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的媒介形象分析--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3期

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的媒介形象分析

周楊婧

2013年03月13日13:3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不知曾幾何時,“某某老師”已成為主持人亮相后的再亮相,他們不是掌控者,也不是決策者,卻有著最適合觀察場上一切的絕佳位置。本研究是依照分類的方法,將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們”角色定位。旨在探討“老師”媒介形象的建構是否有助於還原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真實感。研究結果發現,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的“老師”形象是多樣性的,他們能從不同面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容易接近受眾內心感受,產生共鳴,再現了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真實的現場感,提高收視率﹔同時,選擇有沖突性的“老師們”,無疑增加了諸多亮點,主持人不再是掌控全局的“船長”,他們的功能在漸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第三方聲音的真實現場,一種新的節目模式正在起航。

關鍵詞:大陸綜藝類節目﹔老師﹔類別﹔真實感﹔新模式

張菲、吳宗憲、胡瓜、大小S、蔡康永等等台灣綜藝節目領袖們,一直以來都在優酷視頻、土豆網等熱門主持人排行前列。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主持人中也許隻有那支湘軍隊伍可以與之媲美。一些原本陌生的名字也加入到熱門主持人排行榜中,如樂嘉、黃菡、雷明、柳岩、姜振宇等,並以“老師”稱呼,筆者將其界定為“老師”的媒介形象。“老師”在整個節目播出過程中,或觀察不語、或總結建議、或惡搞氣氛,他們的贊揚與肯定,批評與職責,勸說與建議無疑讓受眾在視覺觀看之余進行思考,引發受眾對價值觀、道德觀等的再認識。受眾(audience)具有傳播對象的大面積、跨階層或“不定量多數”的特性,因而我國學者也約定俗成地譯為“大眾”﹔受眾具有規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異質性、匿名性、流動性、無組織性、同質性的特點[1]。因此要與受眾產生共鳴,這些“老師”的類型定位成為本研究的關鍵。

筆者整理了2012年7月優酷視頻網,綜藝類大陸類視頻中,具有“老師”媒介形象的電視15個節目,如下表所示。(關於“老師”的媒介形象的界定,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與主持人區別,不掌控整個節目的現場錄制﹔第二,對於在場的嘉賓選手而言,他們不是評審者,沒有最終的決策權——筆者注)以這20個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為分析樣本,對“老師”的媒介形象進行角色分類。如下表所示。

一、“老師”的媒介形象角色分類

(一)吸引型

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的“老師”是有一定社會威望和名氣的人,他們自身就帶有自己的受眾群,無論參與與否,隻要他們出現就是給節目直接帶來了顯性的利益信號。西方經濟學家高德哈巴在1997年提出了注意力經濟的概念,他認為注意力是一種資源,它具有的重要性是它引導行動。在注意力經濟中,目標僅僅是獲得足夠或盡可能多的注意力,如果你獲得一個人所有的注意力,就可以支配他做你所要求的一切。如果全球是一個注意力經濟,那麼生產物質產品或獲取其他資源,隻要付出你的注意力。如果有足夠的注意力,就可以得到任何你想得到的東西﹔如果沒有足夠的注意力,選擇權就會受到限制[2]。將吸引型角色定位從表現方式的角度再一次細分為:對峙型和順從型。

1.對峙型

指的是在整個節目中,“老師”的媒介形象與主持人在整個節目過程中產生戲劇性的沖突點,在對峙和沖突中,引發受眾的關注點。這一類型的“老師”,在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如浙江衛視的《愛情連連看》,2012年6月19日的一段開場時主持人與雷明老師的一段對話。

(對話背景:沈濤在開場時表述自己感到主持節目很有壓力,男女嘉賓牽手成功說明他沒有本事把女嘉賓留下,牽手不成功說明受他影響,再者沈濤感到自己的身高較高致使很多男嘉賓不敢來現場牽手女嘉賓。)

沈濤:“掌聲歡迎雷明老師”

雷明:“哼,我跟你說”

沈濤:“怎麼一開始就生氣啊”

雷明:“牽手成功是因為你,牽手不成功還是因為你,男嘉賓不敢來是因為你高,你帥,我呢,我呢,就這還戰友呢我跟你說,我就沒見過這樣的主持人”

