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24小時滾動新聞

王振全——台灣相聲斷層的“縫補者”

2013年11月10日13:32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王振全——台灣相聲斷層的“縫補者”

  新華網福州11月10日電(記者劉姝君)“我們都是‘留學生’,跟著留聲機學相聲”,台灣首個專業說唱團體——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創團團長王振全這樣說。

  王振全日前結束了在福州舉辦的“2013海峽兩岸歡樂匯”台灣曲藝專場的演出。這一次,他帶領了10位台灣曲藝界的演員來榕獻演。演出時,王振全始終站在舞台側面,時刻關注演員在舞台上的舉手投足。

  “大陸曲藝文化積澱豐厚,這次來演出就是向老祖宗致敬,也是想讓大陸名家指點一下我們做得對不對。”

  早期的台灣相聲人通過廣播傳播傳統曲藝文化,並錄制了16卷的錄音帶《相聲集錦》,“這算把根留下了”。

  在眷村長大的王振全學京劇出身,而眷村老兵的方言土語和隨口而來的相聲段子則給了王振全最早的相聲啟蒙。

  隨著第一批相聲大師紛紛離世,台灣相聲出現斷層,《相聲集錦》和福建海峽之聲電台的曲藝節目成為王振全等第二代相聲人模仿學習的范本。此時,台灣已少有人上台講相聲,一斷便是20年。

  “我是無心插柳、莫名其妙地縫補了這個斷層,但現在想想還是做對了。”去年剛過60歲生日的王振全說。

  從第一件800元新台幣購買的相聲長袍,王振全開始涉足相聲圈,最開始是在新北公園進行義務演出,推廣說唱藝術,“剛剛說相聲時就像瞎子摸象,什麼都不懂就敢上台,觀眾就是我們的老師”。

  在資源有限的台灣,為了學習正宗的相聲,王振全將海峽之聲的曲藝節目錄制下來,如今這些寶貴的資料都儲存在他所創立的漢霖相聲圖書館內,而這些資料在大陸已經流失。

  隨著影響力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人對相聲產生興趣,紛紛投拜在王振全門下。1985年,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創立,隨后漢霖說唱娃娃兵團建立。如今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演出已逾7500場次,創作編寫相聲數百段,演出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67個國家和地區。

  1988年,新加坡舉辦相聲歌謠大匯演,來自兩岸的相聲大師匯集一堂,王振全在此次匯演中與姜昆結識,並受邀前往北京、天津拜會了侯寶林、馬三立、馬季等相聲名家,成為兩岸相聲交流先行者。

  在一次前往北京的拜會中,王振全見到了當時仍名不見經傳的相聲演員郭德綱。如今德雲社做得風生水起,王振全坦言:“我很嫉妒他,但我的娃娃兵團也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王振全認為,台灣民眾對相聲的認知是有偏差的,一些長者認為相聲只是耍嘴皮子,一些相聲演員把相聲單一定義為“北京話”,而很多年輕人則將“相聲劇”當做相聲,所以我需要出來吶喊,讓台灣年輕人認識相聲的本質,將台灣相聲傳承下去。

  如今王振全的娃娃兵已經達到近90人,在台北、桃園、新竹、台中開設了分團,很多海外華僑將子女送來學習,甚至邀請王振全去海外設立分校。

  14歲的何怡臻是娃娃兵團的一名老團員,此次是她第二次隨老師來福州演出,這一次她為觀眾獻上一曲太平歌詞《五龍捧聖立地成佛》。

  “團長是一個冷幽默的人,但也會細心地關照我們的成長”,何怡臻憶起她10歲時在台上演出忘詞,王振全特意手寫一封長信安慰怡臻,並鼓勵她不要放棄曲藝的夢想。當記者問怡臻她的相聲偶像是誰?怡臻脫口而出,“我們團長!”

  在縫補台灣相聲斷層的同時,王振全也不忘立足於台灣本土的相聲創新,近幾年,他嘗試著用閩南語、客家話,甚至英文、法文來說相聲,並取得了不錯的反響,“閩南語有八音,意蘊高妙,最適合講相聲,如果單純用北京話,很多台灣人講不來,一些鄉下老人又聽不懂”。

  在之前舉行的海峽兩岸曲藝事業發展研討會上,北京曲協副主席李立山對王振全的觀點大為贊賞,他指出,相聲本土化是相聲創新的根本,是否講北京話並不是重點。

  王振全說,台灣相聲創作素材豐富,前景非常樂觀,相聲來自於民間,也要回歸於民間。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