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人民日報》新媒體版特色研究【2】

岑卓妍

2013年12月04日16:2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揚帆於新媒體大潮之“浪尖”——

繼2009年7月1日擴版后,《人民日報》在2010年1月1日再次擴版,版面由20版增至24版。在本次的擴版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其在每周二所開辟的專門的版塊——“新興媒體版”,主要欄目包括:“新媒體高端論壇”、“新媒觀察”專欄、“趨勢”、“熱詞”、“業界速覽”、“排行榜”等,隨時追蹤著新媒體領域的動向和變化,時刻觀察和思考著新媒體日新月異的影響,關注著新媒體變革所帶來的社會生活的轉變。在2009年10月,在以“合作、應對、共贏、發展”為主題的世界媒體峰會舉辦以后,這是主流黨報《人民日報》為了適應新媒體大潮、拓寬報道思路、搶佔話語先機而促進和推動自我與新媒體內容融合的初次探索。

從2013年的1月10日起,《人民日報》再次改版,將原本每逢周二開設的“新興媒體”版轉變為每逢周四開設的“新媒體版”,一般放置在報紙的第14版中。

從版面名稱的轉變,首先可以窺探《人民日報》改版的最基本的立場:在中國知網以“新媒體”為關鍵詞,可搜索出相關文獻不下3萬篇,作為黨的喉舌的中國最主流的黨報,《人民日報》對“新媒體”一詞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已經基本上與學界和業界對該詞的認可度保持一致。

一方面,《人民日報》緊跟潮流,新開辟的“新媒體版”,明顯更加貼合新媒體發展的現狀﹔另一方面,這個概念已經在大眾腦海中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無疑比“新興媒體”一詞更加適合。

與此同時,兩個版面的立足點也存在根本的區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總工程師錢岳林認為,“新興媒體”涉及更多的是顯示方式的變革、安放位置的變化等,而“新媒體”更側重於基於網絡技術,依托於計算機、移動設備終端等發展而來的新技術。較之傳統媒體,“新媒體”在形式、內容及類型中發生了“質的飛躍”。

在初次登場的“新媒體版”上,《人民日報》刊載了一篇長達4000多字的《致讀者》,試圖站在最前沿、最尖端的位置上,對新媒體領域的“發展趨勢”,採用“8個猜想” 的創新方式進行預測和勾勒,並通過這種方式,全面、細致、清晰地闡述了“新媒體版”的定位和宗旨——立足於新媒體發展的最前端,探討其現狀、預測其趨勢、針砭其弊端、判斷其影響,同時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與發源於新媒體的焦點事件或與新媒體息息相關的各種新現象、新觀點、新問題。

雖然不是初次嘗試,但從媒體定位和媒體性質上看,作為傳統的主流媒體,在《人民日報》上構建有深度、有廣度的平台,集中式及聚焦式、大范圍及多角度地探討“什麼是新媒體”、“該如何看待新媒體”和“如何利用新媒體”等的問題無疑是一次創新的嘗試。

有理由相信,傳統紙媒的理念與立足於潮流尖端的新媒體的理論和觀念,其實也可以和諧融合,相得益彰:傳統紙媒專門開辟的新媒體版塊,在內容上與形式上均體現了新媒體的突出特點,尤其是其“個性化”和“互動性”,使得新媒體的理念在傳統紙媒平台上曉暢貫通、一脈相承。

其一,在形式上,《人民日報》“新媒體版”的特色可以用以下14個字概括:“版面設計常規化,欄目形式多樣化”。

一方面,從版面布置上看,《人民日報》“新媒體版”的版面設計大氣正統,分區明確,主次分明,文字與漫畫結合相宜,但版面空間較緊密,版面形狀較統一。“版面是報紙一個版的整體表現形式” ,讀者對於一個版面的最初印象在於其進入深度閱讀前的“第一眼”,因此,版面的設計和美化對於吸引讀者非常關鍵。“新媒體版”的設計風格和特色秉承《人民日報》整體的辦報風格和特色,是《人民日報》媒體性質及辦報宗旨的延續和傳承。從總體上看,“新媒體版”的布局和諧、比例均衡、次序井然,讓人感覺得體、舒心,但不免略為顯得單調和呆板。

另一方面,從欄目設置上看,每逢周四與讀者見面的“新媒體版”自創版之日起便以固定的四個欄目呈現內容,包括:

一、對新媒體給社會領域所帶來的影響進行思考和判斷,這一欄目主要以署名專稿的“觀察專欄”的形式呈現,篇幅最長,通常配以新聞漫畫,是該版的核心內容,處於版面的顯眼位置。

二、對新媒體前沿技術的動態和動向的觀察和評估,這一欄目以署名稿件的專門欄目的形式呈現,篇幅次於上述欄目,通常配以編輯的按語。

三、“問政:看領導干部用網”欄目,主要採用署名約稿的形式,專門刊登全國各地官員對於“新媒體時代中官員如何利用網絡問政”這一問題的觀點、意見和建議等,並配以@人民日報網友圍繞同一話題的評論、質疑和爭議。

