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第十五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決賽開賽。圖為比賽現場。 |
評委們正在認真打分。 |
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經過去年的“歇賽調整”后,最近以全新面孔再次走進觀眾視野,4月的每天晚上,觀眾從第十五屆青歌賽一場場決賽中可以深切體味到這一老牌賽事的那份執著
地處祖國邊陲的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4月初正值建縣60周年和2013年葫蘆節,每天晚上載歌載舞,但縣委宣傳部和縣旅游局的劉圓、陳詩杰、熊登奎等青年男女還是堅持觀看第十五屆“青歌賽”決賽實況。“哪怕就一會兒也能滿足了!”小熊說,這裡三種唱法都有,今年又強化了評委和選手的互動,從中還能學到不少知識,縣裡很多家庭都堅持收看,事后還互相爭論呢。
“有創新”,“歌曲耳熟能詳,可以坐在電視機前跟著哼”,“評委和選手的互動很煽情,也有內容”,這些都是決賽開始后網友最看重的地方,每天的跟帖也不少,從激烈批評到熱烈支持,都顯示出這一比賽還是受到不少觀眾的關注。
青歌賽,30年,15屆,真是個老牌比賽了。所以,今年這個老牌子如何出場,似乎比決賽本身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尤其是在選秀節目此伏彼起、比賽日益娛樂化的今天,青歌賽怎麼辦,向何處去,不能不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人才輩出
影響一個時代
3月底,在啟動式上,李谷一,這位30年來一直參與青歌賽、見証了青歌賽成長的歌唱家,認為青歌賽最大的優勢就是“出人才出作品”﹔而歌唱家楊洪基在復賽的評委席上幾乎成了青歌賽的宣傳員,說當今中國歌壇最具影響力的演員大多出自這裡。
他們說的是事實,青歌賽在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曾經是全國收視率很高的節目,每場比賽下來還能引發觀眾、專家和媒體的大討論。青歌賽曾為中國歌壇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大量人才,在青歌賽中獲金獎,甚至隻獲得銀獎和銅獎的歌手,都能一夜走紅。翻開青歌賽的獲獎名錄,關牧村、殷秀梅、宋祖英、董文華、閻維文、劉斌、呂繼宏、萬山紅、戴玉強、范競馬、魏鬆、王宏偉、毛阿敏、蔡國慶、林依輪、滿文軍、雷佳等等,都從這裡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各類風格的領軍人物。東方演藝集團董事長顧欣回憶說,當年在青歌賽美聲組獲金獎的次日早上,剛一走到街頭,就有人圍了過來﹔歌唱家譚晶對青歌賽更是感激不已,是青歌賽讓她和《在那東山頂上》聞名全國,獲獎的當天,她的家鄉山西侯馬就沸騰了,父老鄉親從此將她視為家鄉的榮耀。總政歌舞團團長張千一計算了一下,全團主要歌唱演員幾乎都在青歌賽中獲過獎,“正是青歌賽帶給了我們雄厚的實力”。
青歌賽還讓余秋雨、趙易山這樣的學者成為每晚觀眾議論的焦點人物,余秋雨在點評中說的“樂山樂水”的“樂”究竟發什麼音,引起一片爭論聲﹔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趙易山,因其專業素養和溫文爾雅的儀表引來網上熱捧。今年的青歌賽又出人意料地聘請了教授王立群,這位在“百家講壇”出名的人物是否勝任歌壇點評,也引發了網民的熱議。
青歌賽所創立的三種唱法分類,影響中國歌壇至今,盡管這種分界的缺陷日益明顯,但已深入人心,一時也難改變。
環境變了
該不該辦下去
新世紀以來,青歌賽的吸引力和收視率都呈下滑趨勢,獲獎歌手一夜成名已成歷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觀點認為,當年是“出人出作品”,而現在,選手演唱缺乏個性,新作中的好歌也太少,都影響了青歌賽的名望。
