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人秀”節目作為一種結合了戲劇元素的節目樣態,其核心在於節目敘事策略中的沖突性。本文以美國知名真人秀節目《全美超模》(《America’s Next Top Model》)為例,從環境設置、人物關系設置和賽程設置三個方面分析“真人秀”節目的沖突元素建構方式。探討沖突元素在“真人秀”節目中的運用價值。
關鍵詞:“真人秀”﹔全美超模﹔沖突元素
《全美超模》(America's Next Top Model,全稱《全美超級模特新秀大賽》),是美國一檔以模特選拔為題材的“真人秀”節目。節目由美國脫口秀主持人、知名超模泰雅•班克斯(Tyra Banks)制片並主持。每一季,節目都會從全美國的報名者中選拔出13(或14)位參賽者。對她們進行全面的模特包裝測試和二十四小時的嚴密監察。評委們則會通過挑戰賽和硬照排名淘汰參賽者,直到選出最后的超模新秀。最終的獲勝者將獲得為頂級雜志拍攝的機會,成為知名彩妝產品的代言人,並得到頂級模特公司的簽約合同。《全美超模》從播出的第一天開始就受到了媒體的關注,而其收視率也在美國居高不下。
一檔優秀的“真人秀”節目,其內核就在於它的沖突性。黑格爾認為,沖突是對本來很和諧的情況的一種破壞,但“這種破壞不能始終是破壞,而是要被否定掉。[1]”《全美超模》的成功,就在於其不停地在節目中制造各種緊張、激烈的戲劇沖突,從而吸引到了廣大受眾。節目對於沖突元素的建構,可以從環境設置、人際關系設置和賽事設置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環境設置的特殊性
清華大學尹鴻教授曾定義“真人秀”節目是“泛指普通人在假定情景與虛構規則中真實生活的錄制與播出。[2]”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沈杰則給予了更為直白的解釋,“真人秀不過是一場導演和業余演員共同做給觀眾的戲,透過販賣個人隱私的表象,電視在仿真的情境中制造著新的賣點。[3]”
可以說,“真人秀”節目中的環境,是刻畫人物性格、制造戲劇沖突的重要元素之一。“真人秀”節目的環境不同於我們的日常環境,而是節目中人物所生活的,能夠展現人物性格特征並驅使其某種行動的特殊環境。
(一)為“真實”生活設置“超現實”舞台
“真人秀”的環境為節目中的人物提供了生活空間,對人物的行為和心理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是制約節目走向的重要因素。《全美超模》所選拔出來的13(或14)名女孩,來自美國的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家庭和知識背景,但在《全美超模》的節目敘事中,她們不再生活在自己所習慣的生活環境中。因為共同的目標和夢想,這13(或14)名女孩要在節目所設置的相同環境中一同生活、受訓、競賽。節目中的環境元素設置不同於現實生活,它既是真實存在的,又是超現實的。這種超現實一方面對參與者的日常生活形成了障礙,迫使他們更加充分地展現自我,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節目的美感和抒情色彩。這種“超現實”表現出戲劇性和極端性的雙重特點。
1.戲劇性——奢華感和儀式感
和戲劇相對固定的舞台設置一樣,《全美超模》也有其固定的場景,這些場景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模特”的職業特點,也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贏得《全美超模》會對這些參賽者人生產生的重要影響,起到了欲望調節的功能。如參賽者居住的高級別墅以及她們搭乘的加長型房車,參賽者頻繁參加的高端時尚派對和品牌發布會,充滿異域風情的外景拍攝地等都向參賽者和觀眾營造了一種“超模”生活的極致奢華感。而參賽者從化妝、穿衣到拍照都頻繁接觸到國際一線品牌和頂級設計師,也契合了節目“Top”(頂級)和“High Fashion”(高端時尚)的主題。
在每一集最后的淘汰環節,布置得如同審判庭一樣的房間和神色凝重的評委都增加了節目本身的庄重感和儀式感。參賽選手和評委席之間由一條伸展台連接,參賽者們將通過伸展台接受評委們苛刻的點評。獲勝者可以走到伸展台的盡頭接受主持人泰雅的祝賀並晉級下一輪的比賽,而被淘汰者將返回選手席,收拾行李離開駐地。
2.極端性——反差感和緊張感
