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4年·第11期

產品再造 流程再造 體系再造——

媒體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

胡寶祥

2014年11月17日09:36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1 需求推動媒體融合

做媒體工作的人都感到,在互聯網普及以后,資訊傳播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其主要標志,一是用戶需求發生了明顯改變,由低到高,由粗到精,由繁到簡,對資訊內容、形式、載體越來越“挑剔”。二是專業、非專業的資訊傳播產品、平台、工具、載體越來越多。產品多樣和用戶需求多變,迫使傳統媒體或者主動、或者被動地擁抱互聯網,革新圖存。

2 網絡推動媒體進化

以報紙為例,其網絡化到目前基本上經過了四個階段,包括上網、建網、互動、融合,發生或正在發生三個階段變化。

在上網、建網階段,也就是電子報、網絡版、新聞網站早期,主要是內容位移的“物理”變化,就是把傳統媒體的內容拷貝到網上。這一時期有句名言:“網絡無改稿,社會責任大”,說明通過互聯網實現傳統媒體內容二次傳播,是原汁原味的。在這個階段,傳統媒體與網絡的關系是:“你是你,我是我”。

新聞網站以論壇為代表的互動階段,包括跟帖、跟評、博客、微博、微信、QQ群等形式,改變了報紙的單向傳播,引入了互聯網的血液,發生了“化學”變化。這個時期,報紙和互聯網的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報紙與互聯網的融合階段,包括內容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管理融合、經營融合等,目前整體處於起步階段。融合,是報紙優質基因與互聯網優質基因的雜交,是基因移植,是媒體再造,發生的是“生物”變化。在融合階段,報紙與互聯網的關系是:“你我不分”。

3 媒體再造方能涅槃

傳統媒體雖然遇到受眾規模不斷縮小、市場份額逐漸下降的問題,但“舞台”還在、人才還在、公信力還在,通過植入互聯網基因,通過“生物”反應可以產生大變局、大分化、大跨越,實現彎道超車,使傳統媒體涅槃重生。

媒體融合的路徑有多種選擇。我的看法是,通過再造產品、再造流程、再造體系,傳統媒體不但可以革新圖存,還可以再現輝煌,再創新型主流媒體。

產品再造:產品再造要有用戶觀念。從用戶角度考慮,好的媒體首先要有好的產品,好的產品含有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兩個優質基因。產品再造,要考慮四個維度,包括速度、廣度、精度、深度。

速度,計時概念由24小時為單位的日報改為分秒必爭的即時報。採用互聯網新技術,靠分布式集群的網絡信息採集手段,獲取最新資訊或採訪線索。信息加工由採集、編輯、審定、排版、印刷、發行的串聯式工序,改造為採編審發同步的並聯式工序,時效提速。

廣度,獲取資訊原料的空間由區域性拓展為全球,由新聞事件現實空間拓展到相關歷史空間,實現時空全覆蓋。資訊來源不但有記者、通訊社、報料、官方發布等傳統源頭,也有網站、論壇、微博、微信、自媒體等網絡源頭,實現全方位掌控。豐富的、大數據的資訊原料是加工優質信息產品的基礎。

精度,以廣度為基礎,通過多樣本的對比核實機制、導向精准度判別系統、多樣的資訊抽取模板,利用各類軟件分析技術和平台實現資訊的粗篩選。發揮傳統媒體專業經驗和人才隊伍優勢,在粗篩選后進行人工智慧判斷。通過兩道工序的加工,使信息的精度(包括事實是否准確、描述是否精煉、與目標受眾是否契合等)可以用數字度量。

深度,這是融媒體產品的主要標志之一。通過層級關系自動分析技術,採集最深層次的內容﹔通過論壇跟帖、新聞跟評、網上調查等獲取多樣性參照,使再造的產品更加深刻﹔通過建立觀點庫、方案庫、案例庫,為資訊產品的深加工提供更多原料、模板。

具有速度、廣度、精度、深度的媒體產品,可以多媒體展現,多終端傳播,多體裁再生﹔可以用於大眾傳播、分眾傳播和微傳播﹔可以再度加工為特色化、地方化、個性化的不同產品。

流程再造:從效率、效益來分析,傳統媒體生產成本高,生產過程長。流程再造,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提升效益。除了上面講過的變採、編、審、發串聯式工序為並聯式工序外,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利用免費的、無償的資源,利用各種信息處理工具,降低資訊生產、傳輸、加工的成本。把信息挖掘、信息分類、信息聚類、話題追蹤、傾向分析等技術應用於資訊生產流程,實現資訊發現、資訊分析、產品加工、產品傳送的高效率、高效益。

互聯網傳播,用戶是內容的消費者也是生產者,用戶是產品的使用者也是評判和改造者,用戶是流程的組成部分也是流程的再造者。雖然用戶提供的內容、產品、流程有的比較粗糙,但可以成為我們的原料和初級產品。在整個資訊產品生產流程中,必須重視用戶的生產和創造功能。

通過流程再造,可以實現媒體生產一種原料多種產品、一次採集多次發布。

體系再造:本文所講的體系,主要針對省及以下的區域性媒體而言。所謂體系再造,就是在報紙、廣播、電視、新聞網站之外,打造一個與之並存的微傳播體系。

所謂微傳播,我給出的定義是:用專業化的資訊挖掘、篩選、分析、編輯手段,由專業化的資訊處理團隊,向特定用戶一對一傳送資訊產品的方式,是受眾明確、需求清晰、有較強針對性的精確傳播形式,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型傳播業態。與大眾傳播相對應,是用專業化的手段和團隊生產、傳遞針對某一固定用戶的資訊產品,傳播內容精准而輕便,傳播對象固定而單一,傳播渠道直接而便捷,故稱之“微傳播”。

微傳播體系,包括資訊或新聞個性化傳播的產品體系,策劃、生產、加工和傳播的組織體系,平台技術開發和運營的技術體系,適於微傳播的經營體系(包括精准廣告和系列經營性活動)。微傳播體系是個性化資訊服務得以實現的基礎和手段,隻有在信息技術發達,資訊獲取、篩選、生產和傳遞便捷,用戶個性需求相對迫切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微傳播體系的核心,是用多終端、多媒體、多平台、點對點、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資訊產品的個性化生產、加工和傳播。

微傳播體系,除了資訊傳遞功能外,還具有服務功能,並由此把資訊傳遞和服務融合在一起,變人與信息的軟關系為人與人的硬關系,可以增加用戶粘性和媒體凝聚力。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