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電黨委書記侯光明:中國大片亟待提升文化含量--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北電黨委書記侯光明:中國大片亟待提升文化含量

侯光明

2013年04月18日1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國產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用不打折扣的票房成績,一舉將2012年全年中國電影票房份額從約45%推到48%,使中國電影在好萊塢大片夾縫中不失尊嚴地守住了領地。作為一部庶民情節喜劇片,它成為中國電影正面迎接好萊塢挑戰,以獨特的民族話語方式與話語態度贏得生存空間的一次重要嘗試。更令人欣喜的是,《泰囧》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近些年電影業發展過程中也曾多次出現過“單騎救主”的現象,一些中小成本“黑馬”橫空出世,力挽狂瀾。

  但欣喜之余,我們應該看到我國電影產業在內部環境方面,生態鏈仍較為脆弱。通過10年產業改革,中國電影票房、銀幕數量、電影產量等多項指標居世界第二,為世人所矚目。但在粗放式產業增長達到一定高度之后,市場內各種未能協調的局部矛盾便隨著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而凸顯出來,如電影檔期協調機制尚未建立、中國影片缺乏有序競爭、制片方與院線方票房分賬爭議較大等等。但其中最為核心和凸顯的,是中國電影的文化建構問題。

  當前,一些大投資、大制作的商業大片文化含量亟待提高,否則難以提振中國電影文化藝術品位,彰顯主流價值觀。近年來電影的產業屬性較受重視,因此商業大片創作與投資重市場成績、輕電影美學的現象較為突出。2012年7月,制片費用1.5億元、最終票房過7億元的《畫皮2》,盡管在“中國妖”這一類型片的鏡語表現手段方面有較大創新,在商業營銷上行之有效,但3D效果粗制濫造,畫面過於血腥,美學訴求空洞虛無,被業內人士詬病為“票房最高、口碑最差”的雙“最”電影。

  跟風成性是導致我國影片缺少文化含量的另一個原因。對一些偶獲成功的商業片進行無序復制最終變成了跟風捧殺。寧浩導演300萬元投資的小成本電影《瘋狂的石頭》成功后,引發國內山寨電影之風,一時間各類“瘋狂”電影紛紛上馬。《失戀33天》曾以低成本小制作博取3.5億元票房佳績,隨后“暗戀”、“苦戀”等愛情治愈系假借“接地氣”名義遍地開花。經驗証明,審美新奇帶來的審美愉悅消逝后,必然引起審美疲勞。

  實際上,作為國家“文化名片”的文化大片創作始終處於匱乏狀態。文化大片應具備宏大的社會訴求、較大規模的投資、經驗豐富的創作團隊、劃時代的藝術價值和深刻的文化意義,對民族歷史進行深入思考、對真善美進行藝術化地生動詮釋。回望近年來宏大敘事的文化大片創作景況,顯然離這一目標尚有較大差距。一大表征就是,近年來中國電影缺席威尼斯、戛納、柏林這世界三大電影節的情況突出,在其他國際A類電影節中也罕獲主要獎項。2012年的《白鹿原》和《一九四二》等影片立足於民族歷史重大變遷節點,表述了影人對家國命運的深邃思考。但總的來看,這類影片數量不多。

  國內電影市場想要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必須開掘更多內生動力,提升觀眾對中國電影的信心。首先是市場屬性較濃厚的商業大片亟須孕育一定的文化品質,承擔弘揚中國主流價值觀的任務。當前環境下,商業大片的“大”應不單體現在大投資大制作上,而應該最大范圍地滿足主流觀影人群對商業消費與文化消費的雙重需求。我們應鼓勵一批具有博大民族情懷、訴諸於宏大歷史敘事的大片創作,以平均年齡21歲的主流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樣式,闡釋和抒展社會核心價值取向。讓代表中國電影文化思想和人文觀照方向的優秀作品反映民眾心理訴求,對外傳遞能夠引起文化共鳴的價值觀。

  其次是要綜合分析“黑馬”的成長環境與成功原因,摸清楚它們的成長規律,杜絕機械復制,將“黑馬”培育成馬群的頭馬,帶動適應本土觀影需求的中小成本商業類型片迅速成長壯大,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小成本商業電影生產機制,呼應主流觀眾觀影訴求。同時,給予中小成本藝術電影以充分生長空間,提升市場文化片比例。

  電影與生俱來具備商業屬性和藝術屬性。隻有電影創作日益活躍,電影形態日益豐富,電影文化獲得包容性生長繁榮,才能完成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的歷史性轉變。

  (作者系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