在極限的環境裡矛盾和戲劇沖突會更加集中,對於《全美超模》而言,構置一個非日常化的環境,非常態的生活空間也會使節目更有可看性。在每一季的比賽中,參賽者幾乎都要在極端的環境中參與硬照的拍攝。如第八季要在冬天的寒冷天氣中穿裙裝為航空公司拍攝夏季宣傳照,第十四季則把拍攝地點定在垃圾處理站,極端的反差環境為節目設置了最大的一個懸念——參賽選手將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中表現自己“美麗”的一面。
《全美超模》也刻意地強化了極端的時間意識。五分鐘的化妝挑戰,10分鐘挑選合適的服裝,最后一張硬照,最后一次機會,讀秒,倒計時……時間的限定強迫參賽者進入一種興奮和緊張的狀態,並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應。節目也因此懸念跌宕,沖突更加集中。
(二)為“公開”敘事設置“隱私”場景
“真人秀”節目是一種敘事性的節目形態,在封閉的時空裡呈現出了“虛擬的真實”,因此,“隱私”就成為了整個節目貫穿始終,也是最具吸引力的賣點。《全美超模》參賽者的駐地是位於比弗利山庄一座封閉的豪華別墅,雖然生活的空間極大程度地模擬參與者的日常生活環境,但每個人的活動空間及其有限,唯一與家人朋友聯系的方式是一部公用電話。這種看似私密的,與世隔絕的生活卻24小時都在攝像機的監控拍攝下,人與人之間的猜忌、懷疑、恐懼、爭執都被鏡頭完整地記錄了下來,女孩們也可以相對真實、完整地展現自己的言行和個性。
“真人秀”節目中的“隱私”情境是為了節目的公開性而刻意設置的,這種由策劃人制作、志願者自我表演的視覺秀在非生活常態的環境中得以上演。正是因為有了已經定制好的的規則、刻意選擇過的場景,有了專門安排的各種攝像設備,才有了特定的時空和人們的各種表現。在這種情境裡,參賽者被吸引到“作秀現場”自發地展示自己的個性與欲望,觀眾心靈深處的偷窺欲也被巧妙地合法化。
二、人物關系設置的復雜性
“真人秀”節目的主題是人,或者說是“非角色扮演的真實狀態下的人”。電視劇戲劇沖突理論也在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戲劇沖突,是電視劇沖突的最主要部分,因為電視劇的主要情節和人物關系,都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構成的。[4]”吸納了電視劇特性的“真人秀”節目也是通過對人物關系的刻畫體現戲劇性的矛盾沖突。有了最核心的元素——“人物關系”,沖突才能夠形成、發展並爆發,人物的本真才能夠隨之展現。
(一)矛盾的高度集中
“真人秀”節目需要用各種人物之間“因意志、欲望、環境和意識形態的差異而帶來的各種矛盾沖突[5]”來喚起觀眾的興趣和懸念。《全美超模》在每個環節的展開都包含者觀眾和參與者的期待,同時又是矛盾的集中體現。先天性格和后天成長環境截然不同的女孩們為了同一個目標聚集在一起,因為價值觀念和行為態度的差異產生的矛盾成為了節目的最佳賣點。
1.性格沖突
《全美超模》為參加比賽的女孩們設定了一張固定的人際關系網,每個人都會與他人產生必然的聯系。個性不同,氣質迥異的人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矛盾沖突。選手之間的性格沖突是節目產生戲劇性情節的重要因素。
雖然《全美超模》一直在強調參與者的自然狀態,但為了使節目更加具有觀賞性,參與者的選擇和設置呈現出戲劇化的特點。
為了使人物性格得以凸顯,《全美超模》在參與者的選擇階段就有意識地從產生沖突的角度去考慮,甚至有意識地制造了極大反差。在目前已經進行到第十七季的比賽中,每一季都會選擇性格迥異的選手使之成為整部節目的矛盾中心。例如第8季中的參與者的芮尼,已為人母的她雖然在拍攝硬照時有極好的鏡頭感,但在生活中的她言辭犀利且待人並不友好。正當芮尼受到了其他參與者一致排擠的時候,節目又刻意播出了芮尼和家裡的丈夫孩子通話時情緒近乎崩潰的場面。而同期比賽中的杰爾一直給人樂觀、友好的印象,能夠迅速與周圍的朋友打成一片。但在比賽的前期杰爾卻收到了好友死於過量服食藥物的消息,使之陷入情緒失常的狀態……我們看到選手“反抗命運,反抗社會規律,反抗他的同類之一,反抗自己,反抗他周圍人等的野心、興趣、偏見、蠢行和惡意。[6]”情節的轉折讓觀眾隨時有出乎意料的感覺,但聯系個人的性格特征之后觀眾又會發現,每個人的反應和表現都在情理之中。
2.理念沖突
所謂理念,主要指“人的觀念、意念,包括人的價值觀、人生觀、愛情觀以及人生理想、信仰、信念等。他們既可以是個體的,又可以代表一個階級、一個集團甚至整個社會。”[2]《全美超模》在對參與者進行選擇時,也會刻意選擇代表完全對立的階層或者集團的女孩,以充分地引發節目的戲劇沖突。這種對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宗教信仰
