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报纸需要设计

——报纸的视觉化表达方式与发展趋势

张中雷 

2013年11月22日11:1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在当前大数据时代,面对三网融合新形势的挤压,报纸遭遇了继与新媒体竞争融合之后新一轮发展瓶颈。纸媒显得力不从心,出现了盲目追逐“云时代”“大数据时代”“全媒体时代”而忽略自己一亩三分田的怪象。本文试图引入经济学“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从报纸的视觉位置和视觉语言角度去挖掘报纸本身的注意力优势,力图传递“报纸需要设计”这个被忽视的理念,向报业注入理念识别系统(MIS)、行为识别系统(BIS)和视觉识别系统(VIS),建立独特鲜明的报纸风格与形象,重塑报纸品牌。

关键词:报纸 设计 视觉表达 注意力 品牌

“云计算”“大数据”“全媒体”已经成为本年度热词,受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人的热捧,其所体现的商业价值逐渐成为业内人士争相追捧的焦点并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三网融合”在移动网络即将大规模来临的拐点上也开始了新一轮设计。

纸媒坐不住了,纷纷设立自己的全媒体。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报业账号大规模出现,一大批APP在移动媒体应用商店上线,二维码大行其道,俨然已提前进入云时代,生怕被移动互联网抢了自己的饭碗。在抢占这块沃土的时候,却忽略了自身。毫无疑问,在没有做好做强纸媒,稳住自身发展之前进入其他领域是在自找死路。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占据大壁江山的时代,纸媒更应该关注自身的强壮,设计能够为报纸发展提供竞争力,毕竟,报纸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

下文将试图从报纸视觉化表达方式角度论证,结合西方主流大报的版面设计和几个存在的理念概述报纸设计的趋势以及带给我们的几点思考,希望这种趋势是与众不同的以及对国内纸媒有意义的。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报纸瓶颈与优势

1、报业缺少自己的融合渠道

传统报业集团为何办不好新媒体?浙江报业集团社长高海浩曾在暨南大学和南方报业做交流时提道:传媒数字化和传媒互联网化这两个说法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传统媒体借助技术推动变革并不晚,但十几年后,互联网是谁的江湖?非常清楚,传统媒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传统媒体就开始办网站,浙江在线、南方网、东方网都是第一批,那个时候还没腾讯,没有百度和阿里,新浪和搜狐也才刚刚发展起来。传统媒体需要反思。

在这个时代节点上,纸媒显得力不从心。移动终端的升级带来了生产革命,电信行业开始介入内容生产,渠道也越来越开放,平台日益多样,热衷报纸的读者开始转移平台,这种变化给报业带来巨大冲击。电信运营商试图把掌握的终端打造成媒体,而报业却显得捉襟见肘,纸媒面前的路越来越窄。

报业缺少自己独有的融合渠道,这是致命的。

2、报纸独特的注意力优势

戴尔菲神庙镌刻着三句箴言,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认识你自己(know thyself)”。在众多解救报业的灵丹妙药中,报人忽略了报纸自身,一味地向新媒体伸橄榄枝。纵观近十年纸媒与新媒体融合之路,纸媒并没有借力新媒体实现质的飞跃,反而逐渐失去自己的品牌。汽车和智能手机复苏了毫无生气的广播,使广播定位越来越明确,报纸也需要一种角色来帮助其复苏,而这个角色就是报纸本身。我们需要注意:纸媒有巨大优势,而且自身优势的最大发挥将会给报业带来希望。

报纸最重要的不是发行量,而是“注意力”——足以提高发行量的特殊素质。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的迈克尔·戈德海伯(Michael H.Goldhaber)指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而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进程,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而相对于过剩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①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也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②著名跨领域经济学家,2011年阿玛蒂亚森经济学奖得主陈云博士说:“未来30年谁把握了注意力,谁将掌控未来的财富。”③

我们思考,是否可以把这个经济学上具有独特贡献的概念引入报业,使报纸的自身优势最大化。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