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中,本文擬對傳統主流報紙《人民日報》中的“新媒體版塊”,從內容、形式到價值理念等各層面進行深入的探討,尤其立足於“新媒體理念”的獨特的視角挖掘其“新”。從版面布置、欄目設置、議題選擇、話語特色、價值理念等方面多維度、多層次地以傳統紙媒《人民日報》所開設的“新媒體版塊”為經典案例進行剖析,細述其特色,全面鋪展其在與新媒體融合進程中的現狀、特點乃至潛在的問題,為傳統紙媒融入新媒體語境提供有價值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傳統媒體﹔新媒體﹔媒介融合﹔人民日報
一
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說:“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標志,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與運用,都宣告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信息傳播技術的突破性變革和發展往往會誕生一個新的時代。邁入21世紀第二個10年,以“微博”、“微信”等為主流形式的新媒體技術,基於強大的互聯網技術,以移動設備為終端,以“社會關系”為核心,因“高時效、超便捷、強互動”等優勢而強勢席卷傳媒界,使社交環境和媒介生態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崛起的中國新興媒體——中國新興媒體發展報告(2012-2013)》指出,2012年,日益呈現網絡化、全球化、全民化、移動化、融合化、社會化發展的新興媒體已經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勢的媒體,並深深“植入”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領域。與此同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也指出,2012年,以“大數據”為主要特點的新媒體技術,“社交性”和“移動性”成為其關鍵詞。如今,這兩個關鍵詞正有“愈演愈烈”之勢,新媒體因其超強的適應性而被受眾廣泛採用,換言之,傳統媒體正在遭遇一場前所未遇的危機和挑戰。以美國為例,百年大報《洛杉磯新聞報》和《波士頓環球報》在2009年不得不停刊,接著《西雅圖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棄紙轉網,“一時間‘報業消亡論’、‘報業拐點論’甚囂塵上,新媒體引發的“蝴蝶效應”迅速改變了傳統媒介的生存狀態,並逐漸晉級為主流媒體並搶奪傳統媒介的市場空間。”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傳統紙媒大可不必自亂陣腳,其自身依然具備著新媒體所無可比擬和不可撼動的獨特優勢,例如其“專業性、權威性、真實性”,當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及內容的深度、廣度一旦與新媒體“效率、便捷、互動”特點相結合時,往往會達到出乎意料的傳播效果。
二
美國西北大學新媒體系主任李奇•高登(Rich Gordon)將“媒介融合”的具體形態細分為:一、媒體所有權合並﹔二、媒體戰術性聯合﹔三、媒體組織結構性融合﹔四、新聞採訪技能融合﹔五、新聞敘事形式融合等幾個方面。 而國內則有學者簡單將這幾種形式概況為:一、技術、網絡融合﹔二、行業融合,跨媒體發展﹔三、運營模式融合與資源共享﹔四、節目內容融合與渠道融合。 在新媒體來勢洶洶的情勢之下,傳統紙媒在窘境中紛紛探索新的出路,由最初的“觸網”——與門戶網站合作或自建網站開始,到現在的開通認証官方微博或者微信賬號,力圖在新媒體的專屬領域中搶佔一席之地。
除了上述渠道融合的創新方式之外,當然少不了內容融合的部分:不少傳統紙媒也正努力在版面上設置專欄或者專版對新媒體內容和動態進行全方位的關注,各大報紙和雜志的 “新媒體版塊”如同“雨后春荀”般涌現。這些專欄或專版以常規性、固定化的形式在新媒體領域中發現並追蹤“亮點”新聞和熱點事件的線索,“摘取”其中最有價值、最受爭議的內容,通過精心的文字和圖片加工編輯,最后再度呈現予受眾。例如,2005年3月21日,《新快報》推出的“熱辣網事”版﹔2006年3月21日《信息時報》推出的“網事”版﹔2006年10月10日《南方都市報》推出的“網眼”版等。《南方都市報》“網眼”版塊的出版時間及版面位置基本固定,一般為每周二至五的A32版,所呈現的內容依然發揮著南都作為輿論監督領跑者的獨特魅力,延續了硬新聞的“客觀、冷靜、理性”的風格,卻不失熱點爭議和人文關懷。
本文擬詳細探討的正是這樣一種傳統紙媒與新媒體的融合方式——一種遵循“內容為王”的基本原則,立足於以新媒體的價值理念為辦報的思維邏輯的融合方式,這種融合方式的關鍵在於“新理念”,而不僅僅是新的渠道、新的形式和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