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11期

當今大眾傳媒視域下有圖無真相現象研討

李 琛  王之璞

2013年11月06日11:2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隨著當代社會科技的發展,許多舊年的“假”新聞大白於天下,但“有圖無真相”的誠信缺失現象仍然屢見不鮮。針對這些現象,本文以國外及國內近幾十年的經典新聞造假圖片案例,探討當今大眾傳媒視域下有圖無真相現象。

關鍵詞:大眾傳媒﹔誠信缺失﹔有圖無真相

 

所謂“新聞攝影”,是一種通過照片對新近發生的事實進行圖片式報道,讓受眾通過圖片進行新聞獲取的視覺性信息。而新聞報道,作為將新時代科技與傳媒融合的成果之一,擔負著的不僅僅是傳播的義務,它更肩負著傳播信息、服務社會和對社會負責的職責。若傳播者的態度積極不為外物所擾,那麼新聞攝影是向大眾傳播人類社會真實與本質的強大助力。但受眾在接受信息時,如果因為影像的特殊性出現了偏差,或受到來自於傳播者的無意構圖之中往往隱含著現實的社會結構的誤導,並造成了動員性的或勸解性的效果,那麼新聞攝影將成為誤導大眾輿論、“以言殺人”的可怕幫凶。

一、新聞圖片的相關概念

1.新聞圖片從廣義上來說主要概念是指它是利用攝影技術制作完成的用於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圖片。狹義上,新聞圖片可以分為五種具體概念。

2.新聞圖片的種類。(1)新聞照片。對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景的拍攝,是重現人、物、景的原貌。它的特性是顯形,將照片制成圖片主要是發揮新聞信息的傳播作用,有些照片具有美術價值,為美化報紙版面而制成圖片。(2)新聞圖表。一是將統計數字制表繪圖,便於讀者集中閱讀,一目了然。二是示意圖,不但將統計數字集中繪制成圖,而且用形象化的手法示意,使數字的類比或對比更加鮮明。特性是以形表實和以形示意。示意圖常用來表達政治、經濟、軍事形勢。這類形勢圖有的單獨發表,或與新聞述評和綜述配合發表。圖表中的數字、事實和地理位置都必須嚴格真實。(3)新聞地圖。特性是以形表實,間有表意的情況。地圖的繪制不能隨意,必須嚴格按地圖原來的比例來表明地理位置。可配合文字新聞發表,隻表明新聞事物的地理因素,或作為獨立的新聞地圖發表,配以文字說明,著重從地理位置來傳播某類新聞信息的全面情況。(4)新聞速寫。是以現實的新聞人物和事物為對象的繪畫創作。抓住其瞬間動態形象速寫成畫,以傳播新聞信息。特點是繪形,不能將新聞人物和事物完全還原成本來面目,且不能採取繪畫的典型創作手法[1]。

3.新聞圖片的選擇。首先選擇主題突出、尺寸合適、清晰的圖片。新聞圖片是新聞的眼睛,一張好的新聞圖片能夠勝過千言萬語,能夠直接與讀者產生共鳴,震撼讀者心靈,去幫助讀者我們理解要做的新聞內容,所以主題要突出讓受眾一目了然。

4.新聞攝影的特性。新聞攝影具有新聞性、紀實性、瞬間性、形象性和思想性,它集這些特性於一身,反映事態的最新發展,客觀地記錄新聞,捕捉新聞發展過程中的典型瞬間,將圖片新聞化,傳達某種思想和含義。這種能將新聞主體的情感和蘊含的思想濃縮在畫面之中的方式,可以給受眾簡潔、震撼的效果,有“一圖勝千言”的作用。

