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財經新聞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成熟和消費市場趨於規范而發展和崛起的,以前的消費者扮演了更多的角色,信息的傳遞也變得尤為重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於財經報道的研究已具規模,本文在吸納前人的研究基礎之上開拓思路,挑選央視二套《環球財經連線》作為主要分析對象,對我國電視財經新聞進行歸納與展望。
關鍵詞:分眾化 電視新聞 財經新聞 《環球財經連線》
在當今媒介形式紛繁多樣的時代,電視的發展必然會受到沖擊,但在遭遇挑戰之時也伴隨著機遇。電視新聞分眾化是媒介競爭的結果,更是電視產業發展的產物。新聞的性質由新聞承載的事實的性質決定,財經新聞就是新聞分眾化之后產生的一個專業的新聞領域。
所謂電視媒體的分眾化,是指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社會階層的分化,社會資訊日漸豐富以及人們生活觀念的日趨多元化,觀眾與電視節目的需求呈分散和縱深發展,對媒體的需求也不斷分化,直接帶動了媒體有大眾向小眾發展的過程。[1][[1] 李新民.中國電視大趨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第118頁]而電視新聞分眾化就是電視媒介分眾化的體現。
財經新聞“就是指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畫為傳播符號,是關於人們對經濟新聞事實如何進行經濟選擇和經濟決策的報道。”[2][[2] 孫鳳毅.電視經濟新聞[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第23頁] 電視財經新聞的關注點從國內走向國際,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實現的。創作出具有專業性、深刻性又不失貼近性的財經新聞來盡可能滿足觀眾的需要,在滿足市場主導者的同時也能滿足普通大眾。因此,財經新聞要緊跟經濟形勢,以獨特的國際性視角把握前沿信息,在專業化的基礎上實現以人為本、貼近民生的新聞報道。將財經媒體做出品牌,把握話語權,向世界發出聲音。
新聞本身作為一種信息,它所承載的內容是被人們需要的,是適應時代潮流的。而經濟實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硬實力的標准之一,所以反映社會經濟動態同樣是新聞的重要職能,隻有能准確地反映社會經濟動態才能反作用於經濟發展,從而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從改革開放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新聞中的財經領域也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財經新聞,並且越來越被重視。
一、電視財經新聞分眾化發展道路
在我國,八十年代初財經新聞開始逐步建立,到1987年中央電視台第二頻道開始向全國播放,我國的電視財經新聞成長已步入正軌。我國的電視財經新聞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快,每一次節目改版和頻道創新都是一次飛躍。中央電視台二套1989年開播的《經濟半小時》以國內財經新聞為主要內容,2009年開播的《環球財經連線》以國際溝通為主要形式,二十年間讓電視財經報道實現真正的實時、即時。從個人到國家,從國內到國外,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財經新聞在我國媒體中的地位逐漸上升。到今天,財經新聞已成長為中國新聞業中“最龐大的家庭”。
隨著經濟的發展,財經新聞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經濟新聞,但二者還存在交織使用的狀態。關於財經新聞和經濟新聞的區別與聯系存在不同的提法,一種學說認為二者為包含關系,即經濟新聞包含財經新聞﹔另一種認為二者等同,即財經新聞就是經濟新聞。經濟是國家發展的基礎,無論產業內或產業外都屬經濟的范圍,而財經更多的指產業內。如果按社會生產總過程來劃分,那麼經濟則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四部分,而財經更多的是交換和消費﹔如果按市場角色來劃分,經濟包含生產者、投資者、決策者和消費者,財經更多指的是投資者和決策者。財經新聞不等同於經濟新聞,但也不是簡單地從屬於經濟新聞,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財經新聞是經濟新聞長足發展的產物。從經濟新聞到財經新聞界定的細化不難看出,電視新聞分眾化傳播已成為一種大趨勢,並逐漸走向成熟。
在分眾化傳播的時代,人們對於信息的分類要求越來越高,媒體為了迎合不同受眾的需求將節目制作得更加具有針對性。以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下稱中央二套)為例,從1995年定位為“經濟為主的綜合頻道”全面放送以來,經歷了2000年、2003年和2009年三次改版。2000年頻道名更為“中國中央電視台經濟·生活·服務頻道”,2003年第二次改版頻道名更為“中國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2009年再次改版更名為“中國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從央視二套更名可以看出,頻道定位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針對性,正在向著頻道專業化發展。所以財經新聞比經濟新聞范圍更加具體、深入。
財經新聞的發展和演變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之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條軌道上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國家和人民的主要任務。中央二套為配合與響應我國的經濟發展和黨的號召,積極加強電視經濟宣傳,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服務。所以,財經新聞的出現不僅是電視新聞發展的要求,更是適應市場需求的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