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從“4·20”雅安地震淺析微博在突發事件傳播中的雙面性

陳絲絲

2013年12月04日10:54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微博在突發事件傳播中大顯威力,充分認識微博的正負效應,更好地發揮其自身優勢和價值,已成為一個值得學術界思考的重要問題。本文以“4·20”雅安地震為例,深入分析微博在突發事件中顯現出的信息雙面性、動員雙面性及效果雙面性。

關鍵字:微博﹔雅安地震﹔雙面性﹔正負效應

引言: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①本文試圖從“4·20”雅安地震入手,分析微博在突發性事件中呈現的傳播特征,並探討其產生的正負效應。

一、信息雙面性

雅安地震發生后,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因其即時性、去中心化等特點,成為地震信息的傳播中心和集散平台。據媒體統計:“僅在地震當天,地震發生9小時內,新浪微博上有關四川雅安7級地震的微博總數6400萬條﹔雅安地震尋人微博總數231萬條﹔雅安報平安微博總數1008萬條。”②

(一)信息中心

4月20日8點02分,雅安發生地震,1分鐘后,國家地震台網官方微博“@中國地震台網速報”首個發出地震消息的微博﹔4分鐘后,四川本地媒體“@成都晚報”成為媒體官微在微博上首個發聲的媒體官微﹔6分鐘后,首個全國性媒體新華社在其網站新華網上,發布雅安5.9級地震的快訊﹔12分鐘后,國家地震台網官微“@中國地震台網”更新雅安地震震級為7.0級﹔11點,@央視新聞通過微博播報地震傷亡人數,該微博1小時后被轉發5000次。“雅安地震”話題被“置頂”至熱門話題,微博作為地震的信息中心,“雅安地震尋親”、“雅安求助”、“成雅高速”等話題呈滾雪球般發酵式傳播。@新華視點、@人民日報等媒體官方微博﹔@張泉靈等媒體記者,紛紛在微博上“微直播”事故現場。

(二)信息超載

但是,微博海量信息的背后也造成了“信息超載”的現象。 在地震發生后,關於雅安地震的微博已不計其數,如何從浩渺的信息中有效獲取重要信息成為一個難題。“信息超載”的定義最早出現於1970年Alvin Tomer的《未來震撼》一書中,是指人們在應用或處理信息的過程中,由於信息量過大超出了個人的有效處理能力,從而產生的面對信息的低分析決策能力和無形的壓迫感。在雅安地震中,微博上的信息經由裂變式傳播后,產生很多繁雜、雷同的信息。由於微博的“碎片化”的特點,缺乏深度信息的生產能力,充斥著很多無序化、低價值的信息。在信息大爆炸下,網民很難有效地獲取信息,進而極易產生信息焦慮、信息疲勞等心理危害。

二、動員雙面性

北京大學陳曼麗教授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除了快速傳播信息外,微博具備社會動員功能,在適時發起尋親、捐款、物資援助等行動,在聚攏愛心、組織和調度民間救災資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③

(一)愛心式動員

在“4·20”雅安地震中,微博名副其實地成為了親友發布尋親的信息平台。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都開辟了“微博尋親”欄目,很多網友參與到尋親、保平安的活動中來。據武漢大學沈陽教授統計:“四川雅安地震中#雅安尋人#話題共引發85617條討論,排名前三的尋人啟事轉發達到2283條(截止20號17點)”。⑤微博意見領袖因其巨大的影響力,承擔起了信息傳播和擴散的核心責任,助力地震救援工作的展開。在此次“4·20”雅安地震中,一些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利用其“社會網絡”的功能,發揮其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例如:@作業本自稱,如果需要幫助或者呼救,他會幫助發布、擴散救助信息﹔@李承鵬在第一時間為災區帶去物資。微博的擴散能力極大地拓展了救援信息的傳播,各種救援力量也開始行動起來,截止4月20日22時42分,有12家基金會在微公益平台上發起救助項目,一些救援組織也在微博上播報救援進展並給出救災指導。例如,民間救援組織@藍天救援隊在微博上調動全國各地救援隊伍及資源。

