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從丹納三因素說探渝派紀錄片美學風格之源【3】

曾子龍

2013年12月06日14:1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結語

“‘渝派’紀錄片可以比喻為‘石縫中的黃桷樹’。黃桷樹是重慶的市樹,在重慶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它把遒勁的根深深地伸向石壁中,少許的水分便能枝繁葉茂,生生不息,堅韌頑強挺拔。”“‘渝派’紀錄片散露出的是一種堅韌、頑強的人生態度,正是有了苦難,才覺得堅強更加彌足珍貴,正是因為這份堅強才能向生命發出豪邁的召喚。它忠實記錄重慶的大農村問題,它同時又將山城重慶大江大水的血性豪邁和頑強不屈融入到片子當中。鏡頭內外,都是面對苦難人生的不屈和反抗。”作為渝派紀錄片掌門人的重慶電視台科教頻道總監雷衛在談到“渝派紀錄片”時如是說道。[14]

通過對丹納“三因素”說的審視,我們看到了種族、環境、時代對“渝派紀錄片”生成的巨大影響,渝派紀錄片也因此具有了區別於“京派”、“海派”、“川派”紀錄片的特殊美學質素。正是種族、環境、時代這三者擰成一股繩,才有了“渝”味無窮的渝派紀錄片作品。

重慶獨有的自然地理、社會歷史,造就了重慶獨特的審美文化。這一點不止表現在渝派紀錄片身上,在各個門類的藝術作品中均有所體現。重慶籍畫家、四川美院院長羅中立在其著名繪畫作品《父親》和《八月陣雨》同樣顯示出了濃重的渝派色彩。有人在評價《八月陣雨》時寫道,“人們就這樣生活著,從不自怨自艾,更無需憐憫”。 [15]此評語用來描述渝派紀錄片也同樣適用——

渝派紀錄片用鏡頭燭照真實的生活,是一種敢於直面人生的紀實美學:悲涼的色調,詠嘆調的背樂,鏡頭裡為生存而生活的主人公,他們從不自怨自艾,更無需憐憫——作為巴人的后裔,他們性格的深處、靈魂的內裡,基因的屬性永遠是頑強、豪邁與不屈。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

參 考 文 獻

【1】 於洋.87歲徐朝清老人辭世 天梯愛情成絕唱.重慶時報,2012-11-1

【2】【14】重慶電視台科教頻道將變身為紀錄頻道——“渝派紀錄片”的產業擴張.時代信報,2007-10-22

【3】 歐陽宏生.廣播電視學導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4】 葉朗. 美學原理. 北京:北大大學出版社,2009

【5】【9】【12】【13】 王潤田.論大型歷史考古紀錄片-巴人之謎與遠祖之謎對渝派紀錄片的建構功能.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6】 趙憲章.文藝學方法通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7】 張雅欣.渝派紀錄片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7)

【8】 鄧光和.王慶和他的紀錄片《三個月亮》.當代電視,1999(10)

【10】 范瑞利. “渝派紀錄片”代表作《進城》的影視人類學意義.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11】 李嵐.“詩聖”是如何煉成的——從丹納“種族、環境、時代”三因素說看杜甫詩歌的成就. 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2011-1

【15】 黃宗賢.從原理到形態——普通藝術學.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