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的大熱讓哭泣姐、陶醉哥等人遭遇網友非議,“相信綜藝節目中觀眾的眼淚,真是很傻很天真。”實際上,如今無論是電視談話類節目,還是真人秀,除了台上的表演者,一個主角逐漸浮出了水面——“職業觀眾”,他們或恰當地鼓掌、舉燈牌,或是大哭、大笑,都為活躍現場氣氛貢獻不小。負責招攬職業觀眾的小頭目黃某對記者稱,這些人可不是白請的,“日薪大概50元起步,形象好、表情生動、賣力的最高可拿到800元”。而綜藝節目《媽媽咪呀》的宣傳負責人說使用“職業觀眾”源於對節目的不自信,“演得過分是對節目的傷害”。而電視專家譚天稱“這個傳統需要變更”。
現象詭異 哭的都是同一個人
在某成年女性歌唱類節目中,大約50分鐘裡有7組選手相繼登台,除了一組是喜慶路線的,其他6組全部走感人路線。在講完淒慘故事后,台下觀眾就開始“落淚”。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大家發現哭的都是同一個人,或是某一個人沉浸在每一首歌中。即便是在一般人看來不感動的表演也能有上述效果,很多人開始納悶:他們的淚點有這麼低嗎?也有人說這是后期剪輯的效果,不必深究太多,可前提是:有這麼一幫人默默地存在。
幕后揭秘 外形好表現欲強就能坐到前排
在行內,這一配合現場表演做出超級默契表情的人被稱為“職業觀眾”。黃先生是一家專門為電視台提供“觀眾”服務的公司老總,俗稱“群頭”,他手下還有十幾個拿固定工資的“正式員工”。他說,很多節目需要職業觀眾來“捧場”,尤其是剛創辦不久的節目。與普通觀眾不同,這些人是有錢拿的,當然,他們也要按照節目的安排進行“感動”、“鼓掌”、“大笑”等表演。
10年前,16歲的他開始被安排去做觀眾。他最初參與的節目是央視的《正大綜藝》,“跟早些年每人每場隻需30元的報價不同,現在報價至少要50元,而且是按每場錄制時間不超過8小時計算的,如果超過了,每小時要加收10元。”
此外,其收入也和他們的“表現欲”和“外形”成正比。不少節目會要求找一些漂亮的女孩坐在靠前的位置,以方便攝影師抓拍,這些負責“養眼”的職業觀眾,每人每場最少能賺200元。另外一些需要登台表演節目組設定內容的職業觀眾,比如在民生類節目中上演“一哭二鬧三暈倒”的“嘉賓”,每人每場則能賺到500至800元。
更多心酸 吃個面包都不能挑
如何找到這些人?黃先生說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QQ群發消息,或是在論壇裡發帖子。另一種則是明打明的中介機構,有人去找工作或者兼職,中介就會把他們推薦到欄目中做職業觀眾。”在讀大學生也是主要的招募對象。網名為“鬼精靈”的人發帖稱在2005年參與過一檔節目,“當時是整個班被叫去的,一直錄到凌晨,非常累。結束后隻給每人發了一張30塊錢的手機充值卡。”
雖然有錢拿,偶爾還能出出風頭,但還有很多不輕鬆的要求:現場不能吃東西、鏡頭掃到時必須情緒高昂、不能隨意走動或離場。更有趣的是,有人想在節目組提供的面包裡選到符合自己口味的,結果被呵斥:“你挑什麼挑?愛吃就吃,不吃拉倒。”甚至有人因為上了10分鐘廁所,回來后就被指責:“上個廁所有必要這麼慢嗎?還得讓人等你才行啊?”
業內聲音 真人秀最重要在真
接受記者採訪時,綜藝節目《媽媽咪呀》的宣傳總監李虹直言,“職業觀眾”的出現源於電視人對節目內容的不自信,“有了這個起碼保險系數很高,而且也很方便,台上台下總是很熱鬧的。”但她也承認,觀眾的鑒賞能力和分辨能力都越來越高,小細節就能看出大問題,所以有時候會經常被觀眾戳穿漏洞,“真人秀最重要在真。離開了這個點,對節目是有不好的影響,所謂過猶不及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