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十年來中國電影票房進入高速發展期,票房增長近20倍,銀幕數量激增。隨著新一代導演的崛起,中國電影市場上的作品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但逐年擴大的電影市場以及繁榮的作品表象背后也隱含著國產電影發展面臨的問題,諸如重數量不重質量,創作上的粗鄙化娛樂,在海外市場遇冷等。中國電影當務之急就是講好故事,提高電影的制作水平和質量,尊重真善美才能使中國電影被觀眾認可,才能使中國從電影大國變成電影強國。
關鍵詞:中國電影﹔電影市場﹔小成本﹔多元化
一、中國電影市場日漸龐大
自2004年以來,中國電影市場進入了高速成長時期。2004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15億,據業內人士估計2014年我們電影票房將達到300億,由此看來十年左右票房增長近20倍﹔中國故事片產量由2004年的200部增至2013年的638部。電影銀幕數量激增,據EBOT藝恩日票房智庫數據顯示,2014年第一季度(1月1日-3月31日)新增影院325家,新增銀幕1609塊,平均每日18塊,全國累計銀幕20007塊,預計年底將達到23000塊,○1進一步縮小和美國的差距(美國約有4萬塊銀幕),為票房再上一個台階打下牢固的地基。而2003年,我國的銀幕數僅有2296塊,增長近十倍。電影“觀影人次”由2006年的0.89億增長到2013年全國觀影人次6.134億。另外觀眾層面:年齡層次上,青少年觀眾越來越多,呈現出低齡化現象。據藝恩咨詢調研數據顯示,中國電影的主力消費群體為 25歲∼35 歲,該年齡段觀眾佔比達 68%﹔另外觀影空間也在擴大,各縣級城市相繼建立影院,且二三線城市票房增長高於一線城市。
圖1、圖2和圖3的數據明確顯示,中國的影院數量和銀幕數量都在逐年增長,且幅度越來越大。當然經濟社會文化形式發展,觀影人次增加,都是票房增長的原因,這都顯示出中國電影市場日漸壯大。
二、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導模式發生了變化
近年來,隨著青年導演、青年編劇的崛起,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導模式發生了變化,小成本電影成為票房主力軍。電影市場難以預期,電影產品的個性、獨特性也難以批量復制,在大片的制作逐漸趨同之時,創造一片嶄新的市場,是生產者降低風險的一種方式。因此,在這種環境下的中小成本電影成為電影市場的補充也是必然,而時下,隨著新生代電影人的全面崛起,一大批不同類型的中小成本制作的電影進入市場成為票房主力。由表1可清晰顯示出2011--2014年部分高投入產出比的中小成本電影的票房數據。
2013 年是新生代電影人全面崛起一年。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作品票房均不盡人意,而馮小剛導演的《私人訂制》佔盡賀歲檔的天時地利,但不僅沒有超越周星馳的《西游•降魔篇》,甚至還被演員轉行的趙薇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票房成績甩在身后。
2014年同樣是青年導演強勢襲來的一年,李芳芳執導的《80后》、田羽生執導的《前任攻略》、陳思成執導的《北京愛情故事》、陳正道執導的《催眠大師》、郭帆執導的《同桌的你》、鄧超和俞白眉聯合執導的《分手大師》、肖央執導的《老男孩之猛龍過江》、路陽執導的《繡春刀》均贏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而這些影片的導演,全部出生於1980年前后,他們的作品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這些導演在借鑒了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創作經驗的同時又與中國社會的大眾心理結合,在了解市場的前提下,創作出既遵守類型片的創作規律又接上中國現實的“地氣”的風格作品。
1.電影市場呈現出多元創作風格
當市場越來越大,分眾化的需求也會日益明晰。單一類型的電影已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因此出現類型更多元化的電影。這批新生代電影導演多樣的成長路徑成就他們多元化的創作風格,他們在青少年時期觀影量更多、類型更豐富、風格更多樣,從而對世界電影市場的流向有更清晰的認知,對自己熱衷的影片風格有基於世界電影范疇的判斷。
隨著互聯網科技日益發展,數字拍攝技術的普及和互聯網平台的出現,成為電影導演的門檻大大降低,中國電影的產業化改革則進一步推動了創作主體和市場主體的多元。對於青年導演來說,“多樣化”成為了他們的標簽,既體現在他們的出身上,他們中有演員、有編劇、有作家、出版人等,也體現在他們作品的題材類型以及各自的電影語言中。
2.表達訴求與商業訴求合一
在高度商業化的市場環境下,這批青年導演在尊重自己表達訴求的同時,尊重市場需求,創作出的作品更接地氣,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作品引發廣泛的憶青春熱潮。不難看出當與新生代導演同齡的“80、90后”群體成為主要的文化消費群體時,電影創作能否了解和滿足他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已成為中國電影產業和市場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所在。
“每個時代都會涌現出屬於自己的導演,當前青年導演作品集中亮相以及其影片在市場上獲得的認可,都在說明1980年前后出生的導演正逐漸成為中國電影創作的主力軍。”電影產業評論人陳洪偉說。○6新一代青年導演創作的作品正在改變著中國電影市場格局,或者說推動著中國電影市場格局的改變。
