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微博中的“粉都”:一个准社会交往的视角【4】

——“学习粉丝团”个案分析

董晨晨

2013年11月21日15:5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四、结论和讨论

本文主要以准社会交往作为研究取径,以学习粉丝团为个案进行分析,得出微博中的粉都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粉丝团发布或转发的内容主要是与其偶像相关,如学习粉丝团中与习近平相关的事务,包括其最新动向,历史趣闻、照片,身边的人、事的发布占据了微博内容总量的将近一半。同时,由于内政外交信息与领袖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移情”作用的影响下,学习粉丝团倾向于关注一些硬新闻,对时事政治内容的发布,包括内政、外交等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内容发布和转发量较大。同时,民生、娱乐、休闲相关的软新闻和书摘、心情絮语的发布也占据了一定比例;粉丝团对于“微公益”也有一定的重视,懂得使用个人影响力来帮助一些弱势群体,号召寻人或捐款。由于粉丝团的重点在于搭建一个交流偶像相关事务的平台,因而尽量淡化个人的因素,对于个人信息的发布量较小。

同时,研究发现,从2012年11月到2013年10月,每个月份中关于习近平的微博内容占当月微博内容总量的百分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且起伏较大,最高月份,即开博的第一个月,占100%,最低仅15.7%,从2013年4月到10月,习近平相关微博的百分比均低于50%,7、8两月甚至低于20%。这体现了学习粉丝团从一开始的“偶像指向”(idol oriented)向其“关注者指向”(fans oriented)转变,开始重视与其粉丝之间的“互动”。

其次,微博粉丝团特别关注偶像的最新动向,如学习粉丝团对于习近平最新动向的发布占相关微博总量的75.2%,追踪偶像最新动态成为所有粉丝团的一致特征。发掘偶像的历史旧闻以及老照片的微博也占据相当部分,这种怀旧形式是粉丝想要进一步了解自己偶像的普遍心理所造成。对习近平身边的人,事的关注也占据相当部分,所谓“爱屋及乌”,将对于偶像本人的喜爱蔓延到了对其身边事的关注。以上是所有粉丝团所共有的粉都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学习粉丝团与习近平之间的准社会交往的研究表示,学习粉丝团习惯运用诸如问询、称赞、问候祝福、对话、虚拟对方心境等类社会交往的话语方式,与习近平进行想象中的“交流”,如“亲,能超您车吗”,“来,握一下手”等日常交往的话语模式。同时,学习粉丝团得以名声大噪的一大因素在于其不同于其他官方媒体的话语体系,如称习近平为“习大大”,“平平”,以草根追星的方式直播领导人的出行,典型案例就是对习近平甘肃之行的报道。

再次,学习粉丝团与其关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呈现出类社会化特征,本研究发现,学习粉丝团几乎不回复其关注者的评论,只通过在微博的发布来与关注者进行准社会交往。如发布一些励志安慰、问询、祝福问候、请求、提醒、感谢的话语,或直接转发对方微博进行对话,通过这些方式来吸引关注者的注意,使其参与到自己的微博中来,从而与粉丝们建立一种准社会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除去这些与粉丝进行“隔空对话”式的微博,还有一些微博只是表达自我的观点,或是本着分享的态度进行发布,这样的微博占据总量的40.2%。然而,微博中的“看”与“被看”本就是一种无中心的双向关系,这些看似没有直接与粉丝“交流”的微博也在无形中与建立了一种准社会关系,让关注者们更加了解博主本人,博主也通过这个平台形成自我认同和进行形象构建。

最后,学习粉丝团与关注者之间进行交流的典型方式是发布一些励志安慰的帖子,这种类似心灵鸡汤的文字受到了很大反响,与其他的交流方式相比,这种模拟日常生活的问候和贴心的鼓励可以直击阅者的心房,与关注者建立一种类似家人、朋友般的亲密关系。这种方式在微博中出现的十分频繁,也是微博粉都话语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五、研究不足

本文以个案研究观照微博粉都文化的一角,代表性较为一般。且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粉丝本身作为微博博主的对象模式,而对于名人本身作为博主情况下的粉都文化未有涉及,无法概览粉都文化全貌,亟待相关研究的补充和修正。

同时,受到个人研究条件的限制,研究类目的设定较为简单。后续研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等方法对本文观点进行补充。

(作者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John Fiske,”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ndom”,In The Adoring Audience: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ed.Lisa Lewis,London:Routledge,1992,pp.30

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p17

陶东风.粉丝文化研究: 阅读——接受理论的新拓展.社会科学战线.2009.07

邓惟佳,试析西方“迷研究”的三次浪潮和新的发展方向,国际新闻界,2009.10

Cheryl Harris, Alison Alexander (Edited). Theorizing Fandom:Fans,Subculture and Identity[M] . Hampton Press Inc.1998:p131-151

Jonathan Gray , Cornel Sandvoss , and .C Lee Harrington .Fandom -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 2007:pp.10-11

陶东风.粉丝文化研究: 阅读——接受理论的新拓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9.7:p164-172

孙慧英.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J].现代传播.2006.6

邓惟佳.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中国美剧网上迷群研究[J]..复旦大学.2009

蔡骐,毛娜.社会心理学视野中的“粉丝”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3

聂晶磊,王秋艳.从大众传播学视角谈一种文化现象. [J].中国出版. 2010.1

欧阳菁.E时代的“迷”文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p46-48.

欧阳菁.E时代的“迷”文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p46-48.

欧阳菁.E时代的“迷”文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p46-48.

尚香钰.网络时代的”粉丝”狂欢一对后现代人众文化fans群体的症侯式分析[J].广东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p105-108

曹书乐,何威.谁是美剧迷?——互联网上中国观众的美剧观看与接受.[J].国际新闻界.2012.09

徐波,朱丽丽.消费与抵抗:科技浪潮下的苹果迷群体.[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曹洵.虚拟社区的动漫迷文化实践模式研究——以《圣斗士星矢》动漫迷为个案的质化研究.[J].青年研究.2011.4

Horton,D. & Wohl, R. R. (1956):《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Psychiatry》,19,215-229

David C.Giles,Parasocial Interac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Model for Future Research.Media psychology,4,pp.279-305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