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2014年第9期

電視紀錄片的中國化敘事風格及意象展現——

從《舌尖上的中國》看民俗紀錄片的中國文化傳播

肖?

2014年11月27日13:52        手機看新聞

摘要:《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是一部以食物為主線,講述中國人生活狀態和飲食文化的紀錄片,其中展現的中國化敘事風格和意象為中國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可靠的借鑒意見。本文通過分析《舌尖》的中國化敘事背景及意象,重點闡述了在跨文化傳播中紀錄片的中國元素展現,並對中國紀錄片尤其是民俗類紀錄片的發展提出了參考意見。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敘事﹔意象﹔跨文化

紀錄片是用鏡頭客觀真實地記錄社會生活發展變化,反映生活的原生態藝術形式。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從早期以政治宣傳為根本要務的《英雄的信陽人民》到現在多元價值交織下的《故宮》,正在探索中向前進步。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以一個華麗的轉型融入到世界一體化進程當中,在多元化的經濟和文化格局中,如何展現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風范,弘揚悠久文化傳統的古老習俗,是中國紀錄片在探索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直接課題。在這個問題上,2012年第一季,2014年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國》以中國化敘事手法為中國紀錄片尤其是民俗類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參考。

一、《舌尖》的中國化敘事背景

1.“家庭”敘述為文化表現單位

中國人的生活向來以父母和家庭為中心,自古以來就有家國之說,家為立國之本。家族意識十分突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庭的意義非比尋常,人的個性與利益遠遠在家族之后。中國的眾多文化特質都是在這種獨特的“中國式大家庭”下產生並發展而成的。

《舌尖》系列將家庭作為拍攝的基本單位,著眼點是最廣泛的受眾群體中實實在在的家庭氛圍。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家庭觀念貫穿始終,無論是“手?面”裡為兒女奔忙的媽媽,還是“麻辣雞”中為曾孫女細致挑選雞肉的龍大爺,每一種食品都深深地打上“家庭”的烙印,帶給人們來自家庭的感動。

2.“美食”展現為文化切入角度

在中國,飲食的意義遠遠超出果腹,它是人們聯系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吃飯的過程中,無論是家庭用餐還是正式宴席,中國人都聚餐圍坐一席,將所有的菜擺在面前,根據喜好夾菜、敬酒、勸菜,借此體現出人們之間相互尊敬、禮讓以及和睦、團圓的氣氛。所以以美食作為宣傳中國文化的切入口,對於愛吃的中國人來說本身就是“討巧”的做法。

《舌尖》鏡頭切換和入畫方式普遍採用了中國水墨畫創作的典型手法——“潑墨”,節目中涉及的人物、食材、食物、自然景觀運用“重疊”和“變色”的方式緊密地拼接起來,第一季片頭“用筷子夾住的臘肉山水水墨畫”,第二季在筷子上流轉的面條,用中國化的美食串聯起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難怪不少觀眾在深夜看完節目后表示“忍住口水,留下淚水”。

3.“鄉情”體現為文化傳播內核

中國人講求“飲水思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本身就蘊含著歷史和文化的因素。“吃飯”對於中國人來講,不僅僅意味著補充生命延續所必須的各類元素,可以說,這其中連接和維系的是各類感情,也是中國人關於故鄉和家庭的集體回憶,是中國人丟不掉的“鄉愁”。

正如《主食的故事》裡在北京生活的山西人白波所說的一樣,“從小吃過什麼東西,你會一直留在身體裡面,覺得這東西一直就是那個味”。味蕾的記憶實質上就是故鄉的記憶,《舌尖》中囊括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各種飲食文化串聯起來就形成了人們關於故鄉的各種懷念,對於現代人來講,行走在城市,抹不去的是鄉愁。飲食這種來自幼年內心最深處的記憶,使無數隻有在逢年過節才能回家的人們一邊在異鄉前行,一邊懷念記憶深處的味道。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