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变迁下家庭伦理剧的涵化作用--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8期

社会结构变迁下家庭伦理剧的涵化作用

——以《渴望》、《中国式离婚》、《蜗居》、《裸婚时代》为例

陆 笑

2013年07月30日16:57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本文从家庭伦理剧的涵化作用这一视角,对社会变迁时期下几部具有代表意义家庭伦理剧进行分析解读。笔者在阐述家庭伦理剧的定义和产生的背景后,以《渴望》、《中国式离婚》、《蜗居》、《裸婚时代》为例,分别对其在社会结构变迁下演变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受众产生的涵化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涵化作用;社会结构变迁

一、引 言

根据《2010年~2011年中国电视剧市场研究报道》,2005年到2007年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数量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顶峰……从2008年起,电视剧生产数量开始回落……;2010年的中国电视剧产量在经过两年之后再度峰回路转,总数量创近几年新高。根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所公布的数据(18︰00~24︰00时段)以及艺恩对电视剧类型题材的整合分类分析,2010年我国各类题材电视剧收视情况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家庭伦理剧,占到了14.1%,从2007年的10.3%到08年的10.8%到09年的13.8%,整个家庭伦理剧的电视剧市场正由火热走向一种狂热的发展阶段。

笔者认为从电视剧的生产数量的变化主要和市场需求、广电行政部门的管制密不可分,电视剧不再一味追求生产数量,开始进入品质竞争时代。其中,家庭伦理剧的发展更是突出体现了一个从量到质的转变,从而吸引了大批受众。

二、家庭伦理剧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政治经济:多元化电视剧题材的产生

家庭伦理剧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而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得到基础的物质满足后,传统的思想也受到各种“引进来”的思想地碰撞与冲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家庭观。中国的电视剧是从1958年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的播出从起步走向逐渐繁荣的,虽然在此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也仅仅出了几十部的直播电视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电视剧行业是更是乎面临瘫痪。大体来说在改革开放前,电视剧由于受到来自政府以及把关人员的影响,大抵都是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艰辛、鼓舞人民大众勤俭节约的。在国内政治局面逐渐稳定后,电视剧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是出现了许多题材新颖的电视剧,不仅注重叙事样式也同时注重质量的电视剧,像是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长篇连续剧《西游记》、根据现代文学名著改编的《围城》都成为那一时代的经典,以至于有些经典在翻拍时处处为大众所诟病。

(二)社会文化:受众的心理需求

1984年后,中国的电视剧逐渐走向成熟。“我们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需求”[1],在经济和政治格局逐步稳定下来以后,人们的注意力也从社会本身开始转到自身及精神世界的发展上来,电视剧的功能不再满足于充当政治的宣传工具,更多的时候,是人们开始主有意识地动发展改革电视剧和挖掘更加受到大众喜爱的电视剧体裁,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追寻,这也就是家庭伦理剧得以出现并迅速受到大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前提:符合人民群众的内在心理需求。

(三)外部原因:韩国电视剧的影响

当然除了这些内在因素外,我国电视剧的发展不免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就引进了和家庭伦理剧类型差别不大的韩国家庭剧《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等,虽然这些电视剧的剧集都长达150集,但这些在韩国创下惊人收视率的长篇家庭剧也恰好迎合了当时中国电视剧市场的需求,所以在央视引进播放后,在中国也创造了一定的收视纪录,而央视8套的海外剧场随着一部部吸引观众的电视剧的播放,其海外剧场电视剧的收视率在时间上的落后与其它电视剧的差异也相应地得到了弥补。笔者认为,在后来越来越多的家庭伦理剧的创作中,这个在中国播放的韩国家庭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尽管,事实上韩国家庭剧和中国家庭伦理剧在叙述主题与人物塑造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

三、家庭伦理剧与其涵化作用的界定

家庭伦理剧,顾名思义,就是讲述家庭伦理的电视剧,那么什么是家庭伦理呢?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家族》中提到家庭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群体,人类学概论中将家庭概括成一种社会集团,以共同的住处、经济合作和繁衍后代为其特征。“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2]”

伦,《礼记·祭统》中曾写到“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解释过来就是讲,十伦是指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间的关系。理本义是指物质本身的纹路、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这样说来,伦理就是就是人与人以及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

那么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定义家庭伦理剧,即叙述有关生育群体中有关父子、亲疏、夫妇、长幼之间的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电视剧。也有人说是“以家庭为叙事核心,主要展现当代人的情感生活,通过一个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和个体生命历程的成长,反映当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家庭伦理的历史变迁[3]”的电视剧。也有将其定义为“以反映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为题材的电视剧,它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以家庭为基本的表现对象,通过家庭中发生的各种事件,探讨爱情,婚姻,孝道等伦理道德问题” [4]。