二、有圖無真相現象概述

北京時間2013年2月15日18︰00,第56屆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荷賽獎”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揭曉。瑞典攝影師Paul Hansen,為《每日新聞報》拍攝的照片—《加沙葬禮》贏得年度圖片,照片反映的是兩個巴勒斯坦孩子的葬禮,他們在以色列導彈襲擊中身亡。隨著比賽結果的揭曉,一連串質疑也紛至沓來。照片上傳網站的首席執行官對照片提出疑問:“為什麼得獎者的作品看起來像電影的海報?”他認為:“照片的真實感降低,修飾過度,讓我們面臨著誠信危機。假使新聞攝影的目標是告知真相,那麼這種做法隻會讓受眾迷糊不清我們要傳達什麼。”法國某網絡博客作者安德魯?昆戴爾在某日貼出了一張對比圖,是《加沙葬禮》分別處於報紙中和比賽中的樣子。經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參賽照片從原來的暖色調被修成了死灰,人物場景上也進行了大量的PS形成一種近油畫式的效果。他引用法國一家媒體的評論對這種做法進行了批評:“攝影師的過度調色將一次抓拍變成了一次繪畫。這種處理方式雖然能給人很大的震撼,但缺點在於,它只是為了增強情緒感染力,旨在催淚,而非催人思考。”

大眾傳媒作為一種面向社會、傳播社會文化的機制,肩負著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新聞圖片作為各個傳播媒體的重要傳遞信息載體之一,因為整個體制的弊病而出現了一種“有圖無真相”的現象,“眼見為實”的定律被打破。所謂“有圖無真相”,即看到的並非真實,所謂的新聞圖片也出現了造假。不論是古代(繪畫,小報)、近代還是當代,亦或是國內還是國外,這種現象都不可否認的普遍存在。例如美國著名的恐怖襲擊事件——9·11發生后,一張由游客拍攝飛機撞擊五角大樓的照片,出現在了事發幾個星期后的互聯網上,引起了全美上下震動。但是,經過攝影技術人員的專業評估之后,這張照片露出了破綻。從照片上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圖中游客面向北邊,臉朝向了帝國大廈。但是根據常識我們知道,五角大樓室外觀景台在2號世貿中心的樓頂上(南樓),此圖所示與2號樓被飛機撞上的方向卻相反。事實一經披露,震驚了美國市民,此圖也成為當時極具代表性的“假圖片”之一。

在國內,近幾年較為轟動的“假照片”是那幅在青藏鐵路竣工半年后,一張拍攝青藏鐵路藏羚羊的照片獲得了CCTV“《影響2006》年度新聞記憶”特別節目的新聞圖片十佳銅獎,作者劉為強從此一舉成名。但2008年的2月12日,一位名叫DAJIALA的網友,在中文攝影網站“色影無忌”發表了一個名為《劉為強,獲獎藏羚羊照片疑似造假》的帖子。他從專業技術角度指出劉為強的獲獎照片疑似造假:“圖片的最下方,有一道十分明顯的線……仔細觀察,這明顯是一道拼接的痕跡。”此貼一出,劉為強立刻解釋稱為了拍攝這張照片他在自制的掩體裡呆了半個月,但取景器捕捉到的鏡頭不是“有羊沒車”,要麼就“有車沒羊”偶爾有珍貴的交匯鏡頭都因為相差等種種原因無法出片。但無論再怎麼解釋,結果都是主辦方取消了他《青藏鐵路為野生動物開辟生命通道》作品的銅獎資格,並收回頒發的証書及獎杯。其供職單位大慶晚報社還宣布解除對劉為強的聘約,並取消其所獲榮譽稱號。

三、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

1.攝影自身的缺憾。作為一個對正在發生的事件進行瞬間提取的工具,相機所能做到的,就是全部依賴攝影師為媒,進行快速攝取。瞬間是攝影的一大優勢和特性,但也是它的一個缺憾。瞬間的捕捉可以為受眾帶來第一時間的現場信息獲知和極大地感官刺激,但是“瞬間”具有極大地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是低效率出片,以致“擺拍”現象的出現。除了瞬間性,技術引發的失實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大問題。如今數碼相機大行其道,全機械式器材由於高端產品價格昂貴、不適合捕捉新聞等原因,已經逐漸成為小眾之選。電腦技術的逐漸完善,帶來的是大量系列式后期高科技軟件。著名的Photoshop一經問世因其為攝影者完善、美化照片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就受到了極大地好評。然而對於新聞攝影,這種對普通照片調色階、加細節、做合成,利用軟件對新聞照片進行隨意修改的行為都是違背新聞真實性原則的。

