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文化產業要快速發展成為其中之要義。新聞事業作為文化范疇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文化產業又存在著諸種聯動關系,同時對文化產業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也起著積極修正與規避作用。對二者之間的關系作一觀照分析,應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十八大﹔文化﹔新聞事業﹔文化產業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代表黨中央所作的政治報告中,就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等重大主題作了深刻闡述。其中推動文化大繁榮大發展被提到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條件的高度。在文化建設工程中,文化產業的規劃與發展,又是其中的一大主題。而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也不能離開新聞事業的有力介入,也即新聞事業是構成一個國家文化事業的重要因子,是文化產業陣營中的主力軍。可見,新聞事業、文化產業是一個有內在關聯的互動體,探討它們的關系,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新聞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聯
新聞事業是報社、通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新聞雜志社、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新聞圖片社,加之新興的新聞網站等新聞機構及其各項業務活動的總稱,是一類人經常從事的、有專門的新聞採訪和發布機構並在社會運行中發揮著重大作用的大規模的社會活動。在這種活動中,“新聞傳播和文化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新聞傳媒是文化的載體,沒有傳播便無所謂文化﹔文化是新聞傳播的依托,它影響、制約和包容著傳播,沒有文化,一切傳播都將失去意義。[1]”當然,以傳播新聞為顯性標志的新聞事業從總體上說應從屬於文化事業,是文化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新聞事業的本質又表現為精神文化層面,是文化事業一個側面的重要闡釋。
文化產業也是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因子,從傳統的視角來看,文化和產業的關系存在著一種二元對立性,兩者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排斥。當然,在今天看來,文化和產業的排斥與對立關系已然發生了很大改變,因為人類文化事業的巨大繁榮和發展,已將文化與產業推向了牽手,它們之間的互補性愈發明顯。由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8年將文化與產業這兩個子概念結合起來,給出了一個“文化產業”的基本內涵,它指“按照創造、生產與商品化等方式,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本質上為無形的文化內容,這些文化內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權的保障,其最終形式可以是商品或是服務。[2]”事實上,在當今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盛行的時代,文化的傳統屬性融入產業化的商品端口已成大趨勢。而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及其規定性,必然也會對新聞事業提出新的要求和規定。因此,新聞事業對文化產業也會產生作用,對文化產業的運行影響同樣不可忽視。
從另一層意義上而言,新聞事業本身也是文化產業的一個組成業態,有學者在對我國的文化產業門類進行歸類分析時,提出了“媒體文化產業”類別之說,認為這一類文化產業“包括報刊、圖書、廣播、電視、電影、音像制品業等,以傳媒為主要形式,以宣傳或傳播為主要特征。[3]”實際上,構成新聞事業主要運行平台的媒體是報刊(這裡主指新聞性期刊)、廣播、電視與新聞網絡,它們除了日常的大量新聞信息採集、發布以體現出自身的新聞特性外,還以其他的版面、時段、頻道、欄目等形式刊播發布著豐富的非新聞類信息,包括了文藝、歷史、教育、廣告等內容,而這才構成了完整的新聞媒體傳播內容,傳達出更為豐富的文化類信息。隨著各媒體間競爭的加劇,除了新聞信息的傳播力之外,媒體的文化傳播附加力量也在日益增強,這使得新聞事業的從業機構文化色彩愈加明顯,並逐漸走向新聞與文化雙步同行的軌道,在注重新聞傳播社會責任擔待的同時,也看重文化內涵開發和傳播帶來的經濟效益。這就是當前我國不少報社、電視台、新聞網站等新聞傳播機構設立圖書出版社、創辦文化類雜志、自拍電視劇、開設多種廣告欄目以擴大經營范圍,追求經濟利益的內動因。它說明新聞媒體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方面軍已經集結起自身的力量,並且在壯大著這方力量,那麼新聞事業與文化產業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就愈加密切。
因此可以斷定,我國的新聞事業與文化產業存在著直接關聯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它們從一個側面表征著我國當今的一種社會存在形式與社會意識內涵,也構成了我國文化事業的重要陣容。那麼,大力發展我國的文化事業,也意味著對新聞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積極推動。
二、文化產業與新聞事業的聯動
我國的文化產業和新聞事業應該怎樣進行?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就文化產業和新聞事業二者的聯動關系,以下的表現是必備的。
(一)文化產業中必得有新聞事業的出現
在文化產業的陣營中,新聞事業應該是一支重要方面軍,這是由新聞事業的本性決定的。新聞現象與新聞活動的出現,固然離不開經濟及物質行為因素的必然介入,但說到底是一種文化形態下的社會存在,這也決定了新聞事業在本質上體現著文化傳播與表征的性質。所以,將新聞事業劃入文化領域是一種恰當的歸屬,那麼,強調文化產業,就不能不涉及新聞事業這一重要因素。這說明新聞事業是文化產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新聞事業可以朝著文化產業方向發展
由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前述基本理解可知,作為當今新聞傳播機構的報社、通訊社、電台、電視台等社會組織,通過對新聞資源的挖掘、採集和制作,可以形成各類精神產品進入人們信息消費的廣大市場,形成以新聞為核心的文化產業,而且能產生經濟與社會雙重效益。新聞事業朝著文化產業方向發展正成為一種社會趨勢,隻要定位與規劃得當,善處新聞業中的社會責任和經濟利益關系,這種方向並無不當。
(三)新聞事業又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文化產業體現
由於新聞事業自身一定的階級屬性和意識形態特征,以及它表現出來的社會傾向性,這一事業顯然屬於意識形態上層建筑范疇。所以,它與一般的文化產業項目又有一定的區別,不能單純從產業經濟的視角去觀察和要求。在認可新聞事業是文化產業重要組成因子的前提下,始終要強調新聞事業精神價值表達與導向的一面,而不能一味看重其產業經濟效益的大小,不能忽視新聞事業的意識形態表達功能和階級傾向性。
