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传媒频道|人民网研究院

--2018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篇

获奖名单

2018人民网奖学金获奖名单:
一等奖:张虹
二等奖:吕苏憬、钟昱赟、徐梦菡、房文雨
2018人民网优秀论文获奖者名单:
一等奖:赵平广、韦龙颔、李治、祁宇轩;黄一洋;张哲瑜
二等奖:张静;刘沫潇;杨晨晞;万宁宁;梁乐萌;吕子涵;郭雨祺;罗熙临;陆洪磊
三等奖:韦龙颔;罗熙临、权梓晴、刘若伦、董方玉;原洋;周春媚;徐梦菡;王沛楠;莫茜茜

往年奖学金获奖论文回顾:

2017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篇
2016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篇
2015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篇
2014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篇
2013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篇
2012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篇

优秀论文一等奖(3)

赵平广 韦龙颔 李治 祁宇轩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媒体对中国高铁的形象建构研究
本文选取2011年至2017年间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四国主流媒体对“中国高铁”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究这些报道的相关特征与新闻框架。研究发现,中国高铁在四国媒体中的媒介形象有所不同:在美国媒体中形象偏消极,而在巴基斯坦媒体中也并不具有与中巴友好相同程度的积极形象。中国高铁形象受产品质量、外交政策、大众媒介共同影响,和中国国家形象处于一种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状态。媒介所构建的“拟态”形象往往是大众认知的主要来源。为了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媒体需要增强海外报道的针对性,主动出击。
详细 >>

黄一洋

用户使用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抖音”APP的用户调查
短视频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媒介形式,短视频社交业已成为一种吸引人的媒介奇观。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运用问卷调查法,对1438名“抖音”APP用户进行了研究,探究使用需求与媒介满足二者的关系,观察用户采用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用户的信息性需求、消遣性需求和社交性需求对媒介满足影响较大,是用户使用“抖音”的主要动机;社会认知、自我认知与满足程度呈强相关,说明“抖音”用户可能具有某些高度同质化特点;平台优势感知与最终满足程度也呈现较强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该研究也分析了当代青年群体使用“抖音”背后的精神动因,希望能给读者以启示。
详细 >>

张哲瑜

互联网使用对中国社会信任的差序格局的影响——基于CGSS2013 数据的实证研究
基于“2013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CGSS2013) 的数据,本文从互联网使用程度的角度探讨了其对中国社会信任的差序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使用程度越高,其社会信任水平越高;互联网通过影响居民与其亲友的联系密切程度来进一步影响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由于城市居民的互联网使用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因此从前基于血缘的城市居民与亲友的联系密切程度赶超农村居民,但是地缘关系的影响仍旧强劲,农村居民和邻居的交往密切程度高于城市居民与邻居的交往密切程度。这是农村社会信任水平高于城市整体社会信任水平的重要因素。
详细 >>

优秀论文二等奖(9)

张静

网络媒介间的议程设置研究——以红黄蓝事件为例
本研究从媒介间议程设置理论出发,以不同网络媒体对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的报道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官方主流网络媒体和商业网络媒体间议程设置的相关性。通过研究发现,在军事、政治等议题方面,官方主流网络媒体和商业网络媒体的报道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经济、伦理议题方面,官方主流网络媒体和商业网络媒体间报道的相关性较弱,断裂程度根据议题变化有所不同。当前官方主流网络媒体应该扩大报道范围,改进报道方式,发挥“党政喉舌”在网络舆论场中的引导作用,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
详细 >>

刘沫潇

从“把关人”到“守望人”:算法式新闻分发下人工编辑的功能角色定位
通过对目前国内算法应用较为突出的三家新闻聚合类APP的人工编辑的深度访谈发现,人工编辑的角色从传统媒体时代的“把关人”(gatekeeper)发展到了算法式新闻分发下的守望人(gatewatcher),“信息评估”是其主要工作,通过对信息不同程度的强调,“宣传”信息而非“发布”信息。人工编辑主要承担内容审核和人工推送两项职责。审核部分表现为人和机器相结合、分工协作、层层过滤的特点;推送部分,由于算法在新闻敏感性和推送时效性上与人工编辑存在较大差距,重大突发消息的推送仍主要依赖“有经验”的人工编辑。总体来说,访谈者认为在算法驱动为主的新闻客户端里,人工编辑的权限与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相比有所减弱,但均预期人的作用会逐步提升。天天快报新近上线的纯人工筛选的“大事”栏目和一点资讯设立的沟通算法团队与编辑团队的精细化运营组均是促使算法回归人的价值的有益尝试。
详细 >>

