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谁动了我的聊天记录》引起强烈反响--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一天内被转发四万多次 

人民日报《谁动了我的聊天记录》引起强烈反响

马秋实 陈卓忻

2013年01月23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一石激起千层浪。

  1月16日,本报民主政治周刊推出调查报道《谁动了我的聊天记录》,引发网友、媒体热议,“花50元就能偷看他人聊天记录”,成为一周法治热点事件。

  有网友调侃:“记者的调查其实是自己买了一个木马病毒,验证了木马病毒能盗取聊天记录,不是什么新鲜事。”

  诚然,木马病毒盗取网络信息不是新闻,但是木马病毒堂而皇之地销售,任何人都能用极低廉、极便捷的手段获取木马病毒,并有针对性地安装在他人电脑上,盗取特定人的聊天记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热议、反思。

  报道见报后,许多媒体跟进,有的记者以“聊天记录查看”为关键词搜索,发现销售各种“查看器”的广告比比皆是,价格仅数十元;有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受访表示,规避这些极具隐蔽性的聊天记录查看器的“窥视”难度很大;有的网友表示,这种“查看器”极易被用于夫妻之间、竞争对手之间的暗中监视。

  由此可见,公民网络信息泄露问题十分严重,加强网络信息保护迫在眉睫。

  ——编者

  1月16日,本报民主政治周刊刊发调查性报道《谁动了我的聊天记录》。文章见报后引起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摘报在24小时内被网友转发4.6万多次,评论1万余条。网友和媒体跟进报道、评论相关话题,呼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保护力度。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网上看到,“聊天记录查看器”广告比比皆是,商家声称,开发这款软件的目的包括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聊天内容,或者用于夫妻外遇调查。

  《华西都市报》记者也“惊出一身冷汗”。在多家购物网站,该报记者见到了许多兜售类似软件的广告,在花了59元购买一款“QQ聊天记录查看器”并安装后,这款电脑上所有QQ号的聊天记录都会发送到设定的邮箱内。

  手机也面临同样的安全问题。《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上透露:他曾看到过电脑公司的一个演示,用A手机给B手机发一个带木马程序的短信,之后,B手机上的所有通话和短信A手机都能监控。更可怕的是,B手机关机了,仍是个窃听器,它周围的谈话仍被A手机听得清清楚楚。

  在《南方日报》的采访过程中,一家“科技调查公司”声称可以提供微信聊天记录查询。

  杀毒软件能查杀此类程序吗?据《三湘都市报》记者采访调查,在电脑上安装这种“偷窥程序”时,只要在杀毒软件设置的选项里选“信任”,之后这个程序就会一直“安全而隐蔽地存在”。华声在线程序员表示,甚至连杀毒软件360也会“忽略”这类程序的存在。

  如此“好用”的程序,到底售价几何?不法分子获得这种软件的成本到底有多高?《半岛都市报》记者看到一款详细价单:高级版70元,可以看以前没有删除的和以后的文字、图片、视频;普通版3天10元、一个月30元;终身版50元,只支持看以后的文字。

  低廉的开发成本加上便捷的销售渠道,能使不法分子轻而易举地得到这一窥私“利器”。据某知名购物网站工作人员介绍,购物网站对这类商家的审核与监管并不给力。《南方日报》援引法律人士看法,认为购物网站在知情时还提供交易平台将构成共同犯罪。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禁让《东方今报》发问——《谁让我们的隐私“裸奔”》,在呼吁网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强化隐私观念”的同时,提出“从技术、教育和政府3个方面入手,营造安全合理的网络环境,管好网络安全的阀门”。

  《解放日报》也提醒网民养成良好上网习惯,上网时尽量避免填写过多的真实个人信息;在公共环境下,不要使用网银、支付宝等。

  “@南宁铁路公安”“@豫法阳光”等还提醒网民,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对于本报报道中提到的完善相关立法、落实法律规定、加大打击力度,网友和法律人士纷纷表示支持。人民网1月17日以“你的聊天记录安全吗?”为题,展开网络调查,截至1月21日15时,共有9761名网友参与调查。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