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10期

關於大眾傳媒科學傳播效果的實証分析【4】

王穎聰

2013年10月14日15:1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四、結論與建議

首先,可根據讀者對於版面的閱讀偏好,在報紙頭版和要聞版面(這兩個版面集中涵蓋了60%的讀者特征)以清晰、簡明和富有吸引力的形式,對報紙中出現的關於科技新聞、科學方法或其他科學文化思想等內容加大“導讀”力度,引導廣大讀者對該類信息的關注。

第二,對於女性讀者偏好程度高的健康周刊要提高信息的准確性、真實性,這種“公眾理解科學”的傳播模型,一方面有助於讀者了解科技領域的新進展、了解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由於信息內容的提供者(科學共同體)特定的利益“立場”而可能出現的“誤導”,通過提供高質量的科學信息來增加讀者對該版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第三,對於公司高層管理者重點關注的國際新聞版面,可有意識地加大全球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介紹力度。

第四,文教新聞版雖然“冷門”,但仍可以滿足讀者“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也有助於維護原有的讀者群體和擴大報紙的影響力。

第五,較之“數量”,對科技傳播社會效果的評價更應注重其“效率”﹔同時,綜合類報紙應關注受眾偏好及其背后的潛在需求,積極加強外部合作網絡建設,將更豐富的科學信息以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

第六,結合科學傳播“三種模型”的遞進規律來看,大眾傳媒從“傳統科普”開始,到吸引“科學共同體”參與的“公眾理解科學”,再到吸引受眾互動和平等參與的“有反思的科學傳播”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隨著讀者的科學素養不斷提高,參與科學問題討論的能力和願望也將逐漸提升,因此,發行量大、覆蓋面廣的綜合類都市報應注重開辟讀者參與的渠道和鼓勵讀者的參與熱情。這有利於實現媒體價值和社會效益的和諧增長。(作者簡介:王穎聰,男,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化市場營銷研究。)

參考文獻:

[1] 田鬆.科學傳播: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2).

[2] 吳國勝.從科學普及到科學傳播[EB/OL].http://www.people.com.cn/BIG5/channel7/35/20000922/245373.html,2000-12-29.

[3] 劉華杰.科學傳播的三種模式與三個階段[J].科普研究,2009(2).

[4] 翟杰全.國內科技傳播研究:三大方向與三大問題[J].自然辯証法研究,2007(8).

[5] 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