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网络赢利:依然是神话
无论业界还是学界,一方面对网络高烧不退,另一方面却裹足不前,鲜有成功探索。也曾有报人提出,作为在网络时代才引进的报种,社区报能否一步到位直接跨越到纯粹电子版?
解答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就是再追问一个问题:从经济角度来看,电子版是否足以自立?美国报业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就平均水平而言,来自纸媒的广告收入至少仍占到80%以上。
网络出现以后,有人认为纸质版将被网络取代,但是,一个纸质版读者的价值是网络版的20倍。也就是说,丢失一个纸质版读者,至少要获得20个网络读者,损失才能填平。如果报纸一年损失5% 的读者,网络版读者的数量要翻几番,才能保持收入平衡,但这种增长速度几乎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说,即使是网络时代生存状况最理想的《华尔街日报》,如果离开传统编辑部资源,网络版另起炉灶独立核算成本的话,至少目前无望实现赢利。
在美国,对网络的认识也有一个从恐慌到理性回归的过程。网络出现初期,报业恐慌,纷纷上网占领地盘,网络依赖纸质版这个内容供应商。同样的新闻内容在两个平台之间搬来搬去,使得两种产品成了高度可替代性产品,报纸就这样在自己挖的陷阱中越陷越深。
目前,虽然没人能准确知道未来该怎样做,但美国报业至少看清了底线在哪里:把网络当成纸质版复印机,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费力又伤已,这是最应该避免的地方;让网络成为赢利支点,其艰难程度超过想象;所谓的全天候媒体,意味着巨大的人力投入,几倍的投入是否能有几倍的产出?目前看来,答案并不乐观。
新闻与资本:距离产生美
做大做强很诱人,但存在风险。媒体总喜欢把自己打扮成深受互联网之害无辜者的样子,却很少反思新闻日益被资本做空的惨痛教训。
《教堂山新闻报》的东家麦克拉奇是一个活生生的范本。
始建于1857年的麦克拉奇,1988年上市,当时按照发行量计算,位列全美第四大报纸出版商。
奈特?里德报团是美国第二大报团,因为舍得在新闻上投资而闻名,赢得无数个普利策奖。2005年总收入30亿,但最大股东仍嫌不够,逼其破产。资本扩张天性使然,麦克拉奇次年6月举债45亿,买下了比自己规模大一倍的奈特?里德。
几乎在此次收购的同时,房地产泡沫破裂,重灾区恰好就在麦克拉奇和原先奈特?里德总部加利佛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作为报业经济支柱的房地产广告,一夜之间蒸发,报团雪上加霜,元气大伤。
麦克拉奇一下子处于被围攻境地:银行高额利息、已到谷底的股价。面对颓势,麦克拉奇开始压榨旗下所有报纸,成本控制变本加厉,大举裁员,新闻质量明显下滑。以《教堂山新闻报》为例,记者人数从8人被裁到3人,硬新闻比例20年来下降了一半。即使这样,由于社区报在当地的垄断地位以及悠久历史带来的品牌效应,2009年其盈利率依然达到27%,比同一报团在该地的旗舰日报《新闻与观察家》高出9个百分点。但是,每份社区报的赢余,都被抽到总部用来还债,记者加薪无望,主编想增加报道投入也不可能,新闻纸变成了广告纸,内容越来越稀释。想让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局面,能持续多久?
自2012年以来,股神巴菲特不断出手收购社区报,这不是慈善捐助。首先,巴菲特有信心,认为这些报纸能够挣钱;更重要的是,相信这些社区报作为最重要的社区机构存在的社会价值,即民主需要沟通。
新闻是一门生意,但却是别样的生意。如果把社会责任抛在脑后唯利是图,最终整个行业以及社会都要付出代价,股价不可能无止境增长,主流价值观不可能由负面新闻塑造。如果说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媒体也许要承担部分责任。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