聯網,其中1000萬為超高速互聯網(30∼100Mbps),而且2005年的互聯網個人普及率比現在提高60%。

第二,是實現經濟結構改革的推進和強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社會。

第三,是國民生活舒適和豐裕、區域社會具有豐富個性及充滿活力的社會。

第四,是為全球范圍的高度信息通信網絡社會的實現做出國際貢獻的社會。

在高度信息通信網絡社會的建設中,建成世界最先進的信息通信網絡無疑是基礎。根據“e-Japan重點計劃”,建設世界最先進的信息通信網絡的具體措施包括互聯網的完善、廣播電視的數字化、通信與廣播電視融合的相應制度的完善、地理信息差異的糾正等。

到2002年10月,日本高速互聯網可上網家庭數約5800萬戶,其中DSL方式約3500萬戶,有線寬帶方式約2300萬戶,而超高速互聯網FTTH的可上網家庭數達到1600萬戶,已大大超越了“e-Japan戰略”所制定的相關目標。另外,高速和超高速寬帶互聯網的實際簽約使用數從2000年3月的約22萬戶增加到2003年3月的約943萬戶[5]。雖然簽約使用者人數增長迅速,但利用率卻偏低。

“e-Japan戰略Ⅱ”——IT的應用。2003年7月2日,IT戰略本部正式發布了“e-Japan戰略Ⅱ”,認為經過兩年的努力,“3000萬戶家庭上高速網、1000萬戶家庭上超高速網”的互聯網利用環境的目標已經完成,上網費用達到世界最低,電子商務及與電子政府相關的制度也基本得到完善,支撐目標社會的信息通信基礎基本完善,IT戰略需要進入下一個階段,即從“IT基礎完善”轉向在此基礎上的“IT應用”,建設一個“健康、安心、感動、方便”的社會。

到2005年底,日本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66.8%,上網人數約為8529萬人,手機等移動終端的互聯網利用率為57%,使用移動終端上網的用戶數首次超過使用計算機上網的用戶數。2005年度末(2006年3月)的寬帶用戶數也達到約2330萬戶[6]。日本已實現了“e-Japan戰略”所提出的目標。

遍在網絡社會建設階段——遍在網絡與數字技術(2006年—2009年)

“IT新改革戰略”——遍在網絡社會的建設。在完成“e-Japan戰略”后,2006年1月19日,IT戰略本部推出了“IT新改革戰略”,發出了新的改革宣言:2010年在世界上率先完成由IT而起的改革,把日本建成可持續發展的、人人自主參與社會活動的協作型IT社會。這個社會首先應該是在確保安全和保護隱私等的前提下,“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如何、無論是誰”都能輕鬆使用IT的遍在(Ubiquitous)網絡社會。

實際上,日本總務省在2004年12月就提出了以實現遍在網絡社會為目標的“u-Japan政策”,建立不分有線與無線的、無縫的遍在網絡。

如果說總務省的“u-Japan政策”是側重於技術角度對建設遍在網絡社會的一種預演,則IT戰略本部的“IT新改革戰略”就是國家整體視點下遍在網絡社會建設的行動指南。

根據“IT新改革戰略”,今后5年的IT政策重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發揮IT的結構改造力,解決日本社會現存的各種問題﹔2.支撐IT結構改造力,完善遍在網絡社會的基礎﹔3.向世界發出日本的聲音並為國際社會作貢獻。

但是,正當日本沿著“IT新改革戰略”所確定的路線,通過每年制訂的重點計劃及相應的細則、路線圖等進行著遍在網絡社會建設時,一場始料未及的金融風暴在2008年以美國為源頭席卷全球,同時,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原來未曾預料到的問題。在美國、英國、韓國等相繼開始研討與制定應對金融風暴、聚焦數字技術的新戰略后,日本IT戰略本部也在2008年12月決定不再等待“IT新改革戰略”的原實施期限到期而立即開始面向2015年的新的中長期戰略的討論與制定。

從“三年緊急計劃”到“i-Japan戰略2015”——迎接數字新時代。由於新的戰略制定需要時間,但金融風暴卻來勢凶猛,為了克服眼下的經濟危機,日本IT戰略本部決定在新的中長期戰略出台前,先在2009年3月底前制訂應對經濟危機的三年緊急計劃。

2009年4月9日,IT戰略本部發布了“面向數字新時代的新戰略——三年緊急計劃”,希望通過這一計劃的實施,能夠走出經濟危機,改善雇用狀況,發揮數字技術的創造力,奠定未來數字社會的基礎。

2009年7月6日,IT戰略本部正式頒布了新的發展戰略——“i-Japan戰略2015”,這一戰略涵括了“面向數字新時代的新戰略——三年緊急計劃”的基本內容,其主旨是實現國民本位的、任何人都能實際感受數字技術帶來的好處的“數字安心與活力社會”。

“i-Japan戰略2015”將重點放在數字技術上,包括使用更容易的數字技術、突破數字技術的應用障礙、確保放心地使用數字技術、通過數字技術與信息向經濟社會的滲透來實現新的日本創造等。