美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每一季都有來自不同宗教背景的女孩參與到節目競爭中,加上模特這一職業本身的特殊性,所以節目當中就會經常出現與宗教信仰有關的問題。如在第二季中,節目選擇了來自一個在父母眼中“模特和妓女沒有什麼區別”的穆斯林女孩,女孩在極端的教義束縛下參加節目的勇氣得到了媒體的認可,節目也一直把她獨立、勤奮的特點展現給觀眾。
《全美超模》對宗教問題最具代表性的沖突設置,表現在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的矛盾中。如在第一季中,有一個女孩是個每天要閱讀《聖經》的基督徒,而另一個則是即將考入醫學院的無神論者。於是,節目花費了大量的篇幅來刻畫這兩個女孩之間的矛盾。而隨著比賽的進行,緊張的賽程設置和特殊的比賽內容(如裸體拍攝硬照)也頻繁激化了這種矛盾沖突,使節目更加具有可看性。
(2)家庭情感
對一些參與者來說,身為模特有時可能意味著要放棄個人情感甚至家庭。深陷自我價值與情感歸宿漩渦中的例子在《全美超模》中屢見不鮮。如在第一季中,一個女孩因為參加節目很長時間不能回家,因此疏遠了和男友的關系,導致心神不寧,甚至放棄了獎勵賽中得到的和社會名流見面的機會。而在第二季中,一個已婚並且成為母親的參賽者因為深感“精神層面的羞辱”而主動放棄了參與需要裸體拍照的比賽。但對於以上兩個例子,節目呈現了不同的態度和取向,評委們對第一個例子中因為個人感情因素而分心的女孩表示了不滿。而對於已婚女子為了家庭因素而放棄比賽,評委卻報以寬容和理解的態度,並對其勇於突破障礙參賽的舉動表示贊許——這不能不說是社會對於家庭理念的影響所導致的沖突結果。
(3)學歷
《全美超模》對於參與者的學歷沒有硬性的要求,因此在被選擇的女孩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和又包括完全沒有學歷背景的參與者就會受到節目的關注重點。
如在第九季節目中,一個來自耶魯大學歷史系的女孩成為節目刻意關注的對象。為了迎合大多數觀眾對高學歷女性的抵觸情緒,節目便故意把這個參與者刻畫成一個高傲刻薄的形象並故意截取能表現這一方面的畫面和語言,譬如她不能完全接受評委的批評和指導,在被要求扮演花草拍照時用“這時尚界有時候真的是荒淫的”表達不滿。為了保持觀眾心目中這個高學歷女孩的孤傲形象,真實的場景和很多句能體現真實語境的話都被刻意剪輯或截取了。
(4)外形
作為一檔介於“選美”和“表演性選秀”之間的真人秀節目,外形問題是《全美超模》的重中之重。在選手的的選擇方面,身擔主持人、制片人和評委多個職務的泰雅說,她要“尋找不同女性的美”。這也就表明個節目接受各種具有個性美的女孩,起碼是她們認為的個性美。
為了表現女性對於自身的認知,以“身材”作為節目的噱頭,《全美超模》經常別出心裁地打破大眾對模特的基本認知,選擇一些被稱之為“加大碼”(美國模特一般穿0∼2號的衣服,而“加大碼”模特則需要穿8∼10號的衣服)的胖型模特。在第13季的節目設置中更明確表示這是《全美超模》的“嬌小賽季”——參賽選手的身高不得高於170公分。以此來表達節目在身材標准方面的觀點:隻要你有自己獨特的地方,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全美超模”。
雖然使用了紀錄式的表現手法,但“真人秀”電視節目並不是紀錄片。它所表達的並不是客觀的態度而是創作方的觀點。雖然節目看似“寬容”地接受了這些有代表性的參與者,但比較已經播出的十七季節目可以發現,這些參賽者的“代表性”最終成為了她們不能繼續比賽的制約因素。最后成為“全美超模”的依然是與大眾對超模的印象一致的參賽選手。
對不同理念的全面照顧和迎合,是節目巧妙的“延宕”策略。將觀眾的興奮和期待從開始延續到終點,從動情到高潮再到結局,避免了觀眾的疲勞感和失望感。增加了他們的興奮感和忠誠度。
3.欲望沖突
英國電影理論家艾倫•卡斯蒂在他的《電影的藝術》一書中說:“沖突就是欲望,沒有欲望,就沒有形成對立的沖動,而沒有對立,就談不到戲劇表演中的動作。我們——創造者也好,觀眾也好——所需要的是懷有欲望、處於對立狀態、被卷入制造緊張和解決這些欲望與對立的沖突之中的人。”[7]由此可見,欲望是形成人與人之間沖突的重要原因——當某個人“希望得到什麼而得不到的時候”,甚至“處於某種強烈的欲望而欲罷不能的時候”[8],一種激烈的沖突便產生了。
