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本网原创

陈红艳谈抗战纪录片《赤子功勋》:小视角展现大历史

2015年09月06日13:5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传媒频道联合泽传媒推出“抗战胜利”系列报道特别策划,深圳广电集团新闻中心执行总监、纪录片《完美中国·赤子功勋——华侨抗战纪实》总制片人陈红艳接受专访,畅谈了该片拍摄中的台前幕后故事。

 

记者:9月1日起,专题纪录片《完美中国·赤子功勋——华侨抗战纪实》(以下简称《赤子功勋》)在深圳卫视首播,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该片把叙述主体聚焦在了一个曾为抗战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特殊群体——华侨。该片选择华侨华人作为切入口,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陈红艳: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我们苏会军总编辑反复倡导的理念是,在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作为负责任的主流媒体,不能缺席。不仅不能缺席,还应该有积极主动的表现。

广东是海外侨胞众多的侨乡,深圳又是改革开放前沿,作为特区媒体,我们有责任充分重现海外侨胞为抗战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百年沉沦后的觉醒,是中国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曾经被形容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团结在一起,爆发了抵抗强敌的巨大能量,彰显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而华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抗战中的表现,最能体现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的觉醒。

我们深圳卫视近年来专注于国际报道,积累了一定的海外资源和进行海外报道的经验,因而我们觉得这个选题无论是从社会意义还是从实际操作可行性来说,都是非常契合的。所以,我们选准了做《赤子功勋》,希望通过华侨这个群体,展示抗日战争中这种伟大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传扬和光大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在近代史中,有很多学术上的难题,比如具体的人物、事件、时间、因果关系等。请问你们团队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陈红艳:我们借助了学术顾问团队。在我们约请的学术顾问名单上,涵盖了华侨研究、抗日史研究、日本史研究、国共党史研究等专家学者。包括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庄国土、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黄晓坚、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袁丁、军事科学院抗战史研究学者、《中国抗日战争史》副主编刘庭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教授李盈慧等等。

接受该片采访的学者更是跨越了大洋两岸,包括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的专家学者,他们为节目提供了详实的史料和准确的史实。

虽然我们接到这个项目到最终推出节目,只有短短四个月时间,创下了同类题材创作周期的“深圳速度”。但是,我们依然花了专门的时间,邀请专家多次来到深圳,与主创团队面对面讨论提纲。专家的指导始终贯穿我们创作的全过程,尤其是文本的创作,每一版出来,我们都会向各位专家同时发出,征求他们的意见,反复核实、反复修改,只有各位专家都认可、不具有争议的内容我们才会采用。

特别要提到的是,该片的创作也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专家的精心指导,尤其是该领导小组负责人金德龙,对我们的节目倾注了很大的心血,给予了很多有益的指导意见,让我们最终呈现的节目既有华侨抗战的生动细节,又有整个抗战时期国际、国内大背景的勾勒,让“小视角展现大历史”的意图得到充分体现。

在北京的专家评审会上,来自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机构的专家对《赤子功勋》给予了积极肯定。认为该片创作态度严谨、选题独特、内容全面、制作精良、效果感人。评审组特别肯定的是,该片运用了不少视听手段,让观众“看电视”而不是“听电视”,在文献记录片中展示了大量感人的事例,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记者:《赤子功勋》跟同类题材比,有哪些亮点?

陈红艳:我们派出了多组摄制团队,同时奔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法国以及延安、重庆、昆明、厦门等地,采访到大量华侨老兵、华侨后代,遍访国内及东南亚、美洲主要的华侨博物馆,拍摄了大量与华侨抗战有关的史料原件,并且从各国搜集了珍贵的抗战影像资料,力求真实完整还原华侨抗战的每寸足迹。

我们还征集寻访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抗战华侨的年轻后人担任嘉宾讲述,他们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25岁,是不少“侨三代”、“侨四代”,通过他们的视角,让7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在当下鲜活再现,增强了对当下年轻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北京审片的时候,不少专家都对我们片中启用女性担任讲述人印象深刻。讲述人王浏芳是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新闻节目主持人,她凭借多年的新闻采编经验,很好地把握了这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她对内容的精准表述、情绪把握乃至服装造型,都获得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节目播出后,也获得不少观众点赞。

   记者:在制作过程中,您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陈红艳:感动并深受教育。我本人就是华侨后人,爷爷很小的时候就迫于生计,离家下南洋。我父亲是在印尼出生,印尼长大,成年后才回到祖国求学、工作。现在我的很多亲友依然生活在印尼、新加坡、泰国等地。以前,我并没有太多机会了解爷爷这一辈经历过什么。借助这次机会,我自己得以深入地了解华侨移居海外的历史,他们与祖国的联系。

日军侵略东南亚的时候,我爷爷一家也受到了很大的迫害,他们在日军的高压统治下,依然想方设法援助国内的抗战,当年华侨领袖陈嘉庚为了躲避日军的追杀,辗转印尼各地逃难,我爷爷也有参与协助。在这个耙梳历史的过程中,让我们明白宏阔的历史其实是由一个个普通人构成的。他们是你是我,就在我们之中。

记者:请问您对于该片有什么期待?

陈红艳:希望能够通过该片诠释“不屈与坚持,苦干与尊重”。当年,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中国靠着誓死不做亡国奴的不屈信念,坚持抗战到底;靠着苦干的精神,创造了让国际社会惊叹的抗战奇迹,最终赢得尊重,获得反法西斯大国的国际地位。

在做这部片子时候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感慨,当年,美国工程师每六人一组,每周才能装配好一辆军用卡车。但是,南侨机工靠没日没夜苦干,哪怕冒着倾盆大雨也不停歇,一天却可以装出四辆!让美国人惊叹不已,这就是中国的苦干精神。中国人用手,只有八个月的时间,活生生地扒出了一条滇缅公路。

每一个奇迹背后都有一群苦干的中国人。我们做这部片子,正是发扬了苦干的精神,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这样的精神,各行各业同样需要,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唯有苦干。我相信,尊重不会来自怜悯,有实力才有自由。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