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4年·第12期

方寸之“地”彰顯民生之重

余 龍

2014年12月19日11:26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走轉改”活動是新聞戰線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一次生動實踐,是“黨性和人民性統一”在新聞宣傳領域的深刻詮釋,是新聞界在新形勢下提升新聞隊伍素質能力,轉變工作作風的必要手段和重要載體。作為地市黨報,要通過持續深入的“走轉改”活動,提高思想認識、改進工作作風,自覺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貫徹到新聞宣傳的實踐中﹔要扎根基層,反映群眾生產生活的新變化、新訴求。

“讓成果見諸報端,給百姓辦實事,為黨報樹立口碑”——這是福建省閩東日報社近年來開展“走轉改”活動的最好總結。報社准確理解和把握活動本質,立足實際精心謀劃,結合自身的辦報理念和辦報特色,開展了一系列新聞策劃活動。編輯記者深入基層一線,把筆觸和鏡頭對准普通群眾,察民情、聽民意、解民憂,在全省地市黨報中率先推出了“民生新聞”版塊,精心打造“民生幸福檔案”“第一新聞眼”“小記搜城”“溫暖寧德”等欄目。一篇篇帶著泥土芬芳的生動報道見諸報端,以方寸之“地”彰顯民生之重,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受到讀者的好評。

“幸福檔案”傳遞正能量

正面報道是黨報的主導新聞,做好做活正面報道,既是黨報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體現,也是黨報樹立權威、贏得讀者的關鍵所在。在“走轉改”活動中,閩東日報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大張旗鼓地弘揚社會正氣,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努力在報道模式和手法上有所變化和創新,讓正面報道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為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閩東日報策劃推出了重點欄目“民生幸福檔案”,從普通人的身邊事入手,以平民化的微觀視角,展示經濟社會發展給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報道內容涵蓋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就業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

農民看病的錢可以報銷了,貧困戶拿到低保了,城市無房戶分到廉租房了,農民工子女可以在城裡上學了……通過一家一戶的“小幸福”,展現民生之樂、民生之福,正能量在字裡行間累積流淌。

從2012年9月7日至今,該欄目已先后刊發了《廉租房裡“幸福蕊”》《每天4趟“平安班車”送留守兒童回家》《免費營養餐 樂了農家娃》《大病補充補償 減輕農民負擔》《周寧2000件棉衣讓“五保”老人溫暖過冬》等稿件200多篇。

“身邊溫暖”弘揚真善美

道德是人類的操守、社會的良知,作為承擔了更多社會責任的黨報,不能在道德建設上放棄話語權,而要主動介入、積極引導。黨報要善於尋找話題、營造熱點、塑造典型,把在百姓身邊的真善美發掘出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2年9月,民生新聞版推出重點策劃欄目“溫暖寧德”,講述發生在市民身邊的感人故事,這些平凡人身上的道德閃光點,傳遞著愛的溫暖和道德的力量。

2013年1月18日,“溫暖寧德”專欄刊發通訊《“當我離開,我願把愛留下”》,報道了一位山村老人沖破世俗觀念,捐獻亡兒器官救治3名患者的感人故事。這一愛心壯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熱議。報紙的積極宣傳,對倡導正確的生命觀、引導社會愛心傳遞,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得到社會民眾和相關部門的高度評價。

2012年9月4日,專欄通訊《記者爺爺送三胞胎上小學》向人們展現了一位老新聞工作者的濃厚情懷。6年前在報社宿舍樓前的一次偶遇,讓年過八旬的退休老記者夏念長與柘榮縣三胞胎家庭結下不解之緣。從此,孩子取名、拍照、領補助、求學,都與這位老者的關愛相伴。

2012年3月22日,專欄向讀者講述了一位家境貧寒的農家漢子,用6年時間還款的故事,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和廣大讀者的關注。“人窮志不短”“一言既出,履諾如山”成為普通市民追逐的精神境界。

“溫暖寧德”開欄以來,既報道個體先進事跡,也反映群體道德現象﹔既報道公民自發的道德善舉,也反映有組織的救援行為﹔共刊發《孕婦高速路上臨產 停車區眾人合力迎接新生命》《素昧平生 他隻身救援砍柴老漢》《愛心傳遞正能量 情系災民過暖冬》等260多篇報道,講述了一個個見義勇為、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

“小記搜城”點亮文明之光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不少中小城市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在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城市功能日趨完善、“硬件”不斷強化的同時,“軟件”卻常常拖了后腿。城市的管理水平、各行各業的文明形象、市民的文明素質都有待提高。作為市委機關報,閩東日報多年來一直對城市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問題予以關注,記者的目光也沒有忽略那些不和諧的音符。

如面對城區“臟、亂、差”的現象,老百姓窩火,領導也不滿意。為了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報社下決心主動介入,對城市不文明現象進行監督。報紙在民生新聞版開設專欄,以系列報道形式,對群眾普遍關注的不文明現象進行大篇幅集中性報道,引起社會關注,引發讀者思考,並發揮地方主流媒體的影響力,促進問題的整改落實。

2012年7月20日,民生新聞版推出“小記搜城•晒晒身邊不文明”專欄,陸續刊發《天橋有路卻不走 砸了護欄穿馬路》《漂浮垃圾“遮了”東湖美景 》《城市牛皮癬 還是這麼的“牛”》《行車亂象 點滴而起 》等報道文章,積極參與文明監督。為了促進問題的解決,報社還與市文明辦聯合召開公共場所不文明行為評議整改座談會,與市民代表、相關職能部門一同評議“不文明”行為,收集各方意見建議,並組織相關部門開展多種形式的文明勸導行動,在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

記者搜尋“不文明”現象的同時,也發現了不少文明閃光點。2013年2月,報紙推出“小記搜城•細微之處見文明”系列報道,探討推廣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如《治理“牛皮癬”有管就能管得好》《東僑老年城管督導隊——社區裡的“馬大姐”》《昔日垃圾場變身停車場 部分綠化帶傷痕已撫平》等,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新聞之眼”回應百姓關切

作為地市黨報,一頭連著黨委政府,一頭連著廣大群眾。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當好“喉舌”的同時,要把更多鏡頭對准普通群眾,把更多筆觸指向社會的關注點。

為了加大民生報道力度,“第一新聞眼”欄目以“關心民生、聚焦民情、關注生活、引導輿論”為宗旨,堅持以人為本的新聞理念,傳遞利民政策,追蹤民生熱點,加大監督力度,通過記者調查,回應群眾呼聲和社會關注。報社還先后開通了“民生熱線”,架起政府與民眾溝通的橋梁。

幾年來,“第一新聞眼”欄目精心策劃推出了一系列主題報道。每年年初,組織記者對上年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落實情況進行回訪﹔市“兩會”期間,推出“帶著民生跑兩會”系列報道,讓兩會代表委員與基層百姓連線,及時傾聽群眾呼聲。編輯部還與市相關部門合作,組織策劃多場“3•15”聯合行動,妥善解決消費糾紛﹔與團市委、婦聯合作,舉辦“陽光助學”“關愛春蕾”等活動,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為慈善事業添力。欄目持續關注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問題,得到廣大讀者的肯定,有效提升了報紙的關注度和影響力。(作者單位:閩東日報社)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