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闻播送的形式多种多样
(1)主持人串联词的口语化
依然以2012年和2013年除夕的节目为例对比。2012年除夕的当班主持人向全国观众致以新春问候的表述是:“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海外华侨华人致以节日的问候。”而2013年的相关表述就变成:“此时此刻年夜饭上桌了……一年中最温馨祥和的时刻到了。此时此刻,无论您在亲人身边,还是在回家的路上,还是坚守在岗位上,我们给您拜年了。”从中可以看出,2013年《新闻联播》的主持词风格更贴近日常口语,平易近人的语言非常容易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新闻联播》的主持人由老一辈播音员那种字字铿锵的播报表现形式,逐渐演变到今天,形成清晰流畅、朴实自然的新闻主持风格。看似只是串联词的些许改动,拉家常式的话语却将主持人由过去那种不夹杂个人情感的“传声筒”变成了观众身边感情色彩鲜明的“人”,更容易使观众产生亲近感。
(2)引入特约评论员和现场连线机制 “新闻竞争已经度过了早期的‘人无我有’的阶段,进入了‘人有我优’的阶段。”[ 赵雅文.万春霖.变脸·变革·变化——央视新闻节目改版的战略意义[J].新闻界.2010(2)]新闻媒体想在当今紧激烈的竞争当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满足受众挖掘新闻背后新闻的心理需求。新闻评论是新闻单位表明立场和态度,提炼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的意义进行升华的重要手段,《新闻联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的声音就是党中央的声音。
长期以来,《新闻联播》的评论绝大多数都是播发新华社或者《人民日报》的社论或者是评论员文章,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增强舆论声音的初步尝试,2011年9月25日,“本台短评”作为固定板块之一正式亮相《新闻联播》。今年1月23日,主持人郎永淳现场连线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就遏制“三公”消费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成为“本台短评”版块的又一重要补充。
现场连线也是新闻联播较少使用的新闻报道形式。2013年春节前夕,《新闻联播》主持人海霞随央视走基层栏目组踏上L1955次列车,体验农民工返乡的旅途生活。在列车抵达郑州站时,海霞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与身处北京直播间的康辉进行互动,不仅增加了记者的出境率,也使观众对事件的现场感大增,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3)出现系列化报道的民生新闻
本文所指的系列化新闻报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闻专题。一般意义上的“新闻专题”是指新闻单位播发的多条新闻,内容虽然不同但是符合同一主题或主题相近。
2013年春节期间,《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栏目将镜头对准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连续制作播出了“回家的摩托”、“流水线上的爱情”等一系列连续化新闻报道。由央视走基层记者蹲点参访,全程跟随主人公,记录新闻事件进展的全过程。我们以央视系列报道“回家的摩托”为例,这个系列报道讲述了一群在广东的外来务工人员,在2013年春运期间结伴骑摩托车回四川老家的故事,通过走基层记者的不间断采访,记录了他们归乡路上遇到困难、归心似箭,虽然曲折但互帮互助、和谐温馨的全过程。
除了重大题材、突发事件之外,之前《新闻联播》针对民生新闻进行系列报道还是不多见的,限于节目的有限篇幅,出现这类新闻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针对民生新闻的系列化报道,是《新闻联播》改版的又一项有益尝试,让观众像看连续剧一样,有将新闻继续关注下去的冲动。连续化的新闻作品更有吸引力,也能将所要表达的主题深入展现在观众面前。
3.运用新鲜元素阐释新闻背景
新闻素材的有效阐释可以全方位的展示新闻报道想要呈现的信息,也能使受众更好地了解新闻想要表达的内容,改版前的《新闻联播》对于新闻背景的解释通常是以口播稿件的方式完成的,这种形式除了在形式上略显单调以外,也无法体现电视媒体相比广播和报纸所独有的声画结合的优势。2012年12月17日,央视新闻直播间节目首度引用日本动画电影《贝克街的亡灵》的片段,评论日本政界的世袭制度,开启了阐释新闻背景的一种新模式。
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坦桑尼亚时,前往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演讲。他在演讲中特意提及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这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体现了中非人民交流的良好态势。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节目就以新闻背景的形式播放了这部电视剧的斯瓦希里语版本的片段,并进一步提到中国与非洲文化之间的“家庭观”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既向观众解释了新闻背景,又升华了新闻的主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