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10期

新疆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要問題探析【2】

艾美華 盛新娣

2013年10月14日15:1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農村文化建設的認識與理解偏差

現在上上下下都重視文化,也干勁十足。但調研發現,各方面對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某些理解偏差。上到不少領導,下至許多百姓,認識上存在片面化、簡單化、物質化的傾向,往往習慣地認為:投入更多資源,建起漂亮設施,配備相關條件,搞些集體活動,再敲鑼打鼓向外宣傳,就做好了農村文化工作。這種實為形式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背離了文化建設重在熏陶人、教育人、引導人、改變人的實質內涵和價值旨要。付諸於工作時,必定產生思路、規劃、目標、措施等方面的失誤,突出表現為“以手段為目的”、“為文化而文化”,忽視了農村整體精神風貌和農民思想觀念、思維模式、精神文化訴求的發展變化及對經濟社會的深層影響。重表輕裡、重物輕人,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結果必然與中央和自治區的要求及各族群眾的期待“南轅北轍”。鑒於這一較為突出的思想問題,各級各部門必須進一步強化對我區農村公共文化事業實質內涵、價值取向、目標任務、考評標准的科學認識和正確把握,堅持求真務實,匡正思想誤區,有效指導實踐過程。

三、文化建設機制不健全與虛設

在發展現代文化的號召下,一座座新建改建的文化站室、農家書屋破土而起,給田間地頭增添了現代氣息和靚麗風景。但親歷之下,調研到的農村文化設施都令人遺憾地感到“外表光鮮,內質孱弱”。一則文化資源實在匱乏,以主要的品種——書刊為例,數量短缺、種類單一、內容過時,不適合農民閱讀的問題無一例外非常突出。電腦電視、健身器械等大件多擺而不用、壞而不修。村民集體文化活動沒有上級安排就很少開展,偶爾的活動一般也是“熱熱鬧鬧,基本無效”,有些文化室隻用於麻將棋牌﹔二則開放時間少,服務不規范,“鐵將軍把門”是常態,即使短暫開放,時間也不固定,問及原因,有限的兼職管理員推諉於“農民忙,沒人來”。問農民時,很多人說:“到那裡沒意思,不如自己看電視諞閑傳”。

上述現象突出反映了農村文化服務工作普遍存在的機制不健全、運作不規范弊端。解決之策是整合各種資源,盡快建立自治區農村文化場所建設投入、配套保障及科學運作的統一體制和各項制度,包括文化資源引進和應用,定時開放場所,日常組織活動,鄉土文化人才培養和工作評估等重點方面,徹底解決“好建不好管”的問題。

四、農村文化建設效益與效率有疑惑

農村公共文化活動形式多於內涵,模式常年不變,效率始終不高,效益基本不大。不少基層領導和部門可以“應景”,卻遠遠沒有“入心”,不知道當前形勢下該如何工作才能產生更大實效。

筆者認為:在基礎建設方面,必須看到,受空間分布和經濟地理的影響,我區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仍有較多漏洞,不少貧困鄉村尚未覆蓋,很多農民還沒有真正受惠。因此必須擴大規劃范圍,將所有農林牧場、自然村、邊境居住點全都納入自治區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爭取短期內基本實現全覆蓋。在工作實施方面,針對“該干什麼”的困惑,應明確兩個切入點:一是全力促進農民致富。依托鄉村文化站室的設施資源,發揮文化促進作用,提供更多致富書刊,開展更多致富講座,發布更多致富信息,創建致富文化氛圍,開展致富對外宣傳。以文化幫助農民致富,用致富引導農民學習文化。二是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抵制宗教極端思想,幫助農民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提高素質,樹立科學、和諧、包容、多元的精神文化取向,消除極端、偏激、反世俗、反進步的不良取向,鄉村文化機構可與政府部門、援建單位、宣傳機構、愛國宗教人士作用互補,形成反對極端宗教思想的基層工作體系。

五、急需增建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

做大做強農村現代文化,增強其持續投入和發展的動力,僅靠行政力量和公共資源的推動還遠遠不夠,必須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通過改革促進農村文化產業蓬勃發展。針對基層干部群眾以文化為“事業”而非“產業”的普遍觀念,要在鄉村大力倡導“文化就是發展”、“抓文化產業就是抓新型生產力”,通過典型帶動在廣大農民當中樹立“文化興業”的強烈意識和願望。針對基礎條件薄弱的問題,上級政府應制定扶持農村文化產業的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用人、產權、市場等優惠政策和改革措施,並在基礎領域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基層政府應在信息、人力、物力等方面提供便利,積極鼓勵本地人、外地人在廣闊天地興辦文化企業和文化設施。

針對缺乏發展經驗的問題,應盡快出台《自治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分析農村文化產業與推進“四化”戰略、民生建設、社會和諧之間的關系,提出依托科技進步和文化援疆,在保護挖掘傳統文化並培育發展現代文化的基礎上,促進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的基本思路,戰略目標,工作任務和政策保障。

針對市場環境問題,應通過加快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及其文化消費水平與意願加以不斷完善。針對人才缺乏問題,應從區內外高校畢業生中有計劃有針對地引進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文化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充實到農村基層組織當中。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