電視節目日益豐富多彩、形式多元的各類比賽大量出現,對青歌賽的沖擊恐怕最為顯著。觀眾熱衷的那些比賽,包括央視自己創辦的“星光大道”,實際都是選秀節目,注重的是秀場氣氛,看重的是評委、演員、主持人之間的互動,選手的背景和經歷才是煽情的要素,至於藝術功底,僅僅是諸多看點之一。有的節目還是引進的版權,其娛樂效應和收視效果早已久經考驗,形成模式。近些年成名最快的歌手幾乎都來自這些選秀節目,相比之下,青歌賽的獲獎歌手反倒默默無聞。面對這些選秀節目,注重唱功的青歌賽,其競爭力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既然難敵選秀節目,青歌賽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
擔任了多屆青歌賽導演的秦新民說,這是一個完全由本土原創的全國性電視賽事,擔負著弘揚民族文化、普及音樂知識、為國家發現和推出聲樂人才、引領音樂事業發展的重要職責,是任何比賽不可替代的。他的觀點得到眾多音樂家的認同,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趙季平認為,盡管目前熒屏比賽五花八門,但必須保有一個權威性很強的國家級賽事,主要服務於民族文化發展的大計。張千一、李海鷹、顧欣、金兆鈞等一批音樂家都力挺青歌賽,認為在各類比賽裡隻有青歌賽是唱法最齊全的,而且最注重演唱藝術本身,如果沒有青歌賽,起碼在美聲和民族唱法領域就失去了一條發現人才、舉薦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第十五屆青歌賽的復賽中,評委們發現,美聲和民族唱法的強手如林,流行界則顯得不如人意,這恐怕就在於流行歌手可以出頭露面的熒屏賽事還有很多,不一定非要擠進青歌賽裡,而美聲和民族的選手則更看重這一平台,高度認同這裡的專業性。
有得有失
怎麼走更合適
事實上,任何賽事,隻要成為電視節目就不能不考慮娛樂性、可視性,對多數不具備專業素養的電視觀眾而言,單調乏味的節目,吸引力必然降低。青歌賽是熒屏賽事,如果隻講聲樂水平,不顧觀眾需求,就會失去熒屏比賽的特性。
有觀點說青歌賽不能與時俱進,而事實並非如此。回顧青歌賽的歷程可以發現,不斷創新、適時改進,恰恰是其特點。從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到增加原生態、組合、合唱,再到歸結為美聲、民族、流行﹔從劃分專業和業余、設置中央機關和部隊組團,到取消專業與業余之分,取消中央機關和部隊組團,增設人民網、新華網等網站作為推薦單位﹔從增加綜合素質考核和才藝表演、邀請學者擔任嘉賓點評,到取消綜合素質考核,增加“快問快答”環節,這一切,盡管顯得有些反復無常,但都是不斷改進的結果,也是為提高收視率所做出的努力。
當年的綜合素質考核,之所以能夠大大增加收視率,正是由於選手的“露怯”和嘉賓的伶牙俐齒,為沉悶的賽事增添了大量談資。雖然這樣的考核在業內的反對聲中被取消,但這一屆還是保持了類似的“快問快答”環節,只是難度大大降低。今年的評委點評比以往也更為活躍、更加尖銳,增加了看點。貴州選手張莉莉被佟鐵鑫指出“聲音位置不統一”,郁鈞劍則以“起承轉合”的道理,現場向青海選手示范如何演唱《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一些評委還當場與選手飆歌、為選手解惑答疑,都激發了觀眾收看的興趣。
本屆青歌賽“通過組隊方式的創新,歌手人數創歷史新高,參與范圍上也遠超歷屆,我國各省市自治區、包括澳門和台灣地區,以及海外華人華僑,都參與到賽事裡,實現了多年的‘大團圓’夢想。香港地區只是因為民族唱法暫時沒有合適的選手,才臨時放棄,而人民網舉薦的選手中還有一位俄羅斯籍,這些都表明大賽正煥發出新的吸引力。”秦新民如是說。
不過,創新需要嘗試,嘗試難免受到置疑,有些創新效果或許適得其反。
也許受選秀節目的影響,這屆青歌賽決賽的點評分量也很重,佔據時間相當長,但點評需要幽默、簡練和趣味,否則就會顯得拖沓和累贅。有的媒體就認為一些點評如裹腳布,有的觀眾則說:聽歌不如“中國好聲音”,答題不如“一站到底”,還有的輿論認為選手演唱的都是規定曲目,難以發揮特長,而規定曲目都是些老歌,缺少新作。當然,組委會對此也有解釋,青歌賽承擔著傳承優秀歌曲、經典歌曲的責任,唱老歌可以讓好的歌曲一代代傳下去。
復賽時,每個選送單位的三位歌手中淘汰兩個,晉級一個,也就是說每個單位都會有一人進入決賽。照央視方面解釋,這是為了照顧各個地區間的平衡。但結果卻是,有的地區3個選手都很強,可隻有一人進入決賽,而有的地區3個都比較弱,可也要硬拔一個出來,有的網站很精心,而有的網站則未免草率。於是,“唱得好不如選的單位好”,有的評委如此戲稱。
青歌賽未來的路怎麼走,恐怕誰也難下定論,但堅持下去是很多觀眾和藝術家的期望,不斷創新也是央視和觀眾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