2.政治審查。從舉例的造假照片中我們看一發現,無論是處於那種社會制度之下,被政治因素“綁架”進行造假的照片數不勝數。種種審查就是通過這套遮藏著、匿名的、看不見的機制貫徹下來,使新聞圖片成為維護象征秩序的的工具。人們對某一領域的運行機制越了解,就越能理解其中的人即是操縱者也是被操縱者,這時無論是新聞機制的中的哪一方,都是被動承受者。而受眾在接受信息時,因為影像的特殊性出現了很多偏差,一個來自於傳播者的簡單評價之中往往隱含著現實的社會結構,並造成了動員性的或勸解性的效果。

3.經濟審查。傳媒作為一個社會性的機構歸根究底是為社會服務,但不可避免的它也將面臨“經濟問題”。電視有收視率、網絡有點擊率、廣播有收聽率……現今傳媒制度在各方面對行業工作情況都有評判標准,並以此與新聞工作者的收入挂鉤。傳媒企業的關注點從職業本身職責偏向了企業經濟發展,新聞工作者的關注點從本職要求移向了個人收入,這樣就容易導致攝影師在參加各種新聞攝影比賽和上交任務時為提高質量和效率利用各種方式進行虛假照片處理。

4.受眾的話語權。受眾是整個傳播中相當重要的一方,他們是接受者和反饋者,更是“買單人”。大眾傳媒存在的意義就是為受眾傳播信息,受眾手中緊緊握著的是強大的“一票否決權”。社會經濟發展決定社會文化,社會文化決定公眾文化需求,公眾文化需求決定了新聞的選材和主題。自然,作為重要陪配角的新聞攝影自然被定下了基調,為了迎合,就會失實。

5.職業道德缺失。確保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職業道德的第一准則,聯合國國際新聞道德規約《記者行為原則宣言》中的第一條就是“尊重真理及尊重公眾獲得真實的權利,是新聞記者的首要責任。”我國新聞工作的五項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假新聞的出現就是職業道德和求真求實的態度缺失的表現[2]。當今社會,存在著一種普遍情況即部分新聞工作者在未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調查,核實一系列細節背景的情況下,脫離基層、主觀臆斷、捕風捉影,進行潛意識的新聞造假。在這些人心理,新聞工作者及媒體已經在社會成員心中形成了權威式的公信力,因此出現一些瑕疵和紕漏也不會對大局造成太大的影響。所以,他們便對放棄最本職的工作之一——“調查”,甚至僅依靠自己的常識及工作經驗來“想象”、編造新聞照片。

四、解決問題的途徑

新聞報道的失真便是社會誠信的缺失,極強的破壞力將會造成不可估量損失。首先應該通過制度來規避和防范少數人的功利之心。在新聞報道中,道德的約束和輿論的監督是必要的,可一味依賴於公眾輿論去發現監督,本身就是不可靠的。“假新聞”這種欺詐行為,通過詳細的法律規定和嚴格的執法雙管齊下,氣焰必定會削弱。其次,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應該自覺自願加強職業道德的學習和建設。記者本身就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通過新聞圖片新聞報道,不僅能夠反映現實,有時甚至能創造輿論,改變事情發展的方向。所以,作為記者,應該時刻銘記自己的重擔,提高自身素質,在選取圖片時、報道新聞時反復驗証其真實性。確保公眾獲取的新聞的真實性是一個媒體報道的基本要求,為了保証新聞的純粹性和真實性。我們一定要呼吁各方堅決抵制假新聞,保存公民的基本權利—知情權。

(作者系:1.陝西師范大學 政治經濟學院﹔2.陝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鄭貞銘.新聞採訪與編輯[M].台北:三民書局,1978.

[2] 魯偉.虛假新聞的產生原因探究[J].大眾文藝.2008(12).

[3] Lester, Paul Martin.新聞攝影:走進倫理與道德[M].Hillsdale,N.J.: L. Erlbaum出版社,1991.

[4] 陸曄,俞衛東.傳媒人的傳媒觀與倫理觀[J].新聞記者,2003(4).

[5] Donald Alexander Sheff.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0.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