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享文明成果和兼容外來文化是華夏文明的優秀傳統
華夏祖先接觸了解並學習借鑒外來文化大體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而華夏文明的對外傳播也始於這一時期。
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於建元二年出隴西,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張騫歷盡千辛萬苦,回到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的情況,被授予太中大夫。因張騫沿途的文明傳播活動在西域樹立了崇高威信,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做出了卓越貢獻,因此至今舉世稱道。張騫向漢武帝報告的基本內容被司馬遷寫入了《史記•大宛傳》中,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歷史以及文明交往的最珍貴資料。
自華夏祖先首次接觸外來文化以來,本土的儒道文化就同外來的佛教等其他文化不間斷地發生碰撞、沖突、交流乃至融合,大大促進了本土文化的發展、進步與對外交流。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影響,可以從一首東漢流行的諺語中得到佐証:“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①而崇尚“高髻”“廣眉”便是受西域文化影響的結果。如果沒有虛懷若谷的博大胸懷,不是積極主動地吸收外來文化中合理的因素,那麼,我們今天可能就無法開口說話了。比如今天使用頻率很高的“世界”“時間”“空間”“干部”等詞,有的來自佛教,有的來自日本。中國吸收外來文化的事例較多,如樂器中的琵琶、胡琴,哲學中的邏輯、推理,科學中的元素、方程,教育中的學校、班級等,至於現代科學技術的大量引入,則更是世人皆知、無人不曉,中國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各種文化交融的產物。世界認知中國,則是華夏文明不斷對外傳播的結果,而我國四大發明等優秀文明成果的對外傳播及對世界的深刻影響,更是確立了中華文明的世界性地位。
文化是文明的積累性成果,文明最終必然會積澱成文化。文化的真正價值,在於廣泛傳播,在於與人分享。比如西方新聞理論就是一種文化。過去,由於我們對西方新聞傳媒和西方新聞理論缺乏了解,甚至無意去了解,使得我們與西方新聞傳媒和西方新聞理論之間的隔膜越來越大,而與我們有關的新聞學說也無法對外傳播,結果是中國和西方之間形成了一種互不認同、互相排斥和互相沖突的局面和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人類寶貴的智力資源,延緩了人類從自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史進程。如今人們對相互隔膜相互對立所帶來的危害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要求改變這種反常狀況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新聞傳播“與世界接軌”已經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文化的主體無疑應該是大眾文化。這是因為,第一,大眾文化是精英文化的母體,任何精英文化都必定要從大眾文化的土壤中生長出來,沒有大眾文化,所謂精英文化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成了空中樓閣。第二,任何精英文化都處於文化尖端,雖說具有引領大眾文化的潛力,但難以成為社會文化的主體﹔它們要發揮引領社會的作用,就離不開與普通公眾廣泛認同的大眾文化相結合,否則就隻能是孤芳自賞,甚至是顧影自憐。第三,是不是精英文化,不能由那些精英們說了算,而是要接受大眾文化的現實評判和歷史審視,一些所謂的“精英文化”常常會在大眾文化的嚴格挑剔下,露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屬性,最終會被時代無情拋棄。
大眾文化的本質,是將人類群體的生活方式當作一個認知整體和一種文化形態,這一整體和形態具有從有形的物質層面到無形的精神層面這樣兩個方面。而影響這兩個方面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社會制度。也就是說,被稱為制度文明的因素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起著關鍵作用,它調控著物質文明的生產,也調控著精神文明的生產。
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其1848年2月出版的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著作《共產黨宣言》中,就深刻揭示了社會現代化的世界大趨勢,闡明了他們對於大文化的歷史觀。他們指出:由於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借鑒,在器物層上,現代大工業替代了工場手工業,推動世界性市場的形成﹔在制度層上,新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適應了自由競爭的社會需要,保障了各民族之間進行從物質產品到精神產品的交換﹔在心理層上,固定而古老的社會關系和舊有的觀念見解被消除,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隔閡和對立得以消失,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尊重與和諧共處。
歷史經驗表明,各國之間進行文化交流的可行程度,與各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的現實水平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如果文化轉型的現實水平差距不大,則文化交流一般呈現為雙向互補的現實運動,比如西歐國家文化發展水平大體相當,所以其新聞事業出現時間上的差異也就相應較小,一般隻相差數十年﹔如果文化轉型的現實水平差距較大,文化交流則表現為單向影響的現實運動,這就是為什麼西方國家與東方國家的新聞事業出現時間上的差異達到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主要原因。
隻有充分認識到華夏文明當前所處的位置,深度挖掘華夏文明的豐富內涵,大力弘揚華夏文明的優秀傳統,提升華夏文明的內在品質,才可以積澱出一種比肩其他文明的自信,才可以贏得其他文明發自內心的尊重,從而也才能在世界范圍內播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