但是,“i-Japan戰略2015”還沒有來得及充分展開,日本的政局就發生了改變,長期壟斷政權的日本自民黨在2009年選舉中輸給了民主黨,2009年9月日本誕生了首個非自民黨政權。執政理念的不同勢必影響到政策的制定以及戰略的實施,政權更迭也使日本的信息化建設發生了轉變。

國民主權社會建設階段——新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2010年— )

2009年12月30日,日本新政權的內閣會議通過了“新成長戰略(基本方針)”,認為過去的依賴公共事業、尊崇市場原理的成長戰略是失敗的,需要實施以需求引導的新成長戰略,這樣才能使日本重現昔日輝煌。在這一基本方針的指引下,2010年6月18日,內閣會議正式通過了到2020年的“新成長戰略”。

“新成長戰略”要實現“強經濟、強財政、強社會保障”的目標,在經濟、財政與社會保障一體化重建的過程中,重點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就是“科學、技術、信息通信立國戰略”,認為信息通信技術是新技術創新的基礎,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可以提升國民生活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

在“新成長戰略”指導下的信息化發展戰略自然也發生了變異。2010年5月11日,IT戰略本部在其頒布的“新信息通信技術戰略”中明確指出,本次的信息通信技術戰略(IT戰略)不是過去的IT戰略的延長線,而是為建設新的國民主權社會,由支撐非連續性飛躍的重點戰略所組成的新的戰略。

根據“新信息通信技術戰略”,在國民主權社會建設階段將要發揮支撐作用的新的信息通信技術及媒介主要包括:新一代光網、下一代無線網、雲計算、下一代計算機、智能電網、機器人、下一代半導體與顯示器等的革新的設備、嵌入式系統、3D影像、語音翻譯、軟件工程等。

以“新信息通信技術戰略”為基礎,IT戰略本部在2010年6月制定了實施“新信息通信技術戰略”的工程表,把整個工程劃分為短期(2010年、2011年)、中期(2012年、2013年)、長期(2014年以后)三個階段,以年度為單位,按照近細遠粗的原則對各省府在實現重點措施中的具體做法以及相互之間的合作方式等作了明確的界定。而且,每年均根據前一年的執行情況對工程表進行修訂。如2011年8月,根據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時的信息通信狀況以及地震后的恢復與振興需要,IT戰略本部認為,針對本次地震的海嘯信息可能未充分傳達到居民而造成避難遲緩的指責,必須對災害發生后的地震信息、避難信息等如何及時正確地傳達給居民的方式方法進行重新研究,因此,對於震前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就不能僅僅是修復了之,而是要以強化防災無線等防災信息基礎為首,從防災對策出發來構筑新的城鎮基礎,完善與之相應的多層性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樣,才能吸取東日本大地震的教訓,強化全社會對災害風險的應對能力,靈活運用迄今IT戰略所獲得的成果,使信息通信技術的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2012年7月則根據電子行政、醫療信息化以及個人號碼制度等的實施情況對工程表進行了修訂。

2010年3月,日本的寬帶互聯網家庭覆蓋率(有上網可能)超過了99%,其中超高速寬帶的家庭覆蓋率為91.6%﹔2011年末,日本的互聯網用戶達到9610萬人,人口普及率為79.1%﹝7﹞﹔到2012年6月,日本的寬帶互聯網簽約用戶數達到4181.5萬,其中超高速寬帶FTTH用戶達到2283.9萬﹝8﹞。另外,2012年9月末,日本移動電話(含手機和PHS,即小靈通)的用戶簽約數達到13678.7萬,其人口普及率為106.8%,其中3.9G用戶達到了728.9萬。而由於3.9G的迅速推廣,3G用戶的比例則從2012年6月末的99.98%降到了9月末的94.5%﹝9﹞。

(作者為上海大學影視學院、上海大學影視與傳媒產業研究基地副教授)

參考文獻:

﹝1﹞吉?英成.情報文明學の構想——高度情報化社會と文明の共存﹝M﹞.東京:以文社,2002:127.

﹝2﹞吳小坤,吳信訓.美國新媒介產業﹝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3.

﹝3﹞電?通信政策?合研究所.わが國における情報政策の展開——情報化の理論と施策[R].1991:121.

﹝4﹞?務省.平成13年版情報通信白書[EB/OL].﹝2009-12-4﹞http://www.soumu.go.jp/johotsusintokei/whitepaper/index.html.

﹝5﹞?務省.平成15年版情報通信白書[EB/OL].﹝2009-12-4﹞http://www.soumu.go.jp/johotsusintokei/whitepaper/index.html.

﹝6﹞?務省.平成18年版情報通信白書[EB/OL].﹝2009-12-4﹞http://www.soumu.go.jp/johotsusintokei/whitepaper/index.html.

﹝7﹞?務省.平成24年版情報通信白書[EB/OL].﹝2012-7-19﹞http://www.soumu.go.jp/johotsusintokei/whitepaper/ja/h24/pdf/index.html.

﹝8﹞?務省.電?通信サ?ビスの契約數及びシェアに?する四半期デ?タの公表[EB/OL].(2012-9-27)﹝2012-11-12﹞http://www.soumu.go.jp/menu_news/s-news/01kiban04_02000044.html.

﹝9﹞?務省.基本デ?タ(EB/OL).﹝2012-12-16﹞http://www.soumu.go.jp/johotsusintokei/new/.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燕帥)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