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傳媒頻道|人民網研究院

--2019廈門大學篇

歷年獲獎名單

2019人民網獎學金獲獎名單:
林宇陽、屈亞楠
2019人民網優秀論文獲獎者名單:
二等獎:王嘉珺、羅錦霖、鄧然
三等獎:馮丹丹、王麗萍、王詮銓、鄧然、黃苗紅、鄧然、成炘儒、何雨婷、孫旭彤、宋藝洲、吳美琦、張旭、楊新月、吳偉

往年獎學金獲獎論文回顧:

2018廈門大學篇
2017廈門大學篇
2016廈門大學篇
2015廈門大學篇
2014廈門大學篇
2013廈門大學篇
2012廈門大學篇

優秀論文二等獎(2)

王嘉珺、羅錦霖

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道框架分析——以《經濟日報》和財新網為例
本文選取《經濟日報》和財新網兩家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報道,從新聞取材、顯著性、建構框架出發,通過內容分析呈現《經濟日報》和財新網對“中美貿易戰”的解讀和新聞框架特征。研究發現,《經濟日報》本土化定位凸顯、政治把關性強,在重大議題中發揮輿論引導作用﹔財新網偏重國際化視野、經濟議題設置特征突出,並注重對 “中美貿易戰”事態的追蹤。最后提出,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報道應注重國際化視野,促進報道信源多元化,積極參與全球議程設置﹔創作可讀性報道,讓公民了解貿易戰影響,增加報道的人情味。
詳細 >>

鄧然

議程設置視域下對《海峽導報》轉載台灣媒體新聞報道塑造台灣形象的分析
台灣問題媒體建構的台灣形象是民眾認識台灣、了解台灣的主要途徑,直接關系到受眾對台灣的感知和現實行動。《海峽導報》依托福建這個大陸對台交流的前沿陣地,方便獲得更多的台灣咨詢。本文將以大陸首批赴台駐點採訪的地方媒體《海峽導報》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轉載的台灣媒體報道的內容分析,研究該報所建構的台灣形象,探究大陸地方媒體對台灣形象的建構和傳播問題。
詳細 >>

優秀論文三等獎(9)

馮丹丹

符號學視野下的新聞標簽化現象
本文從“標簽”的概念溯源,對新聞標簽化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探析。將新聞標簽化現象置於符號學的視野下進行觀照,從生理認知、傳播環節等角度解釋了標簽的產生,並結合新聞生產中頻出的標簽化現象,從符號學角度分析了新聞標簽的運作機制,即通過符號轉換實現新聞標簽的產生及傳播。分析發現新聞標簽常用於特定群體和現象,其背后隱藏著權力和意識形態,新聞真實在標簽符號的作用下逐漸瓦解,從“客體真實”轉向一種“符號真實”。
詳細 >>

王詮銓

媒介融合視角下的傳播游戲化——全媒體時代融合傳播方式的新范式
新媒體時代,個人的信息需求越來越分眾化,技術賦權導致人人都能通過手機發聲,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傳播的話語權越來越分散給個人,普通受眾的個人價值逐漸得到更多的關注。依托這樣的媒介技術變革,新媒體時代的技術理性和人文關懷值得思考。
詳細 >>

王麗萍、王詮銓

移動新聞客戶端個性化推薦系統的用戶評價指標研究
算法推薦是用戶在大數據時代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推薦質量關乎用戶的體驗態度。如今在用戶基數龐大的新聞客戶端推薦系統背后,推薦質量參差不齊、用戶心理感受被忽視,該領域缺乏一個通用的用戶評價指標體系。因此,本研究以用戶心理體驗為導向,在文獻回顧和深度訪談的基礎上,編制出適用於新聞客戶端推薦系統評價的初始量表,通過預調查和正式調查,並採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証性因素分析等統計方法對調查結果進行檢驗分析,最終獲取由“內容評價”、“系統評價”、“算法評價”、“交互評價”和“風險與控制評價”等五個一階指標構成的新聞客戶端推薦系統用戶評價量表。研究進一步對新聞客戶端用戶的推薦系統體驗態度以及有關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索,最后從實踐角度對新聞客戶端推薦系統的優化方向提出建議。
詳細 >>

鄧然、黃苗紅

音樂類短視頻APP媒介形象模型的建立和檢驗
以抖音為代表的音樂類短視頻平台成為近兩年的現象級熱門應用,隨著新媒介的不斷出現,爭奪用戶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構建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媒介運營中重要一環。目前對媒介品牌形象構建的研究中,多以傳統媒體為主,對新媒體,尤其是對短視頻類的新媒體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將在文獻回顧和訪談的基礎上,根據音樂類短視頻APP的特性,以Biel提出品牌形象模型為基礎,輔以范秀成、陳潔品牌形象模型測量維度,從平台形象、產品或服務形象、使用者形象以及人性化四個維度構建音樂類短視頻APP的媒介形象測評模型,並採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方法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以形成有較好信度和效度的測評量表。
詳細 >>

黃苗紅

框架理論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語創新研究——以人民日報的抖音短視頻賬號為例
本文基於創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針對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紛紛進駐抖音進行新媒體傳播實踐的現象,對人民日報抖音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策略進行框架分析,發現其話語創新策略有以下特點:關注“小視角”具象化的多元敘事主體、採取“講故事”的傳播方式和日常化的話語風格、塑造文化性的道德氛圍。
詳細 >>

黃苗紅、鄧然、成炘儒、何雨婷、孫旭彤、宋藝洲、吳美琦、張旭、楊新月

媒介社會學視閾下中國新聞獎的框架分析——以特等獎和一等獎作品為例
關於“中國新聞獎”的研究范式相對成熟,本文試圖綜合幾種研究取向,並借鑒媒介社會學的研究視角對28年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進行框架分析。研究採用內容分析、個案研究、對比分析等方法,縱向梳理的同時結合橫向的案例分析、社會學解讀和中外對比分析,為中國新聞獎提供獨特啟示:1.“速度”與“深度”:強化新聞報道的輿論引領力﹔2.國內與國際: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3.解構與重構:探索中國特色新聞專業主義。
詳細 >>

吳偉

智媒時代傳媒產業的變革與反思
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將人類社會帶入到新的媒介時代。彭蘭教授在2016年的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中為我們描繪了“智媒時代”來臨時的景象,萬物皆媒、人機共生、自我進化將成為智媒時代的三大基本特征。本文討論了智媒時代下的新聞生產方式、傳媒生態以及新聞從業者角色的巨大變革,以及在此環境下對於算法推薦的黑箱與迷思、技術邊界的野蠻拓張以及傳媒企業社會責任的批判與反思。
詳細 >>