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雙11"網購想說愛你不容易 家具協會集體抵制電商

陳 恆

2013年11月12日08:15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11·11:網購盛宴,五味雜陳

11月10日深夜,杭州阿裡巴巴西溪園區的員工一片忙碌。11月11日凌晨0:00,電子大屏幕開始滾動。0時55秒,活動支付寶交易額破1億元,到了0點06分07秒,成交額直接沖上10億元,超過香港9月份日均社會零售總額。

11月11日這一天,支付寶交易額達350.19億元。

網購者的節日

“我從好幾天前就開始關注網上的貨價了,提前就把想買的東西放進了購物車,等著11日凌晨付款。”一位剛剛經歷了“雙十一購物狂歡”的董先生興奮地談到自己的搶購體驗。董先生平時10點多就睡覺了,10日那天卻特意熬夜,隔一會兒就去刷屏,瀏覽下其他商品的折扣情況和剩余件數。“到凌晨的時候,我順利買到了所有想買的東西,過程真是又緊張又刺激!”

守夜、刷屏、搶購,11月10日夜,面對即將到來的“雙十一購物狂歡”,董先生只是“備戰大軍”裡的一員。

“5折”這一字眼成為11月11日的代名詞,天貓和京東的廣告,讓人目不暇接,蘇寧搬出8日到11日四天四夜“020購物節”、聚美優品搞起了“玩游戲,贏雙11大獎”活動、1號店宣布“三輪五折”大促銷……眾電商的瘋狂折扣無疑給消費者們帶來很大的實惠,網絡消費者們終於可以低價買到自己“眼饞”已久的東西了,自然歡欣鼓舞。

但不少購物者發現,去年搶購的一些商品至今還沒有用過,很多人告訴記者自己“雙十一”買的東西,很多是不在購買計劃中的。專家表示,在全民瘋搶的背后,消費者的理性喪失,容易出現其權益失陷以及不良的購物體驗,因為是低價促銷所得,產品有缺陷又疏於維權。“光棍節”的購物熱潮萬一異化為沖動消費,那就不值得提倡了。

11月11日,這個被四個形似木棍的數字1組成的日子被大家調侃為“光棍節”,以慶祝自己仍是單身一族。但是如今,在商家的眼裡,所有的節日噱頭都可以成為促銷的理由。“雙十一”促銷活動開始於2009年,隻有27個品牌參加,銷售額5200萬元。但在“雙十一”開始的第三年,便出現了京東、亞馬遜等當時排名前幾位的電商網站跟隨,直到2012年,電商集體爆發,“雙十一”成了真正的“網購狂歡節”。阿裡巴巴集團首席運營官張勇說,到2012年,天貓和淘寶在這一天的總銷售額達191億元,參加用戶達2.13億,約佔全國網民的四成。為什麼這一天的購買力如此強大?在張勇看來,11月是換季的時節,消費者有很多東西要買,這個月傳統上又沒有大的消費節慶類時點,“雙十一”的出現恰巧滿足了這一點。

另一方面,這也與網購方便、價格便宜的優勢分不開。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認為,“需求就在那裡,網購的作用是把它激活”。

業內人士認為,“雙十一”的造節成功,可以代表一類單身消費人群的心理,這一類人群正日益凸顯出自己的消費特征和模式:依賴網絡購物是一個重要特征﹔他們對品牌的忠誠度較高﹔對相應產品的大促銷、大減價更加敏感。

網購,想說愛你不容易

在北京上大學的小張心儀某品牌的單反相機已久,一直在電商網站上觀望價格,准備在“雙十一”打折時入手。半個月前,他在某大型電器購物網站上看到該款相機標價5099元,但在“雙十一”到來前幾天,卻發現該款相機漲到了5999元。“這是在為‘雙十一’打折做預熱麼?”小張非常郁悶。

不少網友反映,“雙十一”期間的一些所謂優惠,其實是把價格抬高之后再折扣,算下來其實與之前差不多。近年來“雙十一”之中暗藏的“陷阱”,遠遠不隻這些。“打折之前暗中抬價”“人氣賺夠后特價產品缺貨”“假貨水貨魚目混珠”“商品低價卻用運費坑人”等各種花招,讓人防不勝防。

去年“雙十一”過后,有媒體舉辦了一個“雙十一”消費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2.90%的網友花費高達“1萬元以上”。但在“你覺得實惠嗎?”的小調查中,有91%的網友認為自己網購的物品“不實惠”,僅有9%的網友選擇了“實惠”。

而且,很多人在瘋狂購物后發現,不少東西買來根本沒用。網友“姐很憤怒”去年“雙十一”曾網購了19件商品。結果,她買的三頂帽子基本沒戴過﹔兩件半價衣服因為和描述不符,無法穿也不能退。

“雙十一”促銷不僅催生了非理性消費,消費者在維權時也比平時更加困難。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表示,雖然新消法中規定網店不能售出后“概不退貨”,但目前修訂的消法還沒有實施,“網購7天無理由退貨”還沒有成為現實。很多人在維權時囿於成本而不了了之。

連鎖反應,有喜有憂

11月11日一大早,記者在居住小區的電梯裡就碰到三個快遞員,其中兩個送的是昨晚下單的包裹。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去年“雙十一”,一日銷售額近200億元,快遞難以承受,一些店鋪出現爆倉的情況。今年更是要突破300億元,快遞物流行業會不會“跟不上”?

