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娛樂節目中的“海外模式”--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8期

電視娛樂節目中的“海外模式”

——以《我是歌手》為例

劉 珂

2013年07月31日08:4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電視娛樂節目作為目前最受觀眾歡迎的節目類型,佔據了電視台收視率和經濟收入的半壁江山,但由於近年來娛樂節目過於集中,觀眾選擇范圍縮小,電視台不得不引進國外的節目制作,於是熒屏上出現了一大批“國外模式”的娛樂節目。在各大衛視購買版權成風的時候,《我是歌手》沖出重圍,通過國外引進與本土結合的方式,將該節目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關鍵詞:娛樂節目﹔海外模式﹔創新

近年來,我國傳媒行業迅速發展,電視娛樂節目以其特有的兼容性、廣泛性、連續性和滲透力成為廣大受眾滿足自身文化娛樂需求的首要方式。然而,由於市場的影響,以及對節目收視率的盲目追求造成不少綜藝節目形式雷同、結構單一、內容相似、缺乏創意。但仍有節目在“海外模式”框架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文化靈魂,以精心的包裝,巧妙的編排大獲成功。

2013年1月18日,中國首檔頂尖歌手音樂對決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在湖南衛視播出。一夜之間就佔據了各大報刊雜志,微博、人人娛樂版的頭版頭條,使沉寂了一年的湖南衛視成功實現逆襲。然而,《我是歌手》的節目形式卻並非原創而是引進了韓國MBC《我是歌手》的節目制作方式。據韓國MBC方面透露,獲得《我是歌手》海外版權的目前全球隻有兩家電視台,一個是美國福克斯電視台,一個就是中國的湖南電視台。而此次《我是歌手》的大獲成功預示著“海外模式”在中國的廣闊市場。

一、“海外模式”在中國的盛行是不可避免的現狀

(一)海外版權引進成風

自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開始,引進國外版權節目的風愈刮愈烈,2010年至2012年,短短兩年時間,各大衛視爭相引進海外節目,甚至不惜高價購買版權,比如,浙江衛視的《中國夢想秀》、深圳衛視的《年代秀》、湖南衛視的《舞動奇跡》、《我是歌手》以及東南衛視的《歡樂合唱團》等。為此廣電總局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中加大了對這方面的管理,其中規定,“引進境外電視節目形態,要遵守有關法律法規,防止跟風,抄襲,模仿境外或他台的節目類型。總局將綜合調控引進電視節目形態的總體數量,題材內容,類型比例等,防止集中引進同一地區、同一類型、同一內容的節目形態。

(二)“海外模式”中國化是中國娛樂節目的發展趨勢

目前,“海外模式”充斥著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熒屏。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電視行業的江郎才盡,而是當前中國電視產業化還處於起步階段,生產、包裝、出售還未真正形成產業鏈,自主創新的節目大多不能被國內觀眾所認同、接受。而從國外引進的一些節目,如《我是歌手》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結構完整,把他們的成熟節目直接引進國內,雖然價格不菲,但電視台需要承擔的風險大大減小。不過從整體來看,各大電視台爭相購買海外版權的現象不會持續下去。隨著中國電視產業化的完善,“海外模式”的引進量將會大大減小,自主創新必然會成為未來電視娛樂節目制作的發展趨勢。

二、滿足受眾心理,《我是歌手》在節目制作上心思巧妙

(一)視聽享受——舞台效果的完美搭配

《我是歌手》是演播室制作,採用38台攝像機全景式拍攝。開創了中國電視綜藝史上第一個全景式綜藝節目,即參賽歌手從進場、候場、出場,在后台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都通過鏡頭表現在熒幕上。舞台採用觀眾現場錄制的形式,模擬小型演唱會的現場,給人一種親臨感,激奮感。燈光方面,《我是歌手》根據歌手選擇的歌曲類型,歌詞意境,表達的情感提供相應的燈光,或華麗,或清雅,比如,黃綺珊在演唱《剪愛》時,燈光與歌詞意境相融合,在視覺上給觀眾一種淒冷、悲憤的感受。然而更巧妙地是每位歌手出場時打在其身上的幾束燈光,從不同方位打在歌手身上,讓歌手從一開始的模糊不清到逐漸走上舞台后的愈漸清晰,既給予歌手有一種光芒四射的感覺,又恰到好處的滿足了觀眾的一種好奇心理。其實,從舞台設計中不難看出其模仿韓版《我是歌手》的痕跡,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版《我是歌手》確實呈現出了令人驚艷的視覺效果。

(二)歌手——節目的品質提升

不少網友覺得《我是歌手》節目,邀請的參賽歌手大都是過氣的二線歌手,而節目制作人洪濤則表示參賽的歌手都是有極高的音樂能力和素養並且極其熱愛歌唱的音樂人。他們站在舞台上,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實力,而且,他們確實給觀眾帶來了一場場視聽盛宴。正是因為歌手們豐富的人生經歷,使他們在演繹歌曲時能真情流露,打動人心。

