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微博中的“粉都”:一个准社会交往的视角【3】

——“学习粉丝团”个案分析

董晨晨

2013年11月21日15:5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三、研究发现

(一)学习粉丝团微博发布/转发内容的分析

从学习粉丝团发布或转发的内容上来看,与习近平相关的内容,包括其本人的最新动向,历史趣闻、照片,身边的人、事的发布占据了总量的将近一半,即41.4%,粉丝团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对自己偶像相关事务的发布方面。其次是对时事政治内容的发布,即包括内政、外交等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内容发布和转发量占总量的28.1%,这也是领袖粉丝团的一大特点,内政外交信息与领袖的日常工作紧密相关,因而在“移情”作用的影响下,学习粉丝团倾向于关注一些硬新闻。同时,与民生、娱乐、休闲相关的软新闻和书摘、心情絮语的发布也占据了相当的部分,即27.2%。时下,一些公共主页常常发布一些“早安”、“晚安”的心灵鸡汤式的文字,学习粉丝团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个人动向在学习粉丝团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即1.8%,这是由于粉丝团的重点在于搭建一个交流偶像相关事务的平台,因而尽量淡化个人的因素。同时,学习粉丝团对于“微公益”也有一定的重视,懂得使用个人影响力来帮助一些弱势群体,号召寻人或捐款。

  表1:学习粉丝团微博发布/转发内容的分布

同时,研究发现,从2012年11月到2013年10月(共12个月),每个月份中关于习近平的微博内容占当月微博内容总量的百分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且起伏较大,最高月份占100%,最低仅15.7%,从2013年4月到10月,习近平相关微博的百分比均低于50%,7、8两月甚至低于20%。

在刚开博的第一个月,发布内容全都是关于习近平,随着时间的增加,其他微博的发布量开始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最初两个月的微博对习近平的关注度高于80%,发布内容多是习近平的历史趣闻、旧照片、讲话等,多是“刨旧闻”,以吸引其他粉丝的注意力。同时,对于习近平最新动向的内容发布开始使用草根追星的话语体系,如2012年12月10日直播习近平广东考察的微博,称“亲,能超您车吗?”,《华盛顿邮报》首先注意到了这一新闻,紧接着学习粉丝团就被国内的新华网等官媒点名,影响力开始增强。从2013年1月份开始,对于习近平最新动向的内容发布开始增加,特别是2月2日至5日习近平的甘肃之行,成为学习粉丝团直播领导人出行的典型案例。此次报道发布了大量的近景照片,且速度很快,@央视新闻在微博上也甘拜下风,感叹“神马情况?学习粉丝团比我们快,比我们近”[ 源自@央视新闻的新浪微博,2013年2月5日14:57发布],让学习粉丝团更加名声大噪。4月份对于习近平的报道都是一些外交事务的图片新闻和转发,受到雅安地震的影响,使得这一个月份习近平相关报道的百分比直线下降,时政相关新闻第一次超过了习近平相关信息的发布量,即40条比76条。

此后,习近平相关微博的发布百分比开始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量,对于内政外交等重大事件的重视开始增强,而休闲娱乐信息的发布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特别是7月—10月这四个月休闲娱乐信息的发布量为248条,比习近平和时政消息发布的总量(214条)还要多。这体现了学习粉丝团从一开始的“偶像指向”(idol oriented)向其“关注者指向”(fans oriented)转变,开始重视与其粉丝之间的互动。

图2:每个月份(2012年11月21日—2013年10月25日)中与习近平相关的微博内容占总的微博内容的百分比以及变化的曲线

(二)学习粉丝团如何“粉”习近平

首先,学习粉丝团特别关注习近平的最新动向,占习近平相关新闻总量(N=656)的75.2%(N=493),追踪偶像最新动态成为所有粉丝团的一致特征。其次就是发掘偶像的历史旧闻以及老照片,占21.2%(N=139),回顾习近平在以往会议上的讲话,作为地方官员时的各项举措,他的爱好、特长,年轻时候的照片,旧的签名照等。这种怀旧形式是粉丝所特有的想要进一步了解自己偶像的普遍心理所造成。最后是习近平身边的人,事,包括其配偶、师长的照片、近况、最新动向等,这是一种“移情”的心理,所谓“爱屋及乌”,将对于偶像本人的喜爱蔓延到了对其身边人、事的关注。以上均是所有粉丝团所共有的粉都特征。

图3:习近平相关内容发布内容类别

其次,学习粉丝团与习近平之间的“交往”关系研究表示,运用问询语气与习近平对话的微博占微博总量(N=1583)的1.6%,如“亲,能超您车吗”;称赞习近平及其夫人彭丽媛的微博占2.8%,如“低调,赞一个”,或发布如“V5”、竖大拇指之类的微博符号表情;问候祝福占0.6%,如祝贺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的微博;对话式的内容占2.2%,如“习大大,你可要睁大眼睛看仔细,有的干部玩起虚招来,那简直是出神入化”;虚拟偶像的心境、话语的微博占1.9%,如在一张习近平与外国官员握手的照片上写道“来,握一下手”。这些与习近平之间进行的类社会交往占据了9.1%,学习粉丝团运用这些类社会交往的话语模式与自己的偶像进行“互动”,是微博粉丝团的一大特点。