據中國快遞協會常務副會長李惠德介紹,在消化今年“雙十一”購物的11月11日至16日期間,預計全行業處理的郵件、快件業務量將超過3.23億件,其中最高日處理量可能突破7000萬件,日均處理量超過5300萬件,比今年以來的全行業日均處理2500萬件增長幅度超過110%。

“今年‘雙十一’快遞行業投入了近百架飛機,增加了三分之一的航線。”李惠德說,到目前為止,規模和利潤均排名在前的十幾家大型快遞公司都在“雙十一”前就做了大量的物質准備。比如13家主要快遞公司在自動化分揀、安檢等設備上優化升級,每家硬件投入均超10億元。其中新增和改擴建分撥中心150多個,增加操作場地超過200萬平方米,新增干線車輛約4000輛,增加航空線路30%以上,增開、優化調整線路近千條。各公司大型分撥中心均實行全天候分揀,24小時不停工。

路上跑的、天上飛的,可以說各大快遞公司做足了准備去經歷這次大考。今年快遞效果究竟如何,我們還得靜觀其表現,但物流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不容忽視。阿裡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度馬雲說,前兩年判斷中國快遞要超過美國的數量需要八到十年,而今年整個包裹數已經跟美國差不多了,快遞員工人數從之前的十幾萬人到現在的兩百萬人。“這兩年,中國物流無論是服務還是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進展,當然消費者需求是很難滿足的,我堅信再有兩三年,中國快遞行業的發展一定會成為全世界最先進的。”

正在各大電商“雙十一”宣傳如火如荼之時,中國家具協會卻傳來抵制電商的消息。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和集美等19家實體家居賣場出台規定,嚴格禁止任何商戶以任何形式在賣場內傳播或推廣天貓以及其他電商線上的“雙十一”促銷活動。

網店與實體店的沖突由來已久。現如今,隨著網絡電商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網絡購物。與此同時,實體店卻成為了網店的“體驗店”。消費者在實體店挑好了產品,記下來型號,然后去網絡上購買同款產品。

對於這次抵制活動,一位北京市場門窗供應商表示,賣場聯合起來抵制意義不大,因為即使管住商戶,也管不住消費者。網店相對於實體店的價格優勢,實體店因為房租、水電、人力等因素制約,很難與之競爭。

專家表示,電商開始對傳統市場形成沖擊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大賣場正是意識到這個問題,才聯合起來抵制一些電商的“雙十一”促銷。但是抵制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實體店應該考慮從消費者利益角度出發,依托線下實體運營優勢,實現線上和線下有效結合的新型電商模式,這才是未來銷售行業的發展方向。

新經濟時間到來?

“雙十一”大潮洶涌,有人看到的是電商大戰的“硝煙”,有人看到的卻是信息消費促進經濟轉型的“曙光”。

2012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超過1.3萬億元,同比增長67.5%,增速約為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的4.7倍。有人預計,到2015年,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8萬億元,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3萬億元。

如今,電子商務已經不再是“網絡購物”這麼簡單。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在消費上的變化有目共睹的同時,外貿也在走向潛移默化的變革。今年上半年,義烏每天有15萬件各種網購包裹“飛向”世界各地,在外貿遇冷中為這個城市帶來溫暖。2012年,我國外貿增速僅為6.2%,但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高達2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5%,增速遠高於外貿增速。

兩個多月前,國務院剛剛發布了關於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認為信息消費“既穩增長又調結構”“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馬雲看來,電子商務是實實在在的新經濟,是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傳統實體經濟融合的一種新經濟模式,能有效整合當下的現有資源,切實降低企業發展的成本,提升小企業的競爭實力,極大地提高了社會整體效率。當下千萬級的網商以及互聯網環境下的每個消費者,是新經濟時代第一批“移民”,他們將引導中國經濟的轉型。“未來電子商務在中國,必將產生1000萬數量級的小而美的企業,具備服務全球10億消費者的能力。”“購物狂歡節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信號,新經濟的時間到了。”馬雲說。(本報北京11月12日電 本報記者 陳 恆 本報通訊員 陳惠君)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