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年9月,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天津電台成立電話廣播工作室,為省級正規媒體與大學相關專業實踐全面、穩定、深層次合作的實踐形式提供了借鑒經驗。新課程圍繞電話廣播備稿、播音、錄制、制作進行,形成教師學生互動、播音系與社團各負其責的制度化運作格局,成為建在校內的“校外”實習基地,實踐教學轉化為生產力,實現教學實踐活動“真正”的專業水平,為建立學生自己的網絡媒體提供了條件,是電話廣播經驗的啟示。
關鍵詞:電話廣播﹔教學實踐﹔專業水平
電話廣播是由傳統媒體廣播電台、傳統通訊渠道電話與現代網絡、數字技術有機結合產生的新興媒體。由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和聯通天津分公司(原天津市網通集團)共同努力聯合創建。固定電話用戶(聽眾)每月隻要支付很少費用就可以通過電話機自由選擇收聽特制廣播節目。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經與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友好協商,在天津師范大學挂牌成立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電話廣播工作室,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作為這一合作的積極倡導者和積極實踐者,不斷探索、積極推進、完善規范,使電話廣播逐步發展壯大,成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深入感悟體驗和理解消化理論知識點、提高播音主持實際水平的重要實踐陣地,提高了播音主持的實戰技能水平,使播音與主持教學實踐與社會需求有機接軌,突出了教學實踐活動的真實性。
一、電話廣播的背景
2008年9月,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台長李英華親手將“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電話廣播”的牌匾交到了天津師范大學副校長王延文手裡。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電話廣播工作室在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落戶。這在全國高校播音與主持專業中開了先河。
天津人民廣播電台、聯通天津分公司(原天津市網通集團)合作創建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電話廣播並將工作室設在高校,先期總共投資近100萬元,其中包括錄音系統、編輯系統設備以及兩條光纜線路分別流量為100兆和10兆,分別連接電台與聯通公司、天津師范大學和電台,使之形成流暢的信息傳遞網絡。目前,電話廣播擁有實驗型錄音室5 間,錄音設備5 台(套),必要時同時利用教學用播音教室和學生練習用播音室,並建立起較為完善規范的編輯、剪輯、傳送體系,連續三年持續穩定運轉並規范化運作。為省級正規媒體與大學相關專業實現全面、穩定、深層次的具有產學研合作性質的實踐形式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二、電話廣播實踐課程發展的幾個階段
(一)草創、起步階段
2008年5月至電話廣播在天津師范大學挂牌的9月,電話廣播的《天天讀報》欄目已經開始試播。在電台新媒體開發部老師和專業教師帶領下,由部分學生志願者(主要是原學院社團廣播站和朗藝團部分成員)開始進行節目編輯、播音、錄制、制作、上傳的試驗,摸索節目運作流程。
電話廣播播音室就直接設在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經改裝、由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提供了部分播音設備並重新裝修的原先的學生自主練習播音室(學生自主練習播音室擇地另建),並可利用教學用播音室和學生練習用播音室。由於錄音地點臨近上課地點,創建初期,保証了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見縫插針地參與節目編輯、播音、錄制、制作、上傳,參與人數較多,積極性較高,還吸引了一部分其他專業的學生積極參加,有了一個好的開端。但實踐中也發現有制作節目規格不統一、質量不穩定、傳輸不及時等問題。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及時與新聞傳播學院溝通,提出了從教學體制上實現規范化,以保証電話廣播工作持久化的設想。
為使電話廣播工作持續堅持下去,成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實踐教學的“看家”內容和品牌內容,同時提高電話廣播實踐的專業水准,提升其在整個教學系統中的地位,2008年9月電話廣播工作室挂牌后,播音與主持藝術系報學院和校教務處批准,撤銷原專業必修課《科學研究方法》,設立新的課程《廣播播音與主持實踐》課,納入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專業必修課范疇,34學時,記學分2分。
(二)探索、布局階段