电视剧作为当前中国媒介文化话语场中影响较大的大众文化形态之一在人类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角色,但是社会进程的加快,电视剧所具有的的涵化作用的功能越来越突出,信息的过度冗杂碎片化,使得人们更多地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久而久之,电视就成为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工具,电视剧中所讲述的世界成为一些不常与社会接触的人们的主观印象,因此笔者这边所讲的涵化作用就是指家庭伦理剧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四、家庭结构变迁下家庭伦理剧的演变及其涵化作用

(一)复合家庭(或者主干家庭)为主的时期

代表作《渴望》:女性平等意识薄弱,维护男性权威地位。该时期是宣扬传统道德时期,该时期的家庭伦理剧在叙述一个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时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传统道德形象的代表者,一方面这个传统道德形象的代表者正好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期望看到的,另一方面正是有了这一传统道德的代表者,才有了家庭伦理剧中耐人寻味的冲突。

20世纪末,传统道德受到了外来思想的冲击,而因此人们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企图发现完美的道德存在体来弥补心理上的需求,而家庭伦理剧《渴望》的出现则明显迎合了大众的需求,现在普遍认为1990年《渴望》的出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伦理剧诞生的标志,“该剧将人生的、人性的一切有机地溶入到社会大时代的背景中,感情真切、台词生活化,加上演员的出色表演,具有极高的社会审美的价值,也向中国观众第一次展示了‘真实’的力量,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5]”《渴望》主要讲述了作为几乎是传统道德形象刘慧芳放弃了对她有恩的宋大成而与需要帮助的王沪生结婚后的各种坎坷与曲折,而这个是当时东方女人的典型代表并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欣喜的结局,反而要忍受着丈夫的背叛、儿子的离世。电视剧在刘慧芳这个人物塑造中,背后始终持有当时的时代观念——维护男性权威,宋大成、王沪生、罗刚在刘慧芳生活中扮演了三个不同意义的角色,这也更加突出了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女性始终处于弱者地位,笔者认为这就说明了即使这种形象或许是大众所同情的对象,但是太过执着于传统的在社会转型中也只能处于被抛弃的地位,女性形象在这一时代无疑是被定义在男性理想的之下的,在这一时期,观众普遍接受到的观点是女性必须依附男性才能存活。仲呈祥曾指出,《渴望》触及了大众审美心理的兴奋点和共鸣区,随着《渴望》的出现,电视剧市场给家庭伦理剧打开了广阔的市场。但如果伦理剧仅限于家庭纠纷、家长里短,观众就会觉得家庭伦理剧的范围大抵就是如此,从而就会失去观众的注意力,就好像现在的韩国青春偶像剧,几乎就是围绕着不打不相识、相爱后吵闹、幸福终来临这样的三部曲来进行,观众往往通过第一集和中间过渡的一集就能猜到大致故事情节,所以只有把家长里短和时代思想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创新,而在社会结构变迁下家庭伦理剧从发展到逐渐成熟的时期,笔者认为家庭伦理剧也开始一步步将小人物置于整个时代背景之下。

(二)核心家庭为主时期

1.初期代表作《中国式离婚》:女性被动追求平等被压制,婚外恋苗头渐现。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资源越来越丰富,70年代末,国家把人口发展纳入整个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中,开始严格实行的计划生育,使得家庭结构更加趋向于核心化,即由一对夫妇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包括单身家庭和空巢家庭)越来越多。核心化和计划生育就导致了一段时间后在一些家庭出现了劳动力减少、负担加重的结果,也就意味着原来大多在家相夫教子,或者说在家庭中承担较少经济责任的女性开始要承担一半左右的家庭的经济责任。而当女性在家中开始有了和男性可以平等的经济地位时,女性的平等意识开始从无转为被动,也成为当时家庭内部改变的明显特征。

《中国式离婚》则是刚好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一个20世纪末21世纪初女性对平等意识磕磕绊绊的追求。剧中,女主角林晓枫一开始认为丈夫没有本事,在帮助丈夫的过程中,自己也丢掉了工作,丈夫如她所愿变得越来越成功,可是林晓枫也在这过程中开始迷失自己:疑神疑鬼、毫无理性,她的内心有着对婚姻的不信任以及自卑,而剧中巧妙地也设立一个类似刘慧芳的传统道德的形象——林晓枫的母亲,母亲与林晓枫形成强烈对比,林晓枫的母亲以“出嫁从夫”的形象出现在观众视野的,即使对待丈夫的婚外私生女,也视如几出。笔者认为该电视剧的创作说明了即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已婚儿女自成一户,女性不再受到来自婆家的压制时,但在大众意识中女性地位依然不平等,女性仍然是不理智的存在体,从而来表达女性就应该是男性的附属品,压制女性的平等自觉意识,而想要有着平等地位的女性只能在婚姻和世俗中忍受着来自各方面的不堪。该电视剧隐约向人们传递一个思想,女人在社会中就应该像林晓枫母亲那样,而忽视作为一个丈夫在婚姻中的责任,而电视剧以林晓枫“手捧沙子”发表她对婚姻的感悟和理解为结尾,似乎企图扭转大众有女性平等自觉意识这一事实。

