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人民微博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微博中的“粉都”:一个准社会交往的视角【2】

——“学习粉丝团”个案分析

董晨晨

2013年11月21日15:5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批十分特别的粉丝团体,他们追的不是舞台上的明星,也不是小说、电影等文本,而是国家最高领导人。这种新的粉丝团体并非对政治领袖的狂热的个人崇拜或神化,将其视为“救世主”或“解放者”,而是以平等的姿态,直至称兄道弟,甚至有些肉麻的方式来表达对领导人的关心与喜爱。自2012年11月21日开始,一个名为“学习粉丝团”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xuexifensituan)开始大量发布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闻信息,且发布了许多只有在近距离才能拍到的照片,发布速度比官方媒体甚至新华社的各个微博都要快,用十分俏皮的话语报道主席的出行,称其为“习大大”、“平平”,称其夫人彭丽媛为“彭妈妈”。

之所以选择“学习粉丝团”作为研究微博中的粉都现象的个案,主要有如下两点考虑:

首先,选择领袖粉丝团而非明星、文本等其他粉丝团体,是由于领袖粉丝团在中国拥有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本文研究这一独特的意识形态下的粉都文化,致力于跳脱出以往消费主义的研究范式,研究新内容;其次,选择“学习粉丝团”作为领袖粉丝团的代表,则考虑到其是在微博上最早出现的领袖粉丝团体,引起国内外的一致关注,且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大,拥有典型性和原创性。

本研究只针对对象粉丝团,不能全面代表其他粉都形态的特征,且只通过交往方式这一单一取径进行分析,其他特点尚待后来研究予以补充。

(二)理论背景

本文从微博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出发,研究粉丝团与偶像及其关注者之间的交往形态,主要采取“准社会关系”这一理论作为研究路径,从而归纳出微博粉都文化的相关特点。

所谓“准社会交往”(parasocial interaction),也有被译为“类社会交往”或“拟社会交往”,最早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Horton&Wohl)1956年在《精神病学》杂志上提出,用来描述媒介使用者与媒介人物的关系,即某些受众特别是电视观众往往会对其喜爱的电视人物或角色( 包括播音员、名人、虚构人物等) 产生某种依恋,并发展出一种想象的人际交往关系,“这些媒介人物的讲话风格或身体语言,能够吸引受众参与其中,受众经常并反复地接触这些媒介人物,就可能出现某些社交行为,这一行为类似却又区别于真实的社会交往”[ Horton,D. & Wohl, R. R. (1956):《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Psychiatry》,19,215-229],所以霍顿和沃尔将其命名为“准社会交往”。

这一概念在心理学领域未受重视,反而在1972年被传播学者发现其应用价值,开始研究受众与媒介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本文主要采用德国的研究者Vorderer关于准社会关系的三个影响因素,即“quasisocial relationship(items relating to interaction that was similar to social interaction),unique media relationships(items peculiar to mediated interaction) and “star relationships”(items that were more indicative of relationships with celebrities ,such as ‘I find X attractive’)。[ David C.Giles,Parasocial Interac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Model for Future Research.Media psychology,4,pp.279-305]即类社会关系(与一般社会交往相同的部分);特定的媒介关系(媒介化交往中所独有的成分);与明星的关系(与知名人士建立的关系,如,我发现某人很有魅力)。这一研究也是建立在Gleich引入多重维度来研究准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

之所以运用这一理论来作为研究取径,主要是建立在微博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基础上,自媒体作为一个自我表达和公共参与的舞台,传播主客体间的二元对立被消解,信息的传播的指向变得模糊。同时,微博的界面设计决定了这是一个自我表达多于与他人讨论的平台。然而,粉丝团这一独特的微博发布者拥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即与偶像之间建立一种关系,与其他粉丝群体之间维持一定的互动。那么,如何在微博这一自媒体平台上建立一种讨论关系,就需要博主运用一定的话语方式达到一种“激励”的机制和作用,即与一个想象的个体之间进行对话,进行“准社会交往”。本文主要研究粉都文化,因而将重点放在博主怎样与其偶像进行准社会交往,又是如何与其粉丝之间进行对话。

(三)研究方法和样本选取

本文主要采取内容分析和个案分析的手法,得出以“学习粉丝团”为代表的微博在以准社会关系这一交往心理学视角下体现出的粉都文化特征。并对一些词汇进行词频分析,探析博主的话语策略,同时对一个特别版块进行案例解析。

选择“学习粉丝团”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xuexifensituan)从2012年11月21日至2013年10月25日的微博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共搜索到微博1583条,由于样本量较小,故对其进行全样本分析,共设计了7个问题进行定量研究,详细编码表及编码说明见附录1。

(四)类目构建:

1、学习粉丝团发布/转发微博内容的类型:

A习近平主席相关内容 B时事政治C民生、娱乐信息 D公益信息帮转 E个人动向发布

2、每个月份(2012年11月21日—2013年10月25日)中与习近平相关的微博内容占总的微博内容的百分比以及变化的曲线。

3、学习粉丝团如何表达对习近平的关心与喜爱:

A发掘习近平的历史旧闻、照片 B关注习近平的最新动向 C关注习近平身边的人、事

4、学习粉丝团与习近平之间进行“交流”的话语方式:

A直接陈述 B问询C称赞 D祝福 E对话 F虚拟对方心境 G个人感悟式话语

5、“习大大”、“习总”、“习习”等词出现的词频分析

6、学习粉丝团与其关注者进行“交流”的话语方式:

A问询 B祝福问候 C励志安慰 D请求 E提醒 F感谢 G对话

7、#安#这一版块的话语方式分析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