2008年10月,《廣播播音與主持》作為必修課正式運作,專業課程主要內容就是圍繞電話廣播的《天天讀報》的備稿、播音、錄制、制作進行。在老師指導和部分學生骨干協助下,由參與實踐課的三年級全體學生輪流參加,在每周一學時《廣播播音與主持》課程的基礎上,選派學生自主完成電話廣播部分時段的編輯、播音、錄制、剪裁、制作全過程(其規模與參與程度為全國空前)。而節目的編輯、上傳及管理工作,由部分畢業班學生帶領部分院社團廣播站和朗藝團學生運作。通過此項實踐活動,鞏固了本專業學生播音主持、廣播文稿編輯、音頻編輯制作的實踐能力與技能。
具體的做法是:由播音系指定7位專業教師分別從周一到周日帶班。將2006級的全體學生分成7個專業小組,每天分別由一個小組值班。早晨6點30分全組同學到電話廣播編輯部簽到,由專業教師擔任領班,分派稿件和分配錄音間,要求學生在7點45分之前上交錄制完成的節目,統一進行剪輯和審聽,挑選符合播出標准的節目發送到電話廣播網絡,成為聽眾可以隨時選擇收聽的新型的廣播節目。
帶班的教師將每個組學生的新聞節目錄音集中起來,每次都進行評判、打分,從吐字發聲到對稿件的理解表達,逐一進行評判,最終給每一個學生在電話廣播中的表現做出整體評價。
(三)完善組織階段
2009年,原學院社團廣播站經調整、充實,組建新社團“聲線傳媒”工作室,以二、三年級為主的學生成為電話廣播工作室的實際運作實體,全面組織這項工作。配合專業課《廣播播音與主持實踐》進行技術操作,完成上傳節目、與電台總部接洽、協調等工作,形成了教師學生互動、播音系與社團各負其責的制度化運作的格局。
聲線傳媒工作室逐步完善廣播節目的制作流程,制定了詳細的管理規章制度和業務量考核標准,嚴格管理節目播出流程,保証了節目的質量,使電話廣播成為“正規的媒體”。
聲線傳媒工作室定期請輔導老師講解節目的選稿、編輯、流程等知識,請電台在職編輯、記者和台領導進行講座。聲線傳媒工作室繼承了學校優秀社團原學院學生廣播站的傳統,在新媒體的運作中日益發展壯大,2010年成為學校十佳社團,是所有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中與專業聯系最緊密的,這個經歷使社團成員成為本專業學生中最早的“廣播工作者”。
(四)發展、開拓階段
2009∼2010學年,《廣播播音與主持實踐》課調整到晚間課后進行,而且將1個學時的時間改為集體上課,研究以往播出節目或分析當期稿件,之后選擇出表現較好的學生進行節目錄制。節目上傳時間也改為晚間,截稿時間更加充裕,有利於節目質量提高和制作精致,也適應老師、學生以及聲線傳媒工作室的時間安排和節目播出的流暢。
同時,將播音主持藝術專業中的雙語播音、主持藝術方向與採編播一體化主持方向三個小組的同學安排到《電視播音與主持實踐》課程學習,主要進行電視節目採制、編輯、主持、制作等內容的實踐,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五個組的同學仍從事電話廣播實踐(2011~2012學年,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方向和雙語播音與主持、採編播一體化主持方向的學生按學期輪換參加電話廣播和電視節目實踐),由聲線傳媒工作室負責節假日和寒暑假期間節目的制作、播出任務。至此,進一步擴大了學生的實踐領域,《廣播播音與主持實踐》、《電視播音與主持實踐》課布局基本完善。
2010年起,學生社團聲線傳媒工作室除做好電話廣播工作外,還開拓了廣播節目直播體系,在校園廣播開設新聞、娛樂、服務等類型的節目,並利用學校英語教學考試的聽力專用調頻廣播頻率在非考試期開辟了日播廣播主持節目娛樂主持節目,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中擇優選拔部分學生,充實到節目中。目前,在天津市高校廣播聯盟的支持下,收聽范圍已擴大到天津市十余所高校及其周邊社區。
三、電話廣播實踐課程的意義
(一)把校外實踐基地搬到校內,實現“產學研”結合的效果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從1993建立至今,陸續建立校外實習基地10多處,其中有些已經簽署協議的實習單位因不能保証實習學生實習后的就業,不能吸引足夠多的學生前去實習﹔而有些尚未簽署實習協議的單位卻因為地處學校所在城市、以往學生就業情況良好,而成為實際上很穩定的實習單位。建立什麼樣的校外實習基地?如何建立?成為一個難題。
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電話廣播工作室建在校內,借助媒體的政策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將學生的人力優勢和學校的科研優勢轉化為廣播電視播音主持的現實產品,電話廣播工作室成為建在校內的“校外”實習基地,學生的專業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實習。
2008年至今,隻從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電話廣播《天天讀報》欄目播出的節目累計就達1500多組,近30000分鐘,收聽人次100多萬。2008年至今,參加過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電話廣播《天天讀報》欄目播出的學生累計600多人,其中參與較多的200多人,電台頒發實習証書200多份。2008年至今,在電話廣播工作室有過“媒體經驗”的學生進入電台、電視台工作的畢業生都從電話廣播實踐中獲益。2005級學生李大衛在電話廣播初創的2008年就是首批積極參與者,2009年初以“尋找男主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進入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新聞頻道﹔2006級黃釗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廣播﹔田翔、於楊進入天津人民廣播電台﹔ “聲線傳媒”負責人張昱,進入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工作﹔2007級張健就職於山東教育電視台﹔王一如進入杭州西湖之聲台,都迅速成為業務骨干。電話廣播成為其正式工作前的很好實踐。