微博參與新聞熱點的傳播,乃至直接向事件中的受害者伸出援手,提供了媒體平台,同時還可以成為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的綠色通道,為救災和公益貢獻力量。⑥意見領袖、草根網民、公益組織等紛紛參與尋親、捐款、籌集物資等愛心接力賽,形成以“愛心”為名義的正面動員。

(二)泄憤式動員

與“愛心動員”相反,微博上存在著另外一種以“憤怒”的情感動員,其常常表現為網民的泄憤情緒。例如,在地震期間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雅安“最美新娘”陳瑩,在網友們大贊陳瑩的同時,也有網友揭發她只是作秀。此言論一經微博傳播后,無數網友被“憤怒”的情緒感染,紛紛動員揭發更多陳瑩的作秀証據。此外,還有紅十字會在此次地震中引發的新一輪的信任危機中,@紅十字會一條“考察災情”的微博引發了14萬次“滾”字的轉發,14萬個“滾”字透露著網民的極端憤怒。與愛心動員相反,這種泄憤式動員,在微博上“被消費”著,理性的、正面的動員容易被稀釋,非理性的情緒轉向同一個方向,智力下降、 理性減退,極易成為勒龐所謂的“烏合之眾”⑦。

三、效果雙面性

(一)信息源頭

由於突發性事件具有突發性、復雜性、破壞性和不可預測性的特點,新聞媒體在處理突發性事件時往往比較被動,微博因其便捷、及時的特點,能夠在第一時間傳播消息。公眾對重大突發事件,往往渴望第一時間獲知事實,消除不確定性,而微博正是憑其快速的特點,成為消息的首發平台,在時效性上搶佔了輿論的制高點。

自微博引入我國之后,在突發性事件中,它發揮了其他傳統媒體難以企及的特殊作用。在微博傳播中,每一個微博客都是一個自媒體,都成為一個獨立、平等的信息發布平台,幾乎都可以同步直播地震災情,形成一股即時化的“信息流”。在雅安地震中,最新的救援信息、尋親信息、災區路況等信息多出自微博,微博成為地震災情的信息策源地。

(二)謠言:真假難辨

消息來源不明所導致的真假難辨,是微博的先天不足。一個信息出來,往往很快就被淹沒在隨后蜂擁而來的魚龍混雜、鋪天蓋地的信息中,其中難免有不明真相者、以訛傳訛者,甚至是惡意歪曲者。⑧由於微博用戶發布和轉發信息都帶有“隨意”色彩,一條未經証實的信息一旦具備“眼球效應”,便會引發圍觀。

地震發生后,微博上“雅安尋人”話題的背后,也出現了一些炒作甚至欺騙信息, “真假尋求”難以辨別和核實。據新浪微博統計,截至4月21日晚11時,地震后舉報的虛假微博仍超過700條。不少虛假尋親、炒作消息廣為流傳,盡管@微博辟謠、@果殼網等官方辟謠機構能發揮其“自淨化”作用,但是,謠言証實、澄清的速度,往往趕不上其傳謠的速度。

結語:

綜上所述,微博在突發事件的傳播中,不但具有強大的正面效應,同時其負面效應也不可小覷。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盡量將其正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面要警惕它的負功能,力爭將負功能的降到最低,促進微博在突發事件中的健康傳播。

(作者系: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① 據2007 年8 月30 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②馬想斌:《正負能量交錯傳播》

[EB/OL].http://hsb.hsw.cn/2013-04/25/content_8494367.htm

③ 劉 茜、陳 鵬:《新媒體:災難中的大作用》[N].《 光明日報 》2013年04月27日06 版

④沈陽:《微博在西川雅安地震中的傳播作用》

[EB/OL].http://net.chinabyte.com/449/12597949.shtml

⑤李開復:《微博改變一切》[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⑥古斯塔夫?勒龐: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 馮克利譯,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

⑦劉曉麗:《微博紅火背后的傳播學思考》[J] .《網絡傳播》,2010年12期,第55-57頁.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