2.发展期代表作《蜗居》:默认“利益互补”原则,对物质的过分肯定。

往往一部经典的家庭伦理剧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能和时代承接,即“它已经将现实内外翻转过来,它将本身的历史掏空,并且用自然填充它,它已从事件中移开它们的人性意义,而使它们能意指作用人类的无意义”[6],《蜗居》就是这样的一部家庭伦理剧。21世纪,人口的过度增长、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口的迁徙对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交通拥挤、人均占地面积减少、房价持续飙升,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蜗居一词的解释和蚁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体现了这一时代的特点,大抵都是描述在经济高速发达、劳动力过剩的时期,人们没有固定工作或者薪酬太低,四处租房或居住在空间较小的地方,是一种规模较小的家庭结构模式。该剧主要通过几种不同人的表现对比展现了现代人生活的状态以及复杂矛盾心理:小贝的爱情和宋的物质、海藻的肆意享受和宋夫人的任劳任怨、海藻对现实的妥协和海萍为生活的奋斗,继《结婚十年》等家庭伦理剧后,在这部电视剧中婚外恋、第三者在这部剧中等更富有侵略性地挑战着传统道德,海藻的追求物质享受本身来说并没错,而从她在认识宋之前和之后在工作岗位所受到的不同待遇来看,确实揭露了当代社会的普遍现象。海藻的行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本应该是受到批判的,可是在当代几乎任何观点都能找到其忠实的信仰者的时候,观众在面对这些“登堂入室”的观点居然也会觉得无可厚非。

而家庭伦理剧在这一时期的内容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剧中依然存在夫妻间的吵闹,但是此刻的吵闹并不仅仅是相互结合的两个家庭的不和或者说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是夫妻两个在共同经营一个家庭时在经济、事业上的矛盾;第二、剧中的恋爱、家庭关系并不像前一时期电视剧中单纯信奉“爱情至上”“无爱就离婚”的观点,而是更多地考虑两者之间的利益互补;第三,姐姐海萍这个独立的现代女性在面对妹妹逾越道德的“爱情”时,没有严厉指责,甚至默许了这种行为。

(三)多元化家庭模式时期

代表作《裸婚时代》:女性在追求自我意识中的潜藏的不平等意识。

在进入2010年以后,家庭伦理剧也紧跟时代的步伐,走向了价值取向与艺术风格多元化发展,更多地开始结合80后、90后的一些情感故事,小年轻的婚恋选择不愿受到来自父母的影响。并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两个家庭的结合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微乎其微,家庭伦理剧不再仅仅展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状态,而是通过两个家庭来反映在不同文化教育、不同经济环境中成长的人的矛盾与磨合,同时,也体现了年轻一代与老一辈的人的观念的时代差异。在这些电视剧中,不免出现了几部经典之作,像是《裸婚时代》、《婚姻保卫战》等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多元化的观念,像是试婚、独身主义等这都主要是受到西方家庭观念的影响;多种家庭结构,像是最近越来越来多的丁克家庭,尽管这并不符合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传宗接代”的观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大城市奋斗,城市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当然,还有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无法在婚后购房还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复合家庭。

最近两年比较受到年轻人和中年人欢迎的《裸婚时代》则是体现了当下年轻人的一种婚姻模式——裸婚,剧中的两主人公在没房没车没存款没钻戒的情况下结婚了,但是婚后为了点小事就轻易离婚,剧中有一句话是“现实是骨感的”,虽然最后结局留给人们一个希望童佳倩和刘易阳重新在一起的意犹未尽的开放式结尾,但《裸婚时代》的主题几乎对以物质为导向的进行了全盘批判。像是剧中的人物特雷西、陈娇娇,前者是事业成功的女强人,而剧中却将她设定成变态的老女人;后者是本应该正值奋斗期的热血青年,在剧中却以希望不通过奋斗就过上有钱有车的生活的一批人。剧中有意于将塑造一种不注重物质又热血奋斗、爱情至上的女性形象,笔者认为表面上该剧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宣扬一种纯洁的精神,企图寻找整个社会中的正能量。而事实上,该剧过度对特雷西、陈娇娇等形象的批判却让受众对女性形象产生了普遍的拜金印象;其次,受众在该剧中普遍可以感受到女性的独立仍然建立在男性的扶持之下:像是陈娇娇在遭到黄有为抛弃后转而抓住了博士的崔斌、孙晓娆在父亲的帮助下资助冬瓜开汽车修理厂,留给受众的普遍印象女性自始自终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而笔者认为家庭伦理剧在这一时期尽管观点上略有偏颇,但是却逐步走向上成熟,通过纵向展现几代人和横向展现同一代不同阶级之间的观念冲撞,来突出社会结构变迁下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麦基.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 李庚.女性·历史·消费:当代电视剧的文化批判[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 张妹.从家庭伦理剧透析当代人生活的面面观[J].电影评介,2011.

[5] 百度百科.渴望[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4842.htm #sub5725028.

[6] (法)罗兰·巴特.许蔷蔷,许琦玲译.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