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形象塑造
新时期,传统新闻节目既要紧跟时代,通过改变求得观众的认可,继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保持自身的影响力。同时又要防止因为过度变化,丢失了节目本身的精髓,迷失了节目的前进方向。因此,打造传统节目的全新形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坚守创办宗旨,留住节目精髓
电视新闻节目要做到长盛不衰,保有一定的影响力,就一定要坚守住节目本身的宗旨,切勿盲目跟风改版,片面追求炫目的视觉效果,而忽略对节目本身内容的把握。在当今时代,以港台地区最为突出的新闻娱乐化倾向也逐渐影响到了大陆,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也开始出现了娱乐化的苗头。《新闻联播》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很好的抵制了民生新闻娱乐化的不良影响,庄重大气的风格几十年未变。通过联播播发的所有新闻,无论是时政消息还是民生百态,都是严肃的、经得起历史和事实检验的。
新闻节目的形象塑造,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准栏目的社会定位。绝不能片面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节目的社会责任为代价,报道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新闻”,以此赚取收视率。真实性是新闻事业的根本,新闻节目播发的消息应当经得起历史和事实的检验,这一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放在考量新闻节目的首位。
2.关注受众需求,做到与时俱进
任何一档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高低都是决定它存在还是消亡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关注观众需求、满足观众需要是摆在每一名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通过历次改版,《新闻联播》的节目形象包装更具现代感。每条新闻的标题由原来白底深蓝色的小号字改成白底浅蓝色的大号字,新闻主题与副题随着新闻内容的不同而交替变化。屏幕左下角由更鲜艳的“新闻联播”字样以及立体动画标志替代了原来的平面地球标志贴图,让人眼前一亮。
除了在节目本身的内容上做文章外,充分依托现有的网络技术手段,借助互联网微博、移动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电子载体,从而适应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更加多样化的信息获取需求,做到节目接收移动化,节目参与互动化,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无论是节目本身内容上的加强,还是节目外在包装的升级,亦或是节目表现形式的优化,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迎合观众对节目更高层次的合理要求。老牌的电视新闻节目更应该注重与时俱进,对于新颖的视听包装效果、多样的观众互动方式都应该在经过充分调研和准备的基础上,采取扬弃的态度,酌情为我所用,切忌墨守成规。
3.节目风格连续,引起观众共鸣
一档传统电视节目,之所以能称之为“传统”,必然是经历了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因此,观众对这档节目的认知一定是通过某种连续性的元素才能达到的,这可能是节目的名称、或者是节目的风格或者是节目连续性的视觉识别系统,比如片头、标志乐等等。在追求更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的同时,《新闻联播》还是在发展中将庄重大气的风格完好的继承了下来。除了它重要的传播内容外,相对固定的播出时间、固定的播出平台外,稳定的视听识别系统也是它重要的无形资产。
《新闻联播》之所以被公众广为熟悉,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每天晚上7点准时开始的人们耳熟能详的片头曲。这段经典的标志乐,在最近25年的历次改版中均保留了下来,这短短16秒的旋律已经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由于《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恰巧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晚饭时间,因此这段开场曲除了作为提示《新闻联播》节目开始的信号外,也被人们寄托了“回家团聚”的意象,被赋予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结语
毫无疑问,《新闻联播》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档“王牌”电视新闻节目。不同于一般电视节目,新闻节目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属性,以及本身特有的社会功能,对其改版问题应当慎重对待。应该指出,传统新闻节目的改版不可能一蹴而就,以《新闻联播》的改版为契机,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如何适应新时期观众需求,以改变求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找到一条传统节目与现代理念相融合的发展之路。
(许昊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