杨晨晞

政务短视频平台上的政务号的媒介建构——以共青团中央入驻抖音平台为例
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了拥有超大用户量的积聚年轻人的新平台,吸引政务部门入驻成为了新媒体政务的前沿平台。共青团中央在入驻抖音平台后通过短视频内容的发布、视频、语言细节的把控、分发机制的利用和与网友的互动完成了媒介建构的过程。
详细 >>

万宁宁

社交媒体环境下民众参与舆论的情感特征分析——以中美贸易战为例
社交媒体的发展为民众进行信息传播、情感表达与舆论参与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平台,民众的情感反应成为传播学实证研究的重要议题,“情感转向”也逐渐成为传播学理论研究的新趋势。本文以中美贸易战这一舆论事件为例,分析了《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发布的与“中美贸易战”相关的内容以及网友评论,认为民众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舆论参与的情感特征具有三个特点,即主流媒体发挥了属性议程设置的作用、情感扩散与事件联想相互促进、相信与质疑的双重情感共同存在。
详细 >>

梁乐萌

国产纪录电影在社交网络平台中的口碑传播及其对票房收益影响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原本以传播力弱、票房低迷为常态的国产纪录电影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在此过程中,社交媒体口碑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以微博、豆瓣、知乎三家社交网络平台及近两年八部国产纪录电影为样本,通过对影片口碑传播“量”的数据分析和“质”的框架统计,发现豆瓣、知乎的口碑传播存在微博不具有的反沉默螺旋效应,并通过回归检验发现以口碑传播量为基础的影片热议度与票房收益显著相关,而传播内容的正面评价率和价值导向率与票房收益不相关或弱相关。对此,本研究尝试给出原因解释,并从影片制作方、政府和受众三方提出建议。
详细 >>

吕子涵

网络众生监视下的性隐私与自我认同——对21世纪初我国网上“自我裸露”型性隐私事件的理论分析
在21世纪的前十年,在我国的博客和论坛社区里发生了一系列“自我裸露”型性隐私事件。本文认为,在网络社会新浪潮中本体安全漂浮不定、传统的制度和道德伦理濒临重构、公域私域边界日益消解、陌生人社会中人际交往趋向于主观情感联系的背景下,在这些事件的主人公,都是将对性隐私的自我裸露作为一种重建自我认同的技术手段。但在全景敞视式的网络平台中的自我裸露,会对网民的精神自由造成极大威胁;而将性、隐私、私人内在领域作为一种客体技术的做法,不仅影响了性政治的有效性和批判性,更会造成人内在灵魂的异化和物化。如何在网络时代当中坚守人内在灵魂的独特和自由,是当今政治伦理和生命伦理在重建过程当中必须考虑的方向。
详细 >>

郭雨祺

突发事件网络新闻反转过程分析
本研究以2017年11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疑似虐童”事件的互联网新闻报道为例,以客观认识社会热点议题反转为目的,使用语篇分析方法探索该事件的网络舆情反转过程。不同于以往新闻反转研究,本文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对比了反转前后的新闻语料,通过词频和关键词分布统计,总结了新闻事实增补对舆情的影响,归纳了该事件的新闻反转特征,以期对类似突发事件网络媒体报道的情况预测有所启发。文章还涉及媒体行业对新闻反转的评论,并认为事件后的媒体反思也是新闻反转的一部分。
详细 >>

罗熙临

网络社交平台照片发布中的自我建构——基于传播学的视角
随着网络社交在社交生活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高,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对平台用 户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视角,兼以符号学、文化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在诠释经验主义的范式下分析社交平台用户在发布照片时对自我建构的期许和隐话语,证明 “多数人观看多数人”的“全视监狱”时代来临,个体的自我认知不仅没有随着话语权的提 升更具独立性,反而在观看与被观看中愈发依赖他人的眼光,成为完全的“照片中我”与“网络中我”。
详细 >>

陆洪磊

微信自媒体在新闻反转事件中的叙事模式研究:以“罗一笑事件”为例
自媒体的原创信息正在成为一种新“新闻”,逐步蚕食传统新闻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在近几年诸多新闻反转事件中,自媒体发布的信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2016年底“罗一笑”事件的分析,运用框架理论对具有影响力的37篇微信公众号文章进行扎根理论分析,研究发现并总结了微信自媒体在参与新闻反转事件时都持有相对稳定的五种叙事模式。这些叙事模式的逻辑特征是可被解释的,对网络治理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详细 >>

