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3年·第9期

報紙觸網的試錯代價及其觀念轉型

鄭宇丹

2013年10月10日15:22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報業整合必然加速。誰能跟上新一輪互聯網革命的節拍,誰的機會就更大。無論最終的結果怎樣,隻要伴隨著報紙發展歷史的新聞職業規范及專業精神還在,報紙就不會消亡,隻不過從傳統的紙質載體走向更加豐富多彩的移動互聯網。

報紙試錯付出的巨大代價

試錯是什麼?按照英國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看法,即保持方法的多樣化,並對各種方法進行足夠嚴格的檢驗,從而排除不適者,保留最適者。對報紙來講,走出報業嚴冬的可靠路徑尚未明確,其轉型還處在試錯階段,並為此付出不少代價。

報紙觸網的試錯代價有多大?默多克最有發言權。這位報業大亨嘗試觸網的最大手筆,就是在2005年斥資5.8億美元購買社交網站Myspace。6年后,當他將這隻燙手山芋賤賣給一家廣告公司時,隻收回了3500萬美元。對這段經歷,默多克承認“當初沒買錯只是沒管好”。為了洗刷這一“恥辱”,默多克將寶壓在了ipad報紙《The Daily》上。結果這一所謂的“傳統報紙救世主”不滿兩歲即告夭折。按照美國知名投資分析師凱文•凱勒希爾的話來評價,那就是“新聞集團網絡投資血本無歸”。[1]

默多克的觸網教訓昭示了一個嚴峻的事實:盡管報紙向新媒體轉型是惟一自我救贖的機會,但時至今日,這一遷徙過程並未找到清晰可行的商業模式,不能立刻替代傳統的報紙盈利機制。這一點也可以從紐約時報集團2013年8月3日宣布出售《波士頓環球報》看出端倪。《波士頓環球報》及其網站Boston.com、《沃塞斯特電訊報》及其網站、直郵營銷公司Globe Direct以及免費日報Metro Boston 49%股權的打包出售價格僅為7000萬美元,相比紐約時報公司1993年收購“環球報”的11億美元大幅縮水。[2] 如果說《波士頓環球報》與《華盛頓郵報》尚可以作價出售,那麼像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德國金融時報》,法國《論壇報》、《法蘭西晚報》則干脆停刊了之。上述報紙無一不進行過觸網的嘗試,但依舊未能挽回夕陽西下的命運。

是什麼原因導致傳統報業在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后依舊找不到適者生存的方法?報與網之間的鴻溝到底在哪裡?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首先了解互聯網世界的規律和其價值所在。哈佛大學教授克萊頓•克裡斯滕森在闡述“創新者困境”時打過比方,古人曾將羽毛做成的翅膀綁在雙臂上,用盡全力煽動翅膀企圖飛起來,結果無一例外地失敗了。盡管他們有自己的夢想並為此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但沒有人強大到足以贏得這種抗爭。隻有當人們懂得了相關的自然規律,掌握了決定世界運行的原則,人類的飛翔之夢才得以成真。因此,克服“創新者困境”的方法,不是著眼於技術變遷本身,而是著眼“價值體系的變化”,即人們用以評價產品標准的變化。沒有預測到這種變化的競爭者,注定會失敗。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