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10期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發展誤區探究【2】

——以陝西電視台民生新聞節目為例

周 迪  朱 尉

2013年10月17日14:2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2.片面理解“民生新聞”的內涵。民生新聞大多報道的是市井新聞、市民新聞,對真正民生新聞的報道范圍有限。美國學者W. Lance Bennett認為:“一般我們所指的硬新聞是指一個社會人應該了解的內容,包括許多政府行為、競選代表的立場、影響我們的國際形勢發展、可能改變我們生活的政策、新出現的社會問題、環境問題、歷史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問題。與此相對應,軟新聞是反映那些訴諸情感的、短暫的新聞。[5]”軟新聞除了依靠本身固有的戲劇性和聳人聽聞來激起觀眾的情緒反應以外,沒有什麼重要性。目的是為了抓住目標觀眾的注意力,以期能夠得到更高的收視率和廣告收入。現在的新聞越來越多的追求短期的收視效益,用比較能刺激觀眾眼球的、刺激的、緋聞的、低俗的、窺視的內容來形成簡單的視覺和心理的淺層刺激獲得收視率,實際真正值得關注的、有意義的、代表民生的卻正在被忽視。

3.新聞報道同質化嚴重。報道形式的同質化,導致各個電視台的民生新聞節目風格趨於雷同和僵化,同時加上制作質量低,致使一檔新的民生新聞節目很難在眾多電視台的民生新聞中脫穎而出。所謂同質媒體是指定位相同,思路風格相似,相互之間具有相當強的可替代性的媒體[6]。在電視民生新聞這一新聞市場上大量風格相近、內容雷同、形式相仿的新聞產品同時存在。同一區域的同類欄目、相似的新聞選擇標准和相互抄襲模仿。不同地區的受眾在觀看新聞時,不同的只是方言和空間上的差異,這種報道形式上的同質化,再加上內容上的大同小異使人除了方言的區別之外很難有新的收視新意。

四、民生新聞走出誤區的幾點意見

1.正確理解“民生”的含義。以民為本,更多地把百姓生活中的願望、生活中的困難和批評意見作為反映的重點。從新聞從業者獨特的審視眼光中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使報道深入淺出。健康的民生新聞應博採眾長,廣泛吸取時政新聞、社會新聞等諸多新聞內核,並在突出關注民生的特質中。建設民生新聞獨有的理念與模式,民生新聞應更多地反映社會的真、善、美。新聞從業人員應以獨特的眼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民生新聞”欄目應關注時政新聞,為民眾釋疑解惑,拾遺補缺。

2.著力增加深度報道。追蹤報道,觀眾反映的許多問題因為種種原因並不是一蹴而就,馬上就能解決的,這就需要記者持之以恆的對一個問題一追到底,直到問題得以解決。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被當做新聞報道的“核心競爭力”受到各個層次新聞制作者的廣泛關注,民生新聞更應如此,深度挖掘事件內部原因,分析並尋求解決方法,增強報道深度。例如“黑三輪”現象整治中,記者對街道辦、三輪司機、交警、市容,分別作了跟蹤採訪,最后得出有效結論,促進了不文明現象的整治工作。

3.做好社會監督的角色定位。民生新聞節目隻有做好自我的定位才能更好的擺正自己的姿態,在新聞的制作和播出上才能更好的發揮監督職能,從而避免越位的情況。對於民眾來說,媒體不是職能部門,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當問題出現的時候還是應該及時訴諸於有關職能部門﹔對於媒體來說,媒體隻有監督的權利,不能充當職能部門進行中間調節或處理。新聞媒體的作用應在於表達民意層面,靠披露事實真相,將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告知民眾或政府,促使民眾或政府完成某項事務。

五、民生新聞未來發展趨勢及展望

電視新聞所走過的每一步都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正是這些特定的環境因素為電視民生新聞的興盛提供了機會,從而使其表現出傳播內容與方式的獨特性。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特別是城市化發展的逐步完善,社會生活中的主要問題將由現在的“就業難、升學難、看病難”等等民眾基本生存保障和較低的物質需求方面轉移到較高的物質生活要求層面以及精神生活層面。民生新聞要求得長遠持久的發展,就要始終以平民視角為出發點,發揮自身優勢,在內容方面突出民生政策的發布及解讀、民生新聞的深度報道與評論、民生信息的貼切服務。

 (作者系:陝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侯迎忠.媒介與民生——電視民生新聞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2] 章劍華等.數字——《南京零距離》[J].現代傳播,2003(2).

[3] 楊文萌.同城競技的民生新聞——陝西電視台都市青春頻道《都市快報》五周年回眸[J].新聞知識,2007(2).

[4] 張西靜.《都市快報》的傳播學解讀[J].新聞知識,2008(11).

[5] (美)W.Lance Bennett著.楊曉紅,王家全譯.新聞:政治的幻想(第五版)[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

[6] 陳國權.為同質競爭辯護——《華西都市報》和《成都商報》如何在同質競爭中雙贏[J].新聞記者,2004(3).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