(四)文化產業的發展可充分利用新聞事業的力量張揚與推動
新聞事業自身具有文化產業屬性,也可以在文化產業中發揮獨到的作用。特別是我國在向著建成小康社會全面進發的今天,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正迎來一個十分有利的認識環境和物質環境,那麼,人們利用新聞事業的傳播力量,主動張揚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全面擴展和提速發展,形成許多文化產業品牌和鏈條,是十分有可能的,也能夠達到許多規劃中的目的。新聞事業自身的文化產業化發展,同樣可帶動許多文化項目的產業化發展。
(五)新聞事業對文化產業能提供傳播影響上的支持
胡錦濤所作的黨的十八大政治報告在“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部分中指出:“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4]”這表明,在文化傳播體系構建中,新聞事業顯然可以大有作為,能夠形成強大的傳播力量與傳播網絡。這對我國文化建設中的文化產業大發展當然可以提供傳播影響上的有力支持,可使文化產業從觀念到項目,從品牌到效益深入人心,形成對文化產業宣傳上的積極助力局面。
(六)新聞事業可形象生動地記錄下文化產業的發展軌跡與成果
作為新聞事業核心運行載體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對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現象時時作著形象、生動的反映與記錄,這其中就包含著對文化產業改革、推進中發生的變化,以及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事件的報道、評論,反映出這一產業發展進程中的深淺與平折軌跡,也能永遠記錄下許多文化產業成果形成的歷史。可以說,新聞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相伴隨行,觀照、反映文化產業是新聞事業的一大應有之義。正因為如此,人們可以從新聞中讀出關於文化產業的報道與評價,不管是正面的肯定或是側面的反思,也不管是過程或結果,來自新聞業的關注始終都是不乏和善意的。
三、新聞事業對文化產業的必要修正與規避
常識告訴我們,凡產業性的東西,多離不開有價物質化的表現或直接表現為金錢價值上的衡量,是對人類社會行為中經濟利益追求的一種外化形式,所以,談產業回避不了對物質財富追求的主題。那麼,文化事業的發展思路與行為一旦進入產業化的領域,同樣會遇到物質財富與實際利益這個問題,且回避不了。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這喻示著我國今后各項事業發展中,來自文化產業對社會財富的貢獻將是不小的,也表明了許多社會機構、組織和人員將進入文化產業的領域大顯身手,創造財富,自然,新聞事業單位也不例外。因此,隨著文化產業理念的張揚和實踐化,我國文化建設會迎來一個新的局面。我國於2012年公布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我國文化產業的作用與承擔的目標作了明確表述:“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國民經濟比重顯著提升,文化產業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明顯增強,逐步成長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不過,常識和經驗同樣在提醒,人們在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和創造中,由於主觀精神的目標定位不准和失誤,導致行為方向迷失和后果嚴重的事例也屢見不鮮。所以,在當今提倡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理念下,如何行之有效地使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不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反而有助於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於弘揚中華文化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這是需要認真面對和思考的一個現實問題。因為它關系到我國文化事業建設的定位和方向,弄不好就會走向反面:在大搞文化產業的口號下,以片面追逐物質財富為唯一目標,將文化產業之經念歪,產生不良后果,反而有損我國文化事業總體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建成。因此,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採取一些對文化產業的修正與規避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有利於保証我們文化事業的性質和正確方向。
在對我國文化產業的修正與問題規避中,發揮新聞事業的積極作用十分有必要,盡管它不是唯一的手段,但肯定是一種重要和有效的手段。這首先得要求新聞事業自身在向著文化產業方向發展時,要時刻牢記自身特殊使命,保証正確的定位和前進方向,始終將正確的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傳播放在首位,代表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高揚起文化建設的主旋律,然后才考慮自身事業的物質積累與發展。說白了就是社會效益優先,經濟效益放后。這也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在闡述“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專題內容時所要求的“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在這個前提下,新聞事業應該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可能出現的閃失作出預警,對已經出現的問題應給予關注和反映,進行修正性引導﹔對文化產業中較嚴重的問題要進行輿論監督和批評,配合相關部門給予認真規避,促使問題得到改正。
可以預見,在我國文化產業興起和大發展的今天,文化這一物質與精神雙重性的特殊產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背景下的發展,不可能沒有問題出現,關鍵是如何預見問題、防犯問題和有效解決問題。在這方面,新聞事業是完全可以大有作為的,為我國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造輿論、大力護航、積極修正,應成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一大神聖職責。當然,新聞事業自身在朝著媒體文化產業類型設計與發展過程中,也應積極擺正“公益性事業”與“經營性產業”二者間的關系,注意規避新聞媒體在發展自身文化產業中帶來的一些負面性影響。
參考文獻:
[1] 蔡凱如.新聞傳播的文化觀照[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2] 郭鑒.地方文化產業經營[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3] 謝名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產業[J].新華文摘,1997(217).
[4]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