《全美超模》給美國女孩們提供了成為超級模特的機會——最終的獲勝者將獲得一份頂級模物事務所合約,登上最受歡迎的雜志封面並為高端化妝品廣告代言。因此,對於獲勝的欲望是誘發沖突的重要因素。為了自己的獲勝目標,,參與比賽的女孩不諱於在攝像機鏡頭前表達“我來不是為了交朋友,我的目標就是為了贏。”或是“我從不把某某視作對手,她沒有絲毫的模特氣質。”
“所謂的欲望客體,是指影視劇中觀眾欲望投射的對象,即觀眾愛或恨、同情或仰慕的對象。”[2]冠軍獲得的獎勵、挑戰賽中提供的珠寶、名貴衣物獎品充分地調動了參與者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了她們的斗志和熱情,成為她們共同爭奪的欲望客體的同時,觀看一群女孩為了自己的“超模”夢勾心斗角,急功近利的表現也成為了觀眾們的欲望客體。
(二)自身的極端體現
黑格爾曾說過理想的沖突情境應當是“由心靈性的差異而產生的分裂”,因為它源於“人所特有的行動”,源於兩種同是普遍永恆的力量的斗爭。他認為,“沖突是人物性格在某種具體情境中所遭受到的兩種普遍力量(人生理想)的分裂和對立。”並且,“人物性格的高度和深度也要以沖突來衡量。[1]”在面臨自己有可能被淘汰的威脅下,《全美超模》的參與者心理起伏很大,承載的壓力也很大。這樣就會出現心理之間的爭斗:算計、拉攏、自我修飾語過渡表現、壓制、排擠、憂慮、拒絕、失望等不同體驗。攝影機如實記錄下了每一個細微的動作和表情。這些特寫加深了觀眾對參與者的印象。如當不被看好的參與者率先晉級並獲得最佳硬照時,鏡頭會刻意拍攝到起初最不看好她的選手的或失望或驚訝的表情。而當最后包尾(硬照排名最末)兩人一人晉級、一人淘汰時,《全美超模》更加注意突出淘汰者的失敗,整個演播室會呈現非常傷感的氣氛,被淘汰者和晉級的參賽者以擁抱的方式告別。節目會插入對被淘汰者的訪談,她們有的悲傷得嚎啕大哭,有的不甘心表示會卷土重來,有的甚至直截了當地表示對結果的不滿意。配合上被淘汰者孤身收拾行李離開模特別墅的畫面和傷感的音樂,人性的脆弱或堅強在這一時刻表現無疑。這些經過精心挑選的細節從戲劇性的角度幫助再現了她們的整個存在狀態,加強了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賽事設置的豐富性
“如果說,真人秀所強調的目標是一種動力、一種懸念的話,那麼競爭就是過程,就是情節。[2]”作為一場真實人物的生動表演,游戲規則就成為了“真人秀”節目的主要內容,也成為促使人物直觀動作的事件和情況。《全美超模》正是通過節目設置的豐富的比賽流程來凸顯選手特點,制造沖突。
(一)殘酷的競爭規則
《全美超模》的敘事和戲劇一樣,有開頭,中間和結尾,呈現閉合的狀態。每一集通過層層淘汰的方式,以此逐漸減少參與者,直至決出唯一的“全美超模”。它以模特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卻又是模特職業生涯的夸張和變形。因為節目競賽規則的殘酷性,為了最后的冠軍獎勵,參賽的女孩們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去展現自己最佳的模特狀態。
《全美超模》實行由評委裁決的淘汰機制,以泰雅為核心的評委團體會根據參賽者在一周內的全面表現決定她的去與留。但在節目進行的過程中,由於諸多的未知元素使得節目出現一系列的間歇性高潮。而這些未知元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參與者的命運。在第十一季的比賽中,一個女孩因為急性病發作而沒有很好的完成當期的廣告拍攝,這種客觀因素在實際生活中是被理解並允許的。但正因為嚴苛的比賽規則不允許參賽者有任何意外影響比賽結果,評委們認為她無法繼續勝任以后的挑戰和比賽,加上同期的其他參與者因為沒有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而得以正常發揮個人水平,這個參賽者在當期被評委們淘汰。
(二)多樣的挑戰環節
在《全美超模》每期節目的中間段,都會為參賽者安排一次挑戰賽環節。挑戰的內容涵蓋化妝、服飾搭配、台步展示這些模特的基本技能以及派對社交、採訪、受訪、日志撰寫等考驗選手個人素養和知識積累的內容。每次挑戰的獲勝者都會得到相應的物質獎勵。挑戰的多樣性和物質刺激除了使得節目的可看性進一步提升之外,更向觀眾全方位的展示了模特的職業生活與節目參與者的個人特點。挑戰賽的多樣性,呈現出兩個基本特點:
1.必然性與偶然性相結合