《我是歌手》實行全程跟拍模式,歌手在上場前的所有准備活動都真實的呈現在觀眾面前,迎合了觀眾的心理,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不僅如此,《我是歌手》採取淘汰制,歌手為了不被淘汰出局,就必須出奇制勝,調動了歌手的積極性和緊迫感。而且,一次次作品的翻唱、改編、創新也是《我是歌手》節目拉攏觀眾的一大法寶。

(三)現場觀眾——情緒流露、烘托氣氛

《我是歌手》最大的成功也是最令人質疑的地方就是觀眾情緒化的爆發。幾乎每場演唱會下來,觀眾的情緒都會達到一個高潮,因此,《我是歌手》的觀眾被網友戲稱為“表情帝”。不過不管怎樣,《我是歌手》抓住觀眾的心理需求和口味,有選擇性的從某一方面切入,成功的打出了一張感情牌。

評委,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節目的發展,而《我是歌手》通過500位大眾評委即500位現場觀眾,採用投票的方式決定出淘汰的歌手。這500名大眾評委是通過統一報名,接受節目組的統一書面樂理知識考試和面試才獲得資格的,同時,對他們的年齡層次也進行了比例分配。他們將通過自己真實的感受做出公正的抉擇。《我是歌手》巧妙的發揮了現場觀眾的作用,體現出節目的公正。

(四)環節設置突出亮點——雙重身份形式新穎

《我是歌手》節目中有很多亮點,其中一個就是歌手兼主持人。作為歌手的胡海泉首次擔綱主持人。雖然是主持生涯的初體驗,但海泉這位感性的“萌大叔”一路走來,也深得認可。首場錄制,海泉就帶來很多意外驚喜,除了口誤逗笑觀眾以外,還經常在節目中自嘲。齊秦忍不住表揚:“海泉的主持很不錯呢,很會調節氣氛。”甚至有人懷疑這是海泉“投靠”湖南衛視從歌手到主持的有意所為。

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我是歌手》的制作人洪濤在節目最后也客串了一把比賽結果的宣布人,一臉嚴肅和權威吊足了觀眾的胃口,作為一個深諳懸念設置的制作人,每期宣布結果都繃緊觀眾的心弦,刺激觀眾的神經。但確實為節目增加了看點。

三、“海外模式”框架,融入文化需求是《我是歌手》成功的關鍵

《我是歌手》第一期播出后的收視率與《中國好聲音》旗鼓相當,均為1.477%,巧的是,二者都同為海外引進。《中國好聲音》來源於“荷蘭好聲音”,在2010年推出時,就引起過荷蘭人的收視熱,此后該節目被賣到包括英美在內的40多個國家,每一站都創造了收視奇跡。

然而在《我是歌手》和《中國好聲音》兩個節目大獲全勝的背后,卻折射出中國當代電視娛樂節目創意稀缺的現象。《我是歌手》和《中國好聲音》從構思、創意、嘉賓、流程、形式等無一不是直接從國外購入。但值得慶幸的是,在引進國外模式的同時,他們有加入自己本國、本民族的一些文化特色和制作人自己的創作理念和制作經驗,有充分結合當前中國電視娛樂節目面臨的受眾需求做出改造。就《我是歌手》來說,除了頂級的樂隊和音響對聲音和音樂做展示外,《我是歌手》對現場觀眾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的心理把握也是成功的關鍵。它把歌手現在和以前在台前人們所不知的細節通過鏡頭展現給觀眾時,無意間就實現了觀眾角色的自我轉化,讓觀眾感受到歌手的辛酸、苦辣、緊張和激動,讓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為現場氣氛所感染,跟歌手同喜同悲。這都是導演組在節目制作中運用自己的職業技巧和能力,憑借電視制作經驗巧妙的對節目進行內容的編排和節奏的把握,讓觀眾心理上達到平衡和滿足。

通過對《我是歌手》節目制作的分析,筆者覺得引進國外節目制作模式並非不可。即使是相同的節目形式,但不同的制作理念和文化賦予其不同的表現形式。電視台在引進國外模式的同時可以通過自主創新,加工改編給節目以全新不同的類型定位,受眾定位,深入發現節目的表現潛力。雖然國外的電視娛樂節目已取得了成功,但是成功不能復制,要想中國的電視娛樂節目獲得質的飛躍,光引進或模仿是不夠的,必須注重學習和創新,提出符合國情、滿足國內觀眾需求的新的模式和內容。為中國的電視娛樂節目迎來更廣闊的受眾市場。

參考文獻:

[1] 馮樂凱.綜藝節目引進爆棚 專家表示不能照搬國外模式[N].法制晚報,2011-06-09.

[2] 易哲.《我是歌手》一夜爆紅 總導演回應節目質疑[N].新快報,2013-01-21.

[3] 歐陽宏生.廣播電視學導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