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好記者講好故事·新聞的力量——二○一四年“好記者講好故事”十位優秀選手演講內容摘登

同一把泥土

林懿琳

2014年11月10日13:20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同一把泥土

  廈門衛視記者林懿琳在“731”高雄氣爆現場

  2011年3月的某一天,一個叫黃宏成的台灣人,回到老家福建南靖縣梅林鎮梅林村黃氏祖祠祭拜,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和20多位黃氏后人,齊刷刷地匍匐於地,親吻腳下的土地足足12秒。讓人更沒想到的是,這只是黃先生親吻大陸30多個省和台灣319個鄉鎮大地泥土的數百個12秒中的一個場景而已。

  2012年,我成了一名駐台灣記者。去往機場的路上,一眼望去,都是塵土飛揚的工地,有紅澄澄的、也有黃澄澄的,司機告訴我,那是紅壤和黃壤。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海那邊的水土,不知是否包容得下我這來自大陸廈門的小女生?

  一下飛機,就直奔市區,蔓延的綠意,怎麼也遮不住台灣泥土的顏色,同樣的紅澄澄、同樣的黃澄澄,我一時間竟忘了自己方才曾在兩岸之間的起落。

  “小姐你是從大陸來的哦,那你會唱‘起來’那首歌嗎?”台灣司機這麼一問,我才回過神來,有點迷茫地問,“‘起來’是什麼歌?”弄了半天才搞懂原來他指的是《義勇軍進行曲》。

  於是,在海的那一邊,我第一次唱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竟然是在出租車上,和一位司機大哥。

  去年中秋,我去台南麻豆採訪當地的文旦祖師爺——買郎宅郭家。初見郭老先生,他頭上戴著綠營選舉造勢的帽子,對我們的採訪極為抗拒。老人家連連擺手說:“不要採訪啦,你們大陸人來台灣,賺錢的是你們,又不是我們。”我當即用閩南話回答:“阿伯,我就是在大陸吃到你們麻豆的文旦,才專程來採訪您的。”看得出來,我一開口,他很吃驚,“原來你們也會講台語哦。”我告訴他,不只是我,在大陸還有兩千萬人,每天都說著和他一樣的閩南話。

  原來在海的那一邊,有時隻需要一段鄉音就能夠彌合那長長又深深的心隔。

  在高雄左營,我們見到了祥和裡裡長劉德文,12年來他堅持著一項“特殊服務”,義務幫助轄區內的老兵將骨灰送回大陸。當航班抵達老兵故鄉時,他堅持骨灰盒必須先放地上一段時間,按他的說法叫“走地”,讓老兵可以第一時間腳踏家鄉的土地﹔他的服務專用袋,是喜慶的紅色袋子,用來安放老兵的骨灰盒,他說,對中國人來說,落葉歸根是喜事,這是中國人的倫理。

  原來在海的那一邊,他們也會用心貼著土地,用夢裹著情誼,更會用回家的陪伴去消弭游子遠走的距離。

  今年6月,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成為第一個到訪台灣的大陸對台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那天他前往拜訪高雄杉林區的一處木瓜果園,很多當地果農拿著各式各樣的小物件,熱情地向張志軍索取簽名。一位果農手裡拿著寫有“張志軍”三個大字的斗笠愛不釋手,他說,他要把這頂斗笠帶回家挂到牆上,留作紀念。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這位大陸高官說話很實在。”

  原來在海的那一邊,在一樣土地上著笠耕作的人們,雖說誰都有誰的好惡喜厭,但誰也都有誰的鄉裡鄉情。

  那裡的人,和我們說著一樣的語言﹔那片土地,和我們有著媽祖關公的文化傳承。但總有一些情境,還是敵不過可怕的政治操弄。我被一個司機在半路上丟下過,就因為我是大陸來的。一路走回,腳底仍舊是紅壤和黃壤的交合,這樣的遭遇,並沒有讓我模糊那片土地的顏色。因為,那片泥土有溫度,記者往往是第一個感知其人情冷暖的群體﹔因為,那片泥土有尺度,記者往往是第一個用其來丈量心與心距離的群體﹔因為,那片泥土有跨度,記者往往是第一個體驗超越分歧尋求共識的群體。

  海的這一邊和那一邊,多少有著事實上的距離,但正如台灣詩人向明所寫:銅牆的壁壘呵,終不敵親情的柔指,輕輕一推,就踉蹌地閃了過去……不是嗎?

  現在是2014年的年末,我不知道,現在黃先生的吻,落在哪裡﹔但我知道,半個世紀的風,無論隔著怎樣一灣海峽,揚起的都是同一把泥土。

  (廈門衛視新聞部 林懿琳)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