同时,学习粉丝团的媒介化交往形式也十分突出,直接称述偶像相关内容的微博占据了21.8%(N=345),然而,即使是直接称述也带有作为粉丝的固有特征,其中运用诸如“习大大”、“习总”、表情符号等带有感情色彩的微博有227条,占65.8%。而个人感悟式的话语占了5.9%,如从“习大大这句插话中,两点感受,一是他也做过网民,好奇他在网上看见不公时,会不会留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二是他很幽默。”

综上所述,学习粉丝团还是以“自说自话”为主,微博给予了粉丝团一个表达自我和追逐偶像的平台,然而媒介化的话语表达拥有无法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无奈,展示性、表达性的内容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同时,微博中的粉都也拥有着独特的交往模式,其独特的话语模式体现了粉丝与偶像之间准社会交往的特点,粉丝在微博中表达对偶像的问询、称赞、祝福,与偶像进行想象中的对话、交往,从而与偶像之间形成一种想象的“关系”,即准社会(parasocial relationship)。

图4、学习粉丝团与习近平之间进行“交流”的话语方式

再次,本研究还对“习大大”一次做词频分析,“习大大”、“大大”是学习粉丝团对习近平的称呼,“大大”在地方方言中是叔叔的意思,2012年12月12日,“学习粉丝团第一次在微博中使用“习大大”一词,用来指称国家领导人,这种亲昵甚至有些肉麻的称呼开始在互联网上流行。本文发现,“大大”一词在学习粉丝团的微博中共出现了321次,“习总”出现了72次,“平平”出现了14次,分别占习近平相关微博总量(N=656)的48.9%、11%和2.1%。这种称呼也是粉丝与领导人之间进行准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这种单向性的交往关系也是粉都文化的一大特征,即给自己的偶像起一个亲昵的称呼,如称呼习近平的夫人彭丽媛为“彭麻麻”或“花花”。同时也给自己所属的团体起名,如彭丽媛的粉丝团叫“中国后媛团”,现任总理李克强的粉丝团叫“向李学习”。

图5:学习粉丝团对习近平的称呼类型

(三)学习粉丝团与其关注者之间的准社会交往

本文研究发现,学习粉丝团几乎不回复其关注者的评论,与关注者之间的“互动”仅停留在微博发布的话语方式与其进行的准社会交往上。学习粉丝团发布的励志安慰帖在其微博总量中占据相当位置,即6.9%,其中,#安#是其发布的比较固定的微博版块,在这一版块下经常发布一些心灵鸡汤式的文字,如“命运给予你的,无论好坏多少,皆需认真面对、坦然应对”等,这也是学习粉丝团最为常用的与粉丝沟通的方式。其次就是问询,占6.5%,如“你认为呢?”;与粉丝直接对话的微博占3.4%,主要是指转发并回复粉丝的微博,学习粉丝团几乎不直接在评论中回复,而多在转发中回复粉丝,与粉丝互动。祝福问候的微博也占相当数量,即3%,包括节假日的祝福和早晚安的问候。同时,学习粉丝团还比较注重发布健康养生等方面的微博,提醒大家如何正确作息养生,这类微博占1.8%。学习粉丝团对于微公益的重视使其发布的微博中“请求”部分占0.9%,感谢占0.5%。

因而可以看出,学习粉丝团与其关注者之间进行“交流”的方式就是发布微博,引起关注者的注意,并运用一定的话语策略,如问询、安慰、祝福、提醒等类社会交往的方式,使其参与到自己的微博中来,从而与他的粉丝之间建立起一种准社会关系。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除去这些与粉丝进行“隔空对话”式的微博,还有一些微博只是表达自我的观点,或是本着分享的态度进行发布,这样的微博占据总量的40.2%。微博中的“看”与“被看”本就是一种无中心的双向关系,这些看似没有直接与粉丝“交流”的微博也在无形中与建立了一种社会关系,让关注者们更加了解博主本人,博主也通过这个平台形成自我认同和进行形象构建。

图6:学习粉丝团与其关注者进行“交流”的话语方式

(四)#安#:日常问候的网络化表现

学习粉丝团的微博中除去对于习近平的报道,只有#安#这一个固定的版块,最早出现于2013年7月13日,共发布了65条,本版块中的微博转发量比较平均,且比其他微博内容的的平均值要高,为一千多条,最高转发量达2700条。本版块的内容多是一些心灵鸡汤式的文字,如“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心存梦想,机遇就会笼罩着你;心存希望,幸福就会降临于你;心存坚持,快乐就会常伴你;心存真诚,平安就会跟随你;心存感恩,贵人就会青睐你;心存善念,阳光就会照耀你;心存美丽,温暖就会围绕你;心存大爱,崇高就会追随你;心存他人,真情就会回报你。”如两个人之间面对面的谈话,鼓励安慰之语娓娓道来。

与其他的交流方式相比,运用这样安慰鼓励,温暖人心的话语作为主要的交流方式,是学习粉丝团与自己的关注者之间进行“互动”的最为常用的方式,也受到了很好的反响。这种方式在微博中有广泛应用,如一些机构组织的公共主页,每天都会定时发布“早安”、“晚安”的帖子,这种模拟日常生活的问候和贴心的鼓励可以直击阅者的心房,与关注者建立一种类似家人、朋友般的亲密关系。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