(二)把專業教學課堂搬到“電台”,實現理論實踐相結合的真實效果
2008∼2009學年起,設立專業必修課《廣播播音與主持實踐》課,通過電話廣播為核心的課程實踐,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全部核心課程的體系得以在實踐中完整體現和最終實現。從大一至大三學習的大多數專業課講述的概念、理論、方法,在這裡得到真實的實踐。訓練體系中以《播音與主持藝術概論》、《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新聞理論》、《傳播學概論》、《播音創作基礎》、《廣播電視新聞寫作》、《廣播音頻編輯》、《播音作品鑒賞》等內容體現的基礎實訓,在播音室環境下得以形象化體現。以《播音文體與語體》、《節目主持藝術》、《文藝作品演播》、《廣播播音與主持》等內容構成的綜合實訓,在以電話廣播形式出現的《廣播播音與主持實踐》課上得到綜合體現。而在這一實踐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創辦的帶有社區廣播性質的調頻82.6廣播、帶有網絡電視台性質的院學生電視台、帶有社區文化性質的包括馨韻朗誦大賽、主持人大賽、學院慶典、專業慶典演出、專業匯報演出等,在專業展示的同時,也是學生策劃、組織、經營、操作能力的體現,成為創新實踐的一部分。以往我們倡導的“仿真” 訓練轉變為訓練中的真實,使實踐教學轉化為生產力,從潛能向現實轉變,使學校培養的播音主持人才從“半成品”向“准產品”轉變。實踐教學不再是奢望和空話,而成為一種現實的存在。
例如,在實訓課程中,師生共同努力,積極就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細致的觀察和研究,努力尋求解決方法。其中,初期在廣泛錄制節目后“挑選節目”環節的設立,后期在課堂指導課后“挑選人員”環節的設置,就都是為了形成一種競爭的意識和危機意識。以此為起點,使學生在整個播音的把握過程中有一個明確的職業狀態導向,這就是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隨時就會被淘汰,在現今的社會狀態下,競爭幾乎無處不在,競爭也是如此的殘酷,必須積極面對。這個真實的一線播音主持環境為將要從事這個職業的學生提供了絕好的感受和理解職業狀態的機會。作為電話廣播最早參與者之一的2005級學生張劍同學,在2009年畢業前以電話廣播為內容撰寫的論文《電話廣播——脫胎於傳統的新媒體》(指導教師賈寧)獲得了校級優秀論文獎。
(三)總結實踐教學成果,探索實踐教學規律
2008年電話廣播開辦初期,是由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每天專送的《天津日報》、《每日新報》等紙質報紙上選稿、修改、編輯,播音室直接讀報紙稿件,事后保留音頻和稿件。因為當時人員不固定,制度要求不明確,稿件和音頻整理、保存不及時,多有流失。2009年起,新成立的聲線傳媒工作室健全了管理制度,同時播音稿件改為在網上電子報上下載稿件、編輯修改,播音以讀屏形式實現,之后的設備更新也保証了電腦容量的提高,每天播音的電子稿件和電子音頻都能做到分類保存、方便搜索。這些資料的保存,和其他專業實訓課的課堂練習、專業會診、期末口試等的音頻、視頻資料一樣,成為寶貴的實踐教學資料。由於現在專業教學分散在不同播音室、演播室,課上的錄音也缺乏整理,相比之下,電話廣播的音頻資料是最完整的。這也為其他專業課實訓音頻資料的管理提供了經驗。播音與主持藝術系計劃將教學實踐的所有電子設施用網絡連接起來,分別建立音頻和視頻兩個局域網,資料統一管理,分級別進入,資源共享,有些資料與互聯網連接,社會共享,並為建立學生自己的網絡媒體提供條件。這應該是電話廣播經驗的啟示。
電話廣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實踐設備不足,其中包括廣播播出設備和剪輯設備、播音間空調設施和通風設施不完善等,需要在實驗室建設中進一步完善。另外,進一步完善各種管理制度,節目的設置更多與一線節目相融合,增加更多節目品種,使節目真實度和可聽性更高,使學生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為將來到廣播電視傳媒部分工作提供更堅實的業務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希光.轉型中的新聞學[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
[2] 李元授.新聞傳播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3] 吳縵,曹璐.新聞廣播研究[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
[4] 婁雷.高校校園媒體的資源融合與發展[J].揚州大學學報, 2008(12).
[5] 金菊愛.高校校園媒體作用探析[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5(3).
[6] 王強.電話廣播——一種播音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有機融合方式[J].新聞愛好者,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