沈濤:“我跟你說,每一個被譴責的男人背后,都有一個更老的男人”

雷明:“老男人就是我啦”

沈濤:“哈哈哈,看看雷老師今天會做出什麼樣的表現”

從雙方的話語中看出,欄目制作方對於各種男嘉賓來參與節目的招募。

2.培養型

電視節目制作人在為電視節目定位時,需要“老師”媒介形象﹔他們需要有某個方面的特定資歷,但不是已經出名和有威望的人。電視節目會針對節目定位,對此“老師”進行聲譽培養,讓受眾從認識——熟知——認同——跟隨,形成潛在的注意力,產生潛在的注意力經濟。例如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中的樂嘉和黃菡。樂嘉,中國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創辦人﹔黃菡,南京大學社會系社會心理學博士,江蘇省委黨校行政學教研部教授、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江蘇省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江蘇省領導研究會副秘書長。在《非誠勿擾》存在之前受眾也許不會關注他們,在《非誠勿擾》的培養之后,受眾才記住了這兩個名字。

(二)順從型

主持人在現場的一切應對話語及立場信念,“老師”的媒介形象都是給予肯定和支持,並且會按照主持人思路知道嘉賓選手。同樣將順從型角色定位從表現方式的角度再一次細分為:補充性和總結型。

1.補充型

在現場的諸多環節和主持人的臨場發揮中,“老師”的媒介形象是一個檢查者,在整個過程中,及時給與現場嘉賓或主持人意見的補充。例如江蘇衛視的《非常了得》:嘉賓通過對參與節目的選手們90秒的問話,來辨別對方的身份是真是假。主持人孟非、郭德綱負責引導選手和嘉賓﹔同時還有由微表情專家姜振宇、女主播柳岩、娛評人譚飛等“專家”們組成的觀察團為選手提供幫助和提醒。

2.總結型

在現場的各個環節,或者在節目開始和結尾處,接著主持人的主持串詞,對某個階段或者整個階段給予總結型的意見和建議。例如貴州衛視的《非常完美》中的瞿煒老師,他是世紀佳緣的副總裁﹔中國教育電視台和江蘇衛視合辦的《職來職往》中的雷明老師,他是北京晨暉心理咨詢有限公司主任﹔湖南衛視新推出的職場減壓類節目《完美釋放》中的李承鵬老師,他是新銳知識分子,中國社會評論家、雜文家、暢銷作家,最具號召力的網絡博主之一,超人氣意見領袖,曾為中國最有名的足球記者、評論員,歷任《成都商報》體育部主任、《足球報》專題部主任。

二、“老師”媒介形象的多樣性給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帶來的真實感

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的“老師”形象分成多種類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根據使用與滿足的理論,即把受眾成員看做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她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做是基於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1]。那麼受眾的“多樣性”也就決定了媒介的“使用”。或者也可以這麼說,正是因為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老師”媒介形象,才吸引了不同受眾對於不同滿足的追求,從而打破了主持人一攬全局,一語定終生式的傳播模式,讓類似受眾的現場觀察員——“老師”媒介形象,與主持人一起參與節目,不制造節目內容、不干涉節目發展形勢,而僅僅是對節目中的某一點、某一面發表自己的看法,很好的還原了大陸綜藝類節目的真實感。在虛假充斥的時代,也許真實性會讓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走的更遠。

三、“老師”媒介形象的多樣性對主持人功能的沖擊

一個節目主持人的性格,決定了他得主持風格。在產生了視覺疲勞之后,主持人會轉嫁到新的節目中,但是主持風格會伴隨他一直下去。例如,趙忠祥在主持天津衛視的《王者歸來》節目后,視覺上講,像是一檔晚會,聽覺上講,像是《動物世界》一類的記錄片。受眾接受了其刻板印象,很難改變。然而,在“老師”媒介形象出現后,一個節目的風格,就很難再用一個主持人的性格衡量了,加入了多樣性的“老師”,使節目多樣化,不在拘泥於某一模式和形式之中。

然而,“老師”媒介形象的多樣性以及與受眾的共鳴,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主持人功能的不斷弱化,這種弱化對於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是利是弊很難講,不過卻開啟了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新模式。

(作者簡介:周楊婧,女,陝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理論新聞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張春煌.嘉賓主持在電視節目中的功能和話語空間[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