优秀论文三等奖(7)

韦龙颔

虚拟的真实?——试论VR新闻“去真实”的伦理风险
虚拟现实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新闻生产的理念,创新了新闻报道的手段。然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行业的应用逐渐深入,其伦理风险也逐渐显露。本文针对VR新闻的伦理风险,从VR新闻的概念和缘起出发进行典型案例分析,认为VR新闻凭借其强大的浸入感和共情感控制观众的情绪,而这种影响往往建立在“去真实化”的可操作前提之上;“去真实”往往披着“真实”的外衣,以虚拟现实的形式,宣告“真实”的可操作化,因而与传统新闻真实性理念分道扬镳。
详细 >>

罗熙临 权梓晴 刘若伦 董方玉

粉丝群体习惯用语的形成、发展与影响——以中国偶像粉丝群体为例
随着当代偶像粉丝群体的扩大,与其相关的话题逐渐走进研究者的视野,但目前对粉丝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和社会心理的领域,少有对该群体表达方式和媒介使用进行的研究。本论文从中国偶像粉丝群体的习惯用语出发,总结了目前互联网上粉丝群体使用度较高的特殊用语,借助田野调研的方式,尝试整理这种独特语言体系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过程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详细 >>

原洋

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与影响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诸多应用性机遇;其中一些关键性技术点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可以实现文化内容产生、创意资讯传播以及文化市场管理方面的创新。本文拟从几种主要的人工智能技术出发,介绍在技术与产业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代表性应用,同时探讨分析目前的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信息茧房”“机器歧视”等社会问题,从而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经验。
详细 >>

周春媚

逃离“信息茧房”与“技术黑箱”——风险社会视域下的算法技术与媒介伦理
近年来,算法新闻快速占领新闻市场,以算法技术为核心的平台成为了公众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对传统媒体的权力和功能构成了消解与重构,其本身蕴含的“信息茧房”与“技术黑箱”风险也逐渐凸显。本文以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分析算法新闻对传统媒体行业的重构,探讨风险社会中算法技术的“自反性”以及技术本身蕴含的媒介伦理风险和可能带来的后果,以此进一步探讨算法新闻管控和规避风险的可能途径。
详细 >>

徐梦菡

总理记者会:全球传播格局的投影
总理记者会被认为是“中国大陆新闻发布体系中一项特殊的制度安排”[ 吴锋、[美]本特莱·克莱蒂,《总理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提问的内容偏好及情态取向研究——基于1993 -2015 年总理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分析》,《现代传播》,2016年第9期,第56页]。每年“两会”的闭幕日,由国务院总理会见并接受中外记者提问,以阐释中央政策取向、回应各方关切问题。198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首次出席当年全国两会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1993年后,总理记者会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制度。
详细 >>

王沛楠

真相为何衰退——理解社交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
在2016年以来,“虚假新闻”(fake news)迅速成为舆论的热门议题,并吸引了成为学术界和媒体行业的广泛关注。根据Google Trend的统计,“Fake News”这一关键词在2016年底的搜索量暴增,并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持续保持较高的搜索量。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莫过于2016年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期间虚假新闻和误导性信息的泛滥。在美国大选结束后,奥巴马和希拉里都在不同场合表达过“虚假新闻对大选结果产生了直接影响”的观点(Merica, 2016)。
详细 >>

莫茜茜

今日头条农村自媒体品牌的孵化过程与变现模式探究——以广西灵山苏屋塘村“巧妇9妹”为例
“巧妇9妹”头条号自2017年5月19日创立以来,在仅一年多的时间内发布内容7600多次,积累了近250万粉丝;而“9妹”本人甘有琴也成功完成了从广西灵山普通农妇到年收入1000万+的网红美食博主的巨大转变。支撑这样一个自媒体迅速成长的有甘有琴及其家人积极出色的运营,有今日头条作为互联网平台的支持和引导,有地方政府的鼓励和配合,也有中央三农政策的浸润和影响。本文从对巧妇9妹头条号发展的情况、创作视频内容、相关文本现象及其带来经济效应的分析出发,试图探索归纳在今日头条平台之上农村自媒体品牌的孵化过程及其变现模式。联系现阶段农村互联网建设的客观事实,为农村自媒体的成长、三农政策在互联网领域的落实提供样本和参考。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