三、中國電影市場存在的問題
中國電影市場雖然日漸龐大,票房逐年增多,電影市場上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元化,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還不夠成熟。中國電影市場中還有很多問題不能回避。
2014年10月15日,習總書記召開文藝工作者座談會提出:創作是文藝工作者的中心任務,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是能夠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作品。這暗示了目前文藝作品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
縱觀中國電影市場,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市場:重數量不重質量
縱觀我國電影市場,近十年來,故事片總量遞增,已達到700余部,但在文藝創作方面,重復雷同,缺乏實質新意。對嚴肅藝術缺乏起碼的敬畏之心,很多滑稽荒誕的東西容易被接受,而很多嚴肅藝術反復遭到新生代的解構。更有部分故事片胡編亂造,沒有遵循客觀事實。一些歷史題材影片中,甚至將嚴肅的歷史人物賦予神話色彩,而在一些嚴肅題材故事片中也缺乏高雅品位。
2.創作:娛樂粗鄙化現象嚴重
電影屬於文藝,娛樂當然是它的屬性之一,但是娛樂不能過於低俗,過於功利化。而當此成為風潮時,勢必使得文化變得越來越粗糙,越來越缺乏文雅,越來越缺乏倫理。文藝的最終目的應該是淨化人的心靈,而不是過度宣泄。電影應該承擔文化責任,否則勢必會影響一部分受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的價值觀。
與好萊塢電影相比較,雖然好萊塢電影中也有反面角色,但這些反面角色最終都是受到懲罰或靈魂得到拯救,而目前國內電影市場雖然出現很多票房不錯的電影,但內容上卻充斥著低俗、娛樂,追求經濟效益,完全忽略社會效益。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於精神快樂。因此我國電影市場亟待需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主流價值觀念。
3.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遇冷
有很多中國商業大片在國內票房火爆,在北美市場卻遭遇寒潮。例如投資1800余萬美元的大片《唐山大地震》在國內獲得6.73億的高票房,但在美國票房僅為6萬美元﹔合並成一集的《赤壁》在美國票房僅為62萬美元,國內票房達6.61億元的《讓子彈飛》《金陵十三釵》在北美市場也遇冷。同樣,國產喜劇片在北美市場也不受歡迎,創下了超過12億元的票房奇跡的《泰囧》在北美的票房不盡如人意,映前3天,《泰囧》的票房僅為3.2萬美元。不論大片還是喜劇片都遭遇了水土不服現象。
對於中國電影來說,要想走向世界電影市場,最重要的是講好故事,放棄媚俗娛樂,同時在創作上尊重觀眾、尊重電影、尊重真善美,提高電影的制作水平和質量,將中國視角與普世價值,東方風味與普遍人性相互融合,○7因為太中國化的東西很難讓外國人看懂,當一部電影中有太多自己價值觀的時候,很難讓別人感興趣和認同,如《赤壁》。而喜劇題材電影很難滿足多個市場觀眾的口味,這也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業已形成的不同欣賞品味所直接導致的結果,如《泰囧》在國內以及東南亞市場比較容易被人接受,但在北美市場遇冷。
一部電影要想在全世界任何國家都受到歡迎,它的內容和傳達的思想必須建立在人類共同的情感共鳴的基礎上,體現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不可否認因為中西方的確在文化理解上存在差異,一方認為是經典的、搞笑的、幽默的東西,另一方卻未必如此認為。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挪窩劇都不收歡迎,例如美國的諸多電影都是根據歐美人的欣賞品味和文化方式拍攝,但在世界不同國家和民族同樣火爆,如《小鬼當家》(系列)和《泰迪熊》,再如伊朗電影《一次別離》、法國影片《愛》等在全世界都非常受歡迎。究其原因,觀眾可以在這些故事中找到情感聯系和共鳴是重要原因。藝術是無國界的,隻要講好故事,追求影片的質量,即使存在文化理解上的差異,也不能掩蓋一部經典影片的光芒。
結語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躋身世界大國行列,中國的電影市場日漸龐大,根據MPAA 數據顯示,當前世界各國電影市場中北美佔據絕對優勢,其后就是中國電影市場,強大的電影市場為中國電影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但是中國電影又處在一個非常復雜的時期,在強大的商業化訴求下,高票房電影不斷涌現,但真正能傳遞中國文化以及普世價值觀的還是少數,這也使得國產電影在海外市場頻頻遇冷,因此,中國電影需要向其他電影強國借鑒經驗和技術,塑造真實的人物形象,講好自己的故事,找到自己電影的魂魄,才能走得更遠。(作者系韓山師范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師)
注釋
1數據來自藝恩數據統計
2345來自公開數據統計
6中國電影正青春[N].人民日報,2014-6-26
7尹鴻.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路為何越走越窄[J].半月談,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