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网络社区主体间关系信号与关系流动
在这样一种多种影响力相互作用的动态场域中,在线群体也许稳定,也许短暂;成员之间的关系或许呈现多样性,又或许很单一。更重要的是,在线互动或可体现了成员线下社会网络,也可能是与其线下互动形成竞争或是一种补充。网络社区中个体目标的实现不但取决于其自身行为,而且取决于该群体内其他成员的行为。网络社区成员的参与活动能够反映其与群体其他成员以及整个群体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关系信号:
首先,在双向互动中,每个成员都会发出关于他如何看待此双向关系的信号。两个成员间长期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上的相互理解是成员重视其相互间关系的信号。第二,成员对群体活动的参与,如参与讨论,也是其对整个群体发出的一种关系信号。表明此成员把集体目标作为其决策框架,并乐意为此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等代价。第三,群体管理者的行为向群体成员传达了关于群体行为准则的信号。当网络成员决定花时间从事哪项活动时,他们对于其自身行为的关系信号的考虑取决于某些群体条件,比如其成员的关系利益强度。[5]
在网络社区互动参与中,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信号在近期开始受到学者重视,即作为网络社区中精英中坚成员为维护社区边界而所采取的网络欺凌(online hazing)。研究证实,网络社区中采取欺凌行为的成员是网络社区中的中坚人物。欺凌并不意味着新入成员的不受欢迎,但通过抑制和贬低新成员,中坚成员显示其权力和地位,并在(类似兄弟会和联谊会的情况下的)发誓者中逐步灌输对群体的忠诚,以确保维系该群体已形成的规范标准所需要的忠诚。这些中坚成员制定了虚拟杂役(virtual menial labor)和虚拟寒冰屏障(virtual ice block)的指令,并希望群体新成员十分顺从地执行命令。拒绝服从的新成员被认为是对权力和权威精英成员的威胁,精英成员会因此施加更大强度的欺凌。为了防止未来可能产生的威胁,中坚成员最终对文化资本有所保留并修正其对虚拟杂役的预期。这种行为虽不能完全消除未来的威胁,但能够使网络社区欺凌仪式合理化,从而加强对社区参与接入的控制能力。[6]
如果从一个演进和动态的视角来界定和审视网络社区,那么我们不但要像网络社区早期研究那样关注社区关系的形成建立和固定维系,而且还应考虑到关系的分解和脱离,将网络社区主体间关系视为流动的研究对象。无论是关系建立还是分解,作为网络社区用户参与网络社区的基础的交互性都是关键,因为参与者的互动行为是其对网络社区承诺的基本体现,而新成员与群体的互动,包括发布消息与收到回复,是社区成员建立其对社区承诺的第一步。增加新成员对网络社区的承诺有三种主要途径:1)接收到回复或正面的回复促使其更大程度的参与;2)互惠性对成员产生的责任感使其回报网络社区;3)在与其他成员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纽带也会加强成员对群体的承诺。
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回复以及回复的特性对网络社区的参与有重要影响。回复的特性包括:陈述或提问,提供直接或间接信息,回复的情绪基调,赞同或反对的立场,以及回复的长短等。首先,得到回复能够促进成员的社区参与。提出问题的讯息比陈述讯息更有可能得到陈述性回复,在回复中提出问题更容易得到发帖者相应的回复。提出问题与回复问题这样的呼应对,在网络对话与传统对话中的应用是一样的。有微弱证据显示,表示赞同的回复也能够对发帖者的再次参与施加影响。社区其他成员对某一成员认可或漠视的态度,对这一成员日后的社区参与行为有重要影响。收到回复使成员对回复者甚至整个群组产生责任感,从而加深了其对群组的承诺。或者说,回复使成员认为此群组是友好并且有益的,继而会继续参与其中。但情绪基调对发帖者的后续参与无明显影响,回复的特性对成员的继续参与也无明显影响。其次,回复频率指消息序列之间的间隔时间长短,分为快慢两个等级。研究发现,回复频率和消息交互性对网络社区的参与度均无明显影响。但当回复频率较低且消息交互性强时,网络社区用户的参与度增强。发布较长讯息的人更有可能再次发布讯息。发布讯息的长度体现了其对群体讨论话题的预存承诺或参与倾向。或者,长讯息的发布不仅能够体现成员对社区的承诺,还可以进一步加深承诺。长讯息得到的回复也相对较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夹带演讲。[7]
主体间积极的、正向的互动与互惠无疑会增强网络社区主体间的关系,相反,群体动力学和社会世界理论给予网络社区研究的一个启示是,社区主体间的互动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产生负面的关系流动,也即脱离现象。近期研究指出,网络社区互动的三个典型问题是:机会问题、信任问题和忠诚问题。过多群体成员的变动对网络社区的成功建构产生不利影响,更容易导致主体从社区的流失。[8]
机会问题是指社区成员只为个人目标努力,而期待他人为群体共同目标的达成做出贡献。其包括两种形式:搭便车效应以及志愿者困境。其中,搭便车效应是指人们在与他人合作时,由于集体目标的达成与个人贡献的大小没有特定相关关系,也即责任扩散,部分群体成员会选择由他人承担时间精力等成本,自己从中受益,以致不付出或少付出努力。[9]如果搭便车的人过多,群体的共同目标则无法达成。志愿者困境则指,在群体互动中,人们会面临牺牲自己小部分利益或搭便车的选择困境。如果没人志愿牺牲自己的小部分利益,则群体共同目标无法达成。信任问题指参与者做出的贡献被其他人使用时,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这种顾虑使参与者选择不提供帮助,从而阻碍了集体目标的实现。网络社区互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忠诚问题,即由于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的兴趣不一致而导致的人员的流失。[10]
网络社区用户参与网络社区并不一定是持续性行为。虽然主体间关系和互动产生了问题是主体脱离社区的重要因素,但各种外在或内在原因均可以导致用户改变其对社区的行为态度,由此进入脱离社区的过程,并最终离开社区。人们脱离社区的过程对其个人以及日后与他人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均会产生影响。
与以往研究所不同的是,学者最近注意到,有种脱离是内在性的,也即某些网络社区从本质上就是暂时性的(intrinsic transience)。其成员会经历一个包括12个维度的脱离过程:(1)意识到群体暂时性本质,(2)加入同类或同兴趣小组,安排时间,(4)改变注意力,(5)改变目标,适应新身份和角色,(7)转换支持形式,(8)改变关系立足点,(9)为下一阶段做准备,(10)相互告别,(11)脱离同类或同兴趣小组,(12)结束成员身份。对脱离过程的掌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成功脱离社区,以及如何应对脱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上脱离过程模式对于非短暂性本质的网络社区也有借鉴意义。网络社区成员由于非预期原因脱离社区,也会经历部分脱离步骤,如改变注意力、适应新身份和角色、改变关系立足点、为下一阶段做准备等等。脱离过程模式为网络社区管理者提供了帮助用户成功脱离社区的系统性方法,比如,帮助成员减缓脱离社区的转化;帮助成员从现有社区中获得下一阶段生活的相关知识;提供特定时间让成员相互告别;鼓励成员思考脱离后关系立足点转变方式等。网络社区管理者应意识到网络社区的个人参与同样具有暂时性特性,脱离过程模式可以帮助其更好的应对社区内个人的脱离,尽可能把个人脱离对整个社区的影响降到最低。[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