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从营销角度,报纸是架设在读者和广告商之间的通路,社区报作为广告载体的优势,体现在社区是消费终端市场的特点。
投放广告不外乎两个目的:品牌意识渗透和促进购买行为。
对于第一种目的,全国性媒体最理想,一次发布可到达最大量受众,相对来说省力也省钱。这时受众具体是谁,并不重要,多多则益善。最成功的例子当属零售业巨无霸沃尔玛,它几乎很少投放报纸广告,上世纪80年代通过大量电视广告,让所有人相信了这个说法:到沃尔玛采购,能买到最便宜的东西。这一招非常奏效。
如果想说服受众购买,则需要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比如价格、性能、特色等,这样一来,易于保存的报纸,尤其是处于消费终端的社区媒体,则成了最佳选择。
两种形态的广告缺一不可,具有不同定位的媒体应该各司其职: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做好做精专属领地,该来的自然会来。
社区报对社区商业的不可或缺性,在于它几乎是身单力薄的小商家唯一投放得起广告的载体。美国相关统计数据揭示,80%失败的商业是由于没有广告投放。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商业,首先要对广告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更重要的是,广告价格必须在其承受能力之内。
《卡罗来纳周报》拥有7份系列报纸,发行量最大的是36000份的《南夏洛特周报》,整版广告零售价为2222美金,但销售困难。《先驱周报》发行量为26000份,广告价格为1500美金/版,销售人员感觉到商家登广告的热情明显加强。本来抱着多多益善想法的出版人意识到,薄利才能多销,赶紧掉头向《先驱周报》模式靠拢。《南夏洛特周报》现在被分拆成了两个发行量各为18000份的南北区域版,新闻完全共享,各自广告价格降到1152美金,但内容稍有差别。比如有的商家没有那么多预算,而且只想到达一个特定区域版的读者,选择其中之一正合适;或者有的医院在两个社区各有一个诊所,各自仅在所在区域的社区版刊登广告,可以避免相互争夺客源的情况发生。
社区报是高度分众的媒体,其目标群体清晰,且固定在一定地理范围之内。对社区小商家而言,生活在一定距离之内的居民才更有可能成为客户,大撒网式地投放广告无异于让钱打水漂。
国内社区报的缺位,使得社区小商家的广告需求无以释放,习惯了“易”财的报业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市场,有意兴许是瞧不上,无意则认为这不是一块肥肉。
如果说,展望未来最多仅是猜测,没有100%把握的话,回望历史,也许更能说明聚沙成塔的力量。
小并不等同于无利可图。全国性大广告从未成为美国报业的支柱性收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投入少、收入稳固的分类广告占广告总收入的40—60%,让出版人过着高枕无忧的日子。到了90年代,这种“摇钱树”的做法慢慢引起国内报业的关注,此时,越来越多的分类广告却正流向互联网的免费发布平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