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傅展示父親生前著色的自己照片
王師傅在演示12寸老式木座機拍攝方法
王師傅在修底箱上修飾底片
提起老式照相館,似乎已經淹沒在歲月深處。但近日,西祠網友發現,南京浦口左所大街上竟然還有一家依然在營業的“大眾照相館”。60歲的老式木座機、手動的快門線引發了不少網友的懷舊情結,“翻開小時候的相簿,都是在這樣的照相館裡拍出來的啊!” 實習生 閆匯芳 揚子晚報記者 劉瀏
網帖“曝光”老式照相館
近日一位網友在西祠討論版上發帖,記錄了他尋覓這家老照相館的全過程。這家“大眾照相館”坐落在南京浦口的一條老街上,照相師傅叫王根林,出生在攝影世家,他的爺爺就是開照相館的,1980年傳到他手上已經是第三代了。
揚子晚報記者根據網帖的指引,找到了這家照相館,王師傅從事照相技術有近30年了,在問到會不會傳承下去的時候,王師傅搖搖頭,指著牆上兒子的一副照片既遺憾又無奈告訴記者:“不會了,到我這就結束了,我兒子現在在部隊服役,現在的年輕人怎麼會對這種老式照相館感興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照相器材的更新,老式照相館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06年左右,大眾照相館也開始使用數碼設備以順應發展潮流。“盡管很多顧客會選擇用數碼拍,但機器跟手工做出來的照片還是有一定的差別,比如質感,比如真實性。就像木桶比現在的盆泡腳好一樣,手工有著不可取代的獨特性。”
老式木座相機已然是古董
“這台‘文革’前上海美術工廠出的老式木座機是王師傅的父親留下的,距今已有五六十年歷史了,它可以拍攝1寸到8寸不等的照片。”王師傅指著一台年代感十足的老式相機告訴記者,當時的第一代身份証人像採集,就是用的這台木座機拍攝的黑白一寸照片。“這種老式木座機上面呈箱子狀,裡面有個小窗口可以看到倒立的影像,‘箱子’下方的板子可以調節焦距,最下面是帶輪的三腳架,可以來回推來調節物距。”
王師傅告訴記者,老式相機的快門線非常有趣,木座機的側邊有個很長的快門線,快門是一個氣吹狀的東西,照相的時候先用大拇指堵住氣孔,然后用其余手指捏氣吹中間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用這種老式木座機照相時被攝者千萬不能動,一動人臉就“虛”了,照完照片之后要拿紙記錄編號以便分清誰是誰。然后拿到暗房裡沖印底片,再洗成照片。王師傅現在還會定期給這台老式木座機做保養,去年有人出1500元買這個古董,雖然它現在作用已經不大,一直放在角落裡,但他也沒舍得賣給別人。
網友贊手工魅力無可取代
網帖中還展示了大眾照相館另一壓箱寶——老式PS技術“修底箱”,它是由木板做成的一個三折箱子,如果被攝著臉上有痘印或是疤痕,就可以用它來修容。在有光源的條件下,把底片放在第二折中間的小孔位置,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底片的影像,然后拿出鉛筆來修飾照片。王師傅告訴記者,這個工具也有一二十年沒用過了,一直放在架子的最深處。
“以前的照片都是黑白的,人工著色是在照片洗印出來之后,再在上面涂上顏色。上色的材料分為水彩和油彩兩種,水彩有12和18色的,用毛筆蘸各色顏料在照片上著色。油彩跟現在的眼藥膏般大小,分12和24色,用粗細不等的毛衣針纏上脫脂棉,再蘸上各色顏料,在照片上慢慢揉色。上水彩要先上色,然后再修復瑕疵,而上油彩,就先修照片再上色。水彩顯得通透、平滑,油彩色實且表面有微粒,但油彩的色彩保存時間比水彩的長,而且比水彩的貴,這種技術從彩色照片出現后,就逐漸消失了。王師傅拿出父親生前著色的自己照片,並稱像給這種八寸照片著色,最快也要一個小時。記者發現60年過去了,照片的色澤依然鮮亮,比現在PS上色技術真實、細膩。
不少網友跟帖表示,這樣的老照相館滿滿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記憶。“相片還用印著紅字的紙袋子裝給你,上面還寫著毛主席語錄!感覺好像穿越到小時候了,想不到這樣的照相館現在還在開!”一位網友跟帖這樣說道。還有人晒出自己小時候拍的“國民照相館”類型的照片,傍著小木馬、獅子狗,站在背景布前。“那時候覺得很神奇的照相技術,想不到現在已經走在生活的邊緣了。”而王師傅的底片PS技術也引來不少人的驚嘆,“想不到在有電腦之前就有類似‘PS’的技術,還可以給黑白上色,手工藝術的魅力真是如今也不可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