大多數成功的“真人秀”節目除了體現出一定的競賽規律之外,還要體現出一定的命運因素,才能更接近人們對於生活的理解。所以,在《全美超模》的節目設計中,制作組會刻意設計一些兼具實力與運氣性的挑戰環節,如限時換裝、化妝賽跑等,以此來強化節目的偶然性,以達到增加娛樂性和緊張感的目的,從而更好地建構沖突,表現人物形象。這種偶然性雖然“隻能影響到規律,但不能顛覆規律” [2],卻可以提高節目的刺激性和變異性,從而提高節目的魅力。
2.模式性與新穎性相結合
“真人秀”節目的比賽環節大多都有其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模式安排除了便於節目參與者的准備,使節目有標准化的制作過程以外,也更容易使觀眾形成收視習慣。《全美超模》除了保証每一期節目中挑戰賽“全員參賽,一人獲勝”的固定模式之外,還會適當考慮加入新穎的環節或元素,以增加節目的吸引力。如在伸展台走秀的挑戰環節要求參賽者蒙上雙眼或是在滑動的傳送帶上行進,利用高科技儀器對模特的體態進行科學分析等。適當的創新在保証了節目核心性的同時,也給參與者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使觀眾時刻保持高度的興奮和期待。
四、結 語
於丹教授曾說“真正好看的真人秀節目絕不是一種鬆散的生活流紀錄。[5]” “真人秀”節目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表現豐富的社會生活,就需要用緊張、激烈的沖突去吸引觀眾。在以《全美超模》為代表的一部分“真人秀”節目中,環境和賽事作為外部條件,人物作為核心因素,三者建構出來沖突形成、發展和爆發的全過程。但作為“最具民族化的一種文化產品” [9], “真人秀”這種節目樣態在不同文化區域中又有不同的表現要求,如對於同樣以模特選秀為主題的中國選秀節目《美麗模坊》和《臥底超模》來說,歐美“真人秀”節目所具備的真實性、窺私性以及激烈的競爭性等特點是否符合中國電視觀眾的收視文化,“外在化”的沖突建構方式是否適合中國“真人秀”節目的制作與發展依然是我們以后所要探索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 尹鴻,冉儒學,陸虹.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3] 徐銳.“情境”論在“真人秀”節目中的運用與價值[N].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6-02.
[4] 秦俊香.電視劇的戲劇沖突藝術[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
[5] 謝耕耘,陳虹.真人秀節目:理論、形態和創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6] (美)勞遜.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79.
[7] (英)艾倫•卡斯蒂著.鄭志寧譯.電影的藝術[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2.
[8] 施旭生.戲劇藝術原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9] 肖建兵.也談如何理解真人秀節目的本質與特點——與尹鴻先生商榷[J].廣告大觀(綜合版),2004.
[10] 施旭生.戲劇藝術原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11] 張先.戲劇藝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2] 陸生.走進美國電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13] 沈嘉熠.電視真人秀中的戲劇元素——評美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學徒》[J].上海戲劇,2010(10).
[14] 李成林.真人秀戲劇情境與動作[J].才智,2011(09).
[15] 許伏生.讓演劇者編劇——談電視真人秀節目規定情境的運用[J].大舞台,2007(4).
[16] 楊凝希.從美國《超級模特新秀大賽》真人秀節目——透視“身體消費”的文化特征[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