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是天时地利人和。
老版《编辑部的故事》之所以强大,皆因它汇聚了中国影视剧的“最强音”——导演是赵宝刚,编剧是马未都、王朔、冯小刚,领衔主演是葛优、吕丽萍,写主题歌的是冯小刚,唱主题歌的是毛阿敏。就连来串场打酱油的,都是张国立、濮存昕这类后来的大腕。
不过,老版的总策划、现在《新编辑部故事》的导演郑晓龙却透露说,因为耍贫嘴,讥讽时弊,《编辑部的故事》当年差点被“枪毙”。而“牛大姐”的扮演者童正维也告诉记者,当年她的片酬才100多,主演才250元。
关键词
耍贫嘴
播出前差点被“枪毙”
说起《编辑部的故事》的创作始末,总策划郑晓龙最有发言权:“《编辑部的故事》当时是一个概念,然后请王朔、朱小平、苏磊、付续文策划,后来又加了冯小刚。大家想了几个人物,然后才开始想话题。当时列出来差不多30个角色,大家分头写。王朔写的‘冰箱’那两集,我认为最好,是我要的内容——幽默。然后,大家就按王朔的标准来写其他故事。”
郑晓龙说,因为王朔的语言风格独特,所以,最后的本子都由他来统筹,写着写着就变成王朔自己写了。而冯小刚当时能将王朔的语言习惯模仿得八九不离十,所以,25集电视剧里有9集是冯小刚作品。
众所周知,冯小刚和王朔后来合作的《甲方乙方》、《非诚勿扰》等喜剧片在华语电影界独树一帜,旁人模仿不了,才有观众年年惦记看冯小刚的贺岁片。但郑晓龙说,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在《编辑部故事》制作的时候被不少人认为是“耍贫嘴”,以至于电视剧差点被“枪毙”。
“我觉得《编辑部的故事》是一个尝试,表达我们对生活的看法,比如说对老刘那种抠门的善意嘲讽,比如说李东宝表面对生活有点玩世不恭,但是骨子里又充满了热情。可有人说它是一株大毒草。”郑晓龙回忆说。
关键词
李东宝
冯小刚雨中等葛优
到底是《编辑部的故事》捧红了葛优,还是葛优成就了《编辑部的故事》,如今已经分不清。但是可以肯定,如果没有葛优演的“李东宝”,编辑部一定会逊色很多。
葛优和“李东宝”是如何相遇的?这还得从1988年的那个雨夜说起。
当时,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做编剧的冯小刚正和王朔在写《编辑部的故事》。电影《顽主》的上映让冯小刚认定葛优就是“李东宝”。王朔和葛优素有交情。于是,在一个雨夜,冯小刚嚷着要让王朔带他见葛优。两人到了葛优住的楼,他却不在,就在楼下的一个破雨棚一边避雨一边等。
40多分钟后,葛优回来了。一见王朔和冯小刚在破车棚里呆着,衣服几乎全淋湿了,很不好意思,赶忙请他们进屋。结果,刚一落座,冯小刚就开始不停地说剧本的内容、人物和情节,希望葛优能演“李冬宝”。其实,葛优当时已经答应了出演另一部影片,但冯小刚很坚持——“张导的影片里请你演的是一个配角,《编辑部的故事》却是请你演主角!再说,王朔编剧本的时候可就是按你的模样来写的。”
推不掉,葛优当晚就仔细地看了剧本,发现人物确实抓人。第二天,他就硬着头皮推掉了另一部戏。
后来,两人每逢聊起此事时,冯小刚就会感叹地说:“我俩有缘分。如果那天他不在家,又下着雨,我们走了,就完了,也就错过了。”
关键词
片酬
主演不过250元
2007年,北京卫视曾邀请葛优、吕丽萍等《编辑部的故事》中的主创再聚首。就是在这个节目中,葛优自曝当年接拍这部剧,他和吕丽萍每集的片酬每个人250元。
“牛大姐”童正维也向记者证实了此事:“对。当年就这个数。陈主编就100元,我们150元。主角当时也是编剧从他们的报酬里面挖了一点,给他们加上了。”
童正维告诉记者,当年,冯小刚还经常来现场看大家拍戏。而《编辑部的故事》的制片主任刘沙最难忘就是拍戏的那个夏天。当时,天气特别热,玻璃都烫手。“我们有一段时间只允许在棚里坚持15分钟。排风扇也不能开,因为要同期录音。最后就是一到15分钟,那个棚管就提醒了,到时间了!赵宝刚还特别不乐意,因为正好是拍得热闹的时候。但是不行,因为棚里的温度已经接近60摄氏度了,再不透口气,人也受不了。”于是,大家在那段时间都是拍15分钟就歇一会,吃点冰棍降降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