四、基於@人民日報 微博的“一周熱點評述”欄目,專門邀請評論員對一周內@人民日報 所發布的熱度較高、影響力較大的原創微博進行點評,一般每周刊登3~5條微博及其點評。欄目的形式多元化,每個欄目所呈現的內容從角度、層次和深度上看都不一樣,能在同一版面中最大程度地呈現盡可能多的內容予讀者。

其二,在內容上,《人民日報》“新媒體版”的特色主要可以用以下16個字來概括:“技術內容前衛新潮,網絡問政色彩濃厚”。

從議題選擇上看,議題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類為新媒體技術的前端動態及其社會影響,集中探討的新媒體技術包括微博、微信、APP、視頻網站等,及其所帶來的新變化、新特點和正負面影響。從這一層面上看,“新媒體版”對於新媒體技術的前沿動態和信息流向抓取得極其精准,對於新媒體領域的特色、特點和亮點敏感度頗高。

例如,2013年5月2日《APP的“泡沫”會吹破嗎?》一文,便立足於較為專業和高端的視角對移動終端上的第三方應用程序(APP)在市場競爭中所面臨的困境,如產品同質化、創新能力不足、盈利模式不清晰、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等,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再如,2013年5月23日的“新媒體版”中刊登的文章《互聯網新職業的喜與憂》中,便將討論的聚光燈聚攏到了目前較為熱門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和互聯網新職業勃發的現象上。微博運營官、網店裝修師、網游陪練等均是迎合目前互聯網發展狀態相應而生的新奇的職業,通篇文章對於中國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背景下的“網絡新職業的現狀”、“所面臨的問題”、“發展方向”作出了深入的探析。

二類為官員網絡問政專題,即來自全國各地給級別的官員、干部圍繞新媒體時代所帶來的問政新方式、問政新觀點、問政新變化各抒己見,同時配發少量的來自於@人民日報 的粉絲對於該論題的反饋。

例如,2013年5月2日的《網絡涉腐輿情處置需要規范化制度化》一文,表達了廣東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黃先耀對於網絡涉腐輿情處置的全新看法:要建立暢通、健全的投訴渠道,彌補目前網絡反腐的偶發性﹔要建立網絡舉報流程的審批制度,避免“誤傷事件”﹔要健全權力監督機制和問責機制,切實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該類議題佔據“新媒體版”議題的大部分,從微博問政、微信問政、網絡反腐到民生政務……話題集中且新銳,但不足之處為預設立場過於明顯,官員發聲處於主導地位,網民發聲佔有量還是過少。

三類為直接從@人民日報 中摘取的微博內容,該類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網絡輿情的方方面面,但基本是一周內在微博上發生的熱點、焦點,或是在微博中影響度較大的觀點、看法等。除了微博原文的摘錄,還附有專門評論人員的評論,對信息進行了精心的二次加工,讓已經傳播過的信息被包裝成了有價值的新觀點,再次予以傳播。這一部分的內容直接體現傳統紙媒與新媒體的融合,內容也較為軟性和吸引、輿論監督明顯、人文關懷程度高。

例如,在2013年6月13日“新媒體版”中的“一周熱點評述”欄目中,刊載了@人民日報 中的一條標題為“【少年,你已經贏了!】”的微博 ,該微博轉發量超過十萬,評論數量也高達3萬,影響力驚人。微博原文主要講述的是一名今年參加高考的少年,抱起因痛經而昏迷的女生奔跑送醫,最后兩者均沒錯過考試的勵志小故事,在高考期間成功制造了一場“勵志小風波”。雖然在傳播效率和傳播范圍上,紙媒比不上微博,但其以“新觀點”制勝,精心加插了獨特的點評:“中國好考生,不只是高考狀元們的專屬稱號。在人生和社會的考場上,我們每天都在經歷一場場考試,這位男生用熱心和關愛交出了他的答案,也獲得了社會“評卷人”的肯定。”

其三,從新媒體理念上看,《人民日報》“新媒體版”的理念特色可以用以下16個字概括:“專業性強、預測度准、互動率高、個性化顯”。傳統媒體欲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長,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復制,簡單地“長話短說”,而是要參照新媒體運營當中的“本質”的理念,例如“互動、即時、高效、多元”等,在業務操作的過程中將這些關鍵的元素呈現在傳統媒體當中。兩者的融合不應該僅僅是內容上、形式上、渠道上、管理上的簡單重合,而是要將其上升為理念,深深滲透到傳統媒體的傳統的採編生產和管理經營的流程當中。“理念的融合”才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融合所要達到的最終的目的和效果。《人民日報》“新媒體版的理念特色即在於此。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