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出版大國也是庫存大國 如何才能少出"死書"?--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第一出版大國也是庫存大國 如何才能少出"死書"?

2013年03月14日08:04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民生故事

“你知道我找這本書有多難嗎?”河北大學教授時永樂細數著自己為了找到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冷廬文藪》(上下兩冊)經歷的波折。做文獻學研究的他,為了課題需要,必須找到這本書。出版社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版這本書了,大小書店找了幾十家仍一無所獲。最后他隻好分別從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借來了上下冊。“對於以前那些重要的經典圖書,出版社能夠多留一點庫存就好了。”這是時教授的期盼。

圖書庫存,還有另一面。不久前,有媒體報道,目前出版機構的庫存碼洋居然比實際銷售碼洋多150億元,存銷比(庫存碼洋與銷售額的比例)從賬面的1.23︰1拉大到1.77︰1——每一元銷售額的實現,都要以近2元的庫存額為代價。甚至有媒體提醒:再這樣下去,就會逼近產業坍塌的紅線。

圖書庫存究竟是福是禍?

1

需要有價值的庫存

有一定的庫存是正常的。但是要分析存什麼書,存多少書。就拿我們集團來說,五六年前,每年出版的圖書才兩千多種,現在一年超過萬種。有一些高端圖書,比如文化傳承方面和藝術欣賞方面的圖書都屬於一次性投入,此后十年二十年都能產出。這些圖書的庫存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兩會期間,我在駐地賓館發現諸如《紅日》、《鐵道游擊隊》之類的老書,早上剛擺上,晚上就銷售一空,看得出,很多人都有懷舊情結。圖書具有收藏性,經典優秀的圖書猶如好酒,歷久彌香。打個比方,七八十年代的小人書,當年賣幾毛錢,現在有的已經賣到了上千元甚至更高。我個人想收藏六七十年代的散文詩歌,可是怎麼都找不到,即使有新印刷的版本,對於買書的人,價值和感受已經不一樣了。

2

減少生產“死書”,把好策劃關

要承認,當前的圖書庫存也有一些無法盤活的“死書”。如何避免生產無效的“死書”,是出版業必須認真審視的問題。我認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策劃環節把關。拍腦袋做選題,不對市場做深入的分析,不對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就不能贏得市場。

我們看到市場上大量跟風書、搭便車書、趕熱點書、吃現成飯書、搶蛋糕書、拾人牙慧書等等,這些書都極易成為無法盤活的“死書”。那些貪大求全,滿足於做門面,不考慮讀者需要,為了獲獎的大書、豪華書,最終歸宿也大都是在倉庫中蒙塵。

3

要適應立體出版時代

很多人提出,圖書高庫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到電子出版和網絡出版的沖擊。但我認為,這個影響不會傷及根本。

我國早就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保護法》,但是目前我國圖書版權的保護意識仍需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出版企業,更要做好防范,時刻關注自己的版權是否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被傳播了。現在已經進入立體出版、多元出版時代,出版企業不能一味隻做紙質圖書,在同作者簽訂出版合同時,一定要簽訂全面的出版合同。

要想適應立體出版,隊伍很重要。我發現90%的編輯不適合做立體出版。他們從學校出來,進入出版社,坐在辦公室裡編輯傳統圖書,對市場知之甚少。數字化出版與傳統出版截然不同,前者更關注互動化、趣味化、娛樂化、時尚化、碎片化,如果不了解這些,怎麼適應新的時代?我建議青年大學生畢業以后,不要直接進入編輯部門,先在新媒體、出版社市場部摸爬滾打一下,過個三五年再回編輯部,那時候看問題的角度就不一樣了。(本報記者 柳霞採訪整理)

【鏈接】

第一出版大國也是第一庫存大國?

目前,中國每年出版的圖書品種數全球第一,達37萬種,是美國的一倍還多。從2005年到2011年,全國出版的圖書品種數從22.25萬增至37萬,增幅約為66%﹔在同一個時間區段,全國新華書店系統、出版社自辦發行單位純銷售冊(張、份、盒)數,增長的幅度不到4%——也就是說,66%的品種增長,隻帶動不到4%的銷量增加,如此懸殊的生產銷售比,勢必一路推高庫存。

過高庫存量,可以毀掉一個行業。日本資深出版人小林一博所著的《出版大崩潰》,記錄了1997—2003年間日本出版業的崩盤歷程,其中一個重要症狀就是高庫存、高退貨:圖書退貨率平均在50%左右,高的可達90%﹔而倉庫裡堆積如山的無效庫存,令日本出版人嘆惜“死書累